蔡礼旭:以诚恪心,治不信心

发布时间:2025-03-21 00:32:07

蔡礼旭:以诚恪心,治不信心
这个“不信”就是怀疑。真诚的相信别人都有本善,他现在只是习气牵动,我们还是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这样人才能真诚。假如我们觉得,哎呀,他这个人是这样啦,没救了啦,那这个真诚就提不起来。所以这个“诚恪”是真诚。这个“恪”当中,也是时时把自己怀疑别人的心要调伏。不管发生任何的事情、任何的情况,我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还是坚信不疑。有一次刚好颜回、子贡、子路,他们三个人跟夫子在一起。结果他们三个人就讨论到一个问题,子路就说了,“人善我,我亦善人”,人家对我友善,对我很好,我也对他很好;“人不善我,我亦不善之”,人家对我不好,我也对他没有善意。接着子贡讲,“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引之进退就是随他去吧,缘不具足,他对我没有善意,我也不去攀这个缘。接着颜回说了,“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仁慈的人的胸怀,不跟任何人对立。一个人修道最重要的,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从这里先下手。仁者无敌,不对立才能心平气和,不然自己都变情绪的奴隶了,还怎么去利人。结果孔子听完就说了,子路刚刚讲的话,是那个还没开化的地方人讲的话,叫蛮貊之言,就是比较没有文明教化的地方讲的话,蛮貊之言;子贡所说的,是朋友之言;颜回说的是亲人之言,把一切人都当自己的亲人一样看,“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诗经》当中都有教导我们这种厚道的心来对待他人。我们之前听 许哲 女士讲,“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她这个心境跟两千五百多年前颜回的心境是相应的。《诗经》里面讲,“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一个人虽然没有好的行为,还是有一些恶行出现,他明白他是“苟不教,性乃迁”,我还是当他是我的兄弟一样对待他、帮助他。这些心境都是“诚恪心,治不信心”,没有不相信别人。我们以前还没学传统文化以前,都觉得,“我很了解人,那个人他是什么模样,我一清二楚,我可了解他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的”,都讲得铿锵有力的。其实当自己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再一个回光返照,我们了不了解自己?看自己都看不清楚,还说看别人看得很清楚。又有一次,颜子、子贡、子路,很巧又是他们三个人,又跟孔子坐在一起,一起讨论什么是“仁”、什么是“智”。子路先说话了,“仁者使人爱己,智者使人知己”,仁慈的人能够让别人爱他,有智慧的人可以让别人了解、知道他。结果子贡说了,他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仁慈的人能够爱人,有智慧的人能知道他人,一接触这个人就能知道他的情况。接着颜回说了,“仁者自爱,智者自知”。有味道。大家看,学问是有深度的、有广度的,我们是看到表面,还是深到根本心地。这一段话,我们再引一段老子的话,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明白人首先一定要有自知。那诸位学长们,我们真正看清自己了吗?了解自己了吗?这个“治不信心”,不是只是治不相信别人的问题,不相信自己。《弟子规》最后一句就是治这一句话,“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人很多精神气力都耗在否定自己、怀疑自己,那个念头好多。真正把经典放在心上,绝不起这个念头,不怀疑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转了。其实人都很容易带着有色的眼镜看自己跟看别人,所以首先要先把眼镜擦干净才看得清楚。所以人,“苟不教,性乃迁”,就是染上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些烦恼习气。看人就是这样看的,看不清楚,都是黑的,都看人的缺点,没看人家的优点,都看他虚妄的习气(妄心),都没看到他的真心。所以假如我们把自己的执着放下,哎哟,清楚多了;再把分别放下,大家都好庄严;最后再把妄想放下,看自己、看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传统文化、圣贤的学问,重点的功夫在哪?放下习气。内学,不是向外记一大堆知识。六祖惠能大师全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他智慧现前,不识字,念什么经文给他,他马上讲给他听。因为这些障碍我们本善、明德的习气去掉了,本有的智慧、德能就现前。
这个“不信”就是怀疑。真诚的相信别人都有本善,他现在只是习气牵动,我们还是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这样人才能真诚。假如我们觉得,哎呀,他这个人是这样啦,没救了啦,那这个真诚就提不起来。所以这个“诚恪”是真诚。这个“恪”当中,也是时时把自己怀疑别人的心要调伏。不管发生任何的事情、任何的情况,我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还是坚信不疑。
有一次刚好颜回、子贡、子路,他们三个人跟夫子在一起。结果他们三个人就讨论到一个问题,子路就说了,“人善我,我亦善人”,人家对我友善,对我很好,我也对他很好;“人不善我,我亦不善之”,人家对我不好,我也对他没有善意。接着子贡讲,“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引之进退就是随他去吧,缘不具足,他对我没有善意,我也不去攀这个缘。接着颜回说了,“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仁慈的人的胸怀,不跟任何人对立。一个人修道最重要的,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从这里先下手。仁者无敌,不对立才能心平气和,不然自己都变情绪的奴隶了,还怎么去利人。
结果孔子听完就说了,子路刚刚讲的话,是那个还没开化的地方人讲的话,叫蛮貊之言,就是比较没有文明教化的地方讲的话,蛮貊之言;子贡所说的,是朋友之言;颜回说的是亲人之言,把一切人都当自己的亲人一样看,“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诗经》当中都有教导我们这种厚道的心来对待他人。我们之前听 许哲 女士讲,“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她这个心境跟两千五百多年前颜回的心境是相应的。《诗经》里面讲,“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一个人虽然没有好的行为,还是有一些恶行出现,他明白他是“苟不教,性乃迁”,我还是当他是我的兄弟一样对待他、帮助他。这些心境都是“诚恪心,治不信心”,没有不相信别人。
我们以前还没学传统文化以前,都觉得,“我很了解人,那个人他是什么模样,我一清二楚,我可了解他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的”,都讲得铿锵有力的。其实当自己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再一个回光返照,我们了不了解自己?看自己都看不清楚,还说看别人看得很清楚。
又有一次,颜子、子贡、子路,很巧又是他们三个人,又跟孔子坐在一起,一起讨论什么是“仁”、什么是“智”。子路先说话了,“仁者使人爱己,智者使人知己”,仁慈的人能够让别人爱他,有智慧的人可以让别人了解、知道他。结果子贡说了,他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仁慈的人能够爱人,有智慧的人能知道他人,一接触这个人就能知道他的情况。接着颜回说了,“仁者自爱,智者自知”。有味道。大家看,学问是有深度的、有广度的,我们是看到表面,还是深到根本心地。这一段话,我们再引一段老子的话,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明白人首先一定要有自知。
那诸位学长们,我们真正看清自己了吗?了解自己了吗?这个“治不信心”,不是只是治不相信别人的问题,不相信自己。《弟子规》最后一句就是治这一句话,“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人很多精神气力都耗在否定自己、怀疑自己,那个念头好多。真正把经典放在心上,绝不起这个念头,不怀疑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转了。
其实人都很容易带着有色的眼镜看自己跟看别人,所以首先要先把眼镜擦干净才看得清楚。所以人,“苟不教,性乃迁”,就是染上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些烦恼习气。看人就是这样看的,看不清楚,都是黑的,都看人的缺点,没看人家的优点,都看他虚妄的习气(妄心),都没看到他的真心。所以假如我们把自己的执着放下,哎哟,清楚多了;再把分别放下,大家都好庄严;最后再把妄想放下,看自己、看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传统文化、圣贤的学问,重点的功夫在哪?放下习气。内学,不是向外记一大堆知识。六祖惠能大师全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他智慧现前,不识字,念什么经文给他,他马上讲给他听。因为这些障碍我们本善、明德的习气去掉了,本有的智慧、德能就现前。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