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五蕴皆空的境界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5-03-20 12:16:52

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宣化上人:五蕴皆空的境界什么样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灾难。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宣化上人开示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密是持咒。现在是打禅七期间,只讲禅的道理,其他四宗,暂且不谈。  禅那,译为“思惟修”,常想这件事。什么事?就是话头。研究“念佛是谁?”这句话,这叫参禅。  其实参话头也是妄想。不过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消灭多个妄想。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久参有禅”。  “参”好像用锥子来锥木头一样,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参禅,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开悟。  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百尺竿头上,再向前迈进一步,这时,十方世界现全身。可是,这个法门,要念在才有效,不能放松,不能放逸。  在《证道歌》上说: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就是立刻觉悟一个理,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事”上要一步一步的修,在“理”上要立刻就明白。  顿悟的时候,知道井在哪里,可以去取水;没有顿悟的时候,常听辘轳(汲水的工具)响,但不知井在何处。  这个譬喻,是说明佛性从什么地方来的?怎能证得佛性?证佛性别无二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参禅打坐。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度修行圆满,才能开悟。  我们都在作梦,所谓:  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  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  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粱;  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  在梦中明明有六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觉悟之后,三千大千世界也化为乌有。  为什么?因为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把万事万物都返本还原,又怎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没有了?  有人听到这四相没有了,就不敢修行。误认修到极点,人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寿者也没有了,怎么办呢?那么,什么工作也没有了,成为失业的人。  一定要有工作吗?那就继续颠倒吧!修行到了无四相的境界时,就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证得诸法实相的道理。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  不是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要真正证得这种一法不立,万法皆空的境界,那时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在世界上,不是执著名,就是执着利,或者执着财,或者执着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舍不得。  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有精细鬼和伶俐虫在作怪,所以把很多事情当面错过,失之交臂,对面不识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还要到处去找,这就是受颠倒妄想所支配。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在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观自己在不在?自己在,就能参禅打坐,用功修行。  若是不在,在那儿打妄想,想入非非。那就身在禅堂,心跑到纽约去观光,或是到意大利去旅行。到处去攀缘,所以就不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菩萨;观不自在,就是凡夫。观自在,是天堂;观不自在,是地狱。如果观自在,心未跑出,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  此身在参禅的时候,继续不断地参,绵绵密密地参。这才是行深般若,找到智慧。得到大智慧,才能到达彼岸。  参禅的秘诀,就是“朝也思,夕也思。”思什么?思“念佛是谁?”今天也参,明天也参,天天在禅堂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在短期能尝到禅的味道。  要经过长时间才可以。有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功夫,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又叫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阴是遮盖的意思。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就因为被五蕴所覆的缘故。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有障碍为色,有形相为色。色蕴不空,见到色被色尘所迷惑,闻到声被声尘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尘所迷惑,尝到味被味尘所迷惑,触到觉被觉尘所迷惑。如果把色蕴空了,就是内无其心,外无其形,远无其物的境界。  色,有种种颜色,能令你眼花撩乱,认识不清楚,迷迷茫茫,好像瞎子一样。在《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些境界,都是被色蕴所执着。若能破了色蕴,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空了,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所以说,色蕴不空,便执着在色上,若着色上,见惑不能破。 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就是色,对着境界生起一种贪心和爱心,就执着了。  见惑有八十八品,如果断尽,就证初果罗汉。我们修道人,先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然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对一切理认识不清楚。如果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证四果阿罗汉。  (二)受蕴:就是领纳的意思。境界来了,不加考虑,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觉。譬如吃一种好东西,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受。穿一件好衣服,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住一间好屋子,觉得很漂亮,这就是受。坐一辆好汽车,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乃至一切身所接受的,觉得不错,这就是受。  (三)想蕴:就是思想的意思。因为五根领受了五尘的境界,就生出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念头。忽起忽落,起了作用,去想色,去想受。  (四)行蕴:就是迁流的意思。随来随去,随去随来,没有停止,川流不息。作善作恶的动机,由妄心所支配,而反应于身口的行为。  (五)识蕴:就是分别的意思。境界来了,就生起分别心。例如:见到美色,生欢喜心;听到恶声,生讨厌心等等的分别。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灾难。我们为什么有灾难?就因为有我执、有法执,二执不空的缘故。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蕴本来没有自性,犹如空中的浮云,自然而有,自然而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被五蕴所覆,不得自在,不得解脱。  我们修道,就是破五蕴,好像浮云,来,随它来;去,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不需要执着它。  贪痴好像水中的泡一样,本来没有实体,它自己生,它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在《永嘉大师证道歌》又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实相,就是无相,无所不相,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可以说返本还原,证得自性清净。  到这种境界,也无人,也无法,人法双亡。也没有人执,也没有法执,这就证得实相理体。在刹那之间,能将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间地狱罪,统统消灭无余。  永嘉大师说:“如果我用诳语来欺骗众生的话,我心甘情愿到拔舌地狱,去受尘沙劫那样多的苦。”  我们在禅堂里,要实实在在来修行,好像抽茧丝一样,要有忍耐性,一点一点来抽丝,才不会乱。不可自作聪明找捷径,用科学方法来开悟,那是妄想。  如果科学能开悟,那些科学家不会在牛角尖里乱钻,早就开悟了,不会有你的分。不要异想天开,还是按部就班来参“念佛是谁”吧!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灾难。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宣化上人开示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密是持咒。现在是打禅七期间,只讲禅的道理,其他四宗,暂且不谈。
  禅那,译为“思惟修”,常想这件事。什么事?就是话头。研究“念佛是谁?”这句话,这叫参禅。
  其实参话头也是妄想。不过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消灭多个妄想。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久参有禅”。
  “参”好像用锥子来锥木头一样,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参禅,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开悟。
  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百尺竿头上,再向前迈进一步,这时,十方世界现全身。可是,这个法门,要念在才有效,不能放松,不能放逸。
  在《证道歌》上说: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就是立刻觉悟一个理,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事”上要一步一步的修,在“理”上要立刻就明白。
  顿悟的时候,知道井在哪里,可以去取水;没有顿悟的时候,常听辘轳(汲水的工具)响,但不知井在何处。
  这个譬喻,是说明佛性从什么地方来的?怎能证得佛性?证佛性别无二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参禅打坐。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度修行圆满,才能开悟。
  我们都在作梦,所谓:
  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
  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
  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粱;
  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
  在梦中明明有六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觉悟之后,三千大千世界也化为乌有。
  为什么?因为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把万事万物都返本还原,又怎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没有了?
  有人听到这四相没有了,就不敢修行。误认修到极点,人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寿者也没有了,怎么办呢?那么,什么工作也没有了,成为失业的人。
  一定要有工作吗?那就继续颠倒吧!修行到了无四相的境界时,就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证得诸法实相的道理。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
  不是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要真正证得这种一法不立,万法皆空的境界,那时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在世界上,不是执著名,就是执着利,或者执着财,或者执着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舍不得。
  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有精细鬼和伶俐虫在作怪,所以把很多事情当面错过,失之交臂,对面不识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还要到处去找,这就是受颠倒妄想所支配。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在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观自己在不在?自己在,就能参禅打坐,用功修行。
  若是不在,在那儿打妄想,想入非非。那就身在禅堂,心跑到纽约去观光,或是到意大利去旅行。到处去攀缘,所以就不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菩萨;观不自在,就是凡夫。观自在,是天堂;观不自在,是地狱。如果观自在,心未跑出,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
  此身在参禅的时候,继续不断地参,绵绵密密地参。这才是行深般若,找到智慧。得到大智慧,才能到达彼岸。
  参禅的秘诀,就是“朝也思,夕也思。”思什么?思“念佛是谁?”今天也参,明天也参,天天在禅堂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在短期能尝到禅的味道。
  要经过长时间才可以。有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功夫,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又叫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阴是遮盖的意思。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就因为被五蕴所覆的缘故。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有障碍为色,有形相为色。色蕴不空,见到色被色尘所迷惑,闻到声被声尘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尘所迷惑,尝到味被味尘所迷惑,触到觉被觉尘所迷惑。如果把色蕴空了,就是内无其心,外无其形,远无其物的境界。
  色,有种种颜色,能令你眼花撩乱,认识不清楚,迷迷茫茫,好像瞎子一样。在《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些境界,都是被色蕴所执着。若能破了色蕴,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空了,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所以说,色蕴不空,便执着在色上,若着色上,见惑不能破。 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就是色,对着境界生起一种贪心和爱心,就执着了。
  见惑有八十八品,如果断尽,就证初果罗汉。我们修道人,先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然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对一切理认识不清楚。如果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证四果阿罗汉。
  (二)受蕴:就是领纳的意思。境界来了,不加考虑,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觉。譬如吃一种好东西,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受。穿一件好衣服,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住一间好屋子,觉得很漂亮,这就是受。坐一辆好汽车,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乃至一切身所接受的,觉得不错,这就是受。
  (三)想蕴:就是思想的意思。因为五根领受了五尘的境界,就生出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念头。忽起忽落,起了作用,去想色,去想受。
  (四)行蕴:就是迁流的意思。随来随去,随去随来,没有停止,川流不息。作善作恶的动机,由妄心所支配,而反应于身口的行为。
  (五)识蕴:就是分别的意思。境界来了,就生起分别心。例如:见到美色,生欢喜心;听到恶声,生讨厌心等等的分别。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灾难。我们为什么有灾难?就因为有我执、有法执,二执不空的缘故。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蕴本来没有自性,犹如空中的浮云,自然而有,自然而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被五蕴所覆,不得自在,不得解脱。
  我们修道,就是破五蕴,好像浮云,来,随它来;去,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不需要执着它。
  贪痴好像水中的泡一样,本来没有实体,它自己生,它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在《永嘉大师证道歌》又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实相,就是无相,无所不相,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可以说返本还原,证得自性清净。
  到这种境界,也无人,也无法,人法双亡。也没有人执,也没有法执,这就证得实相理体。在刹那之间,能将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间地狱罪,统统消灭无余。
  永嘉大师说:“如果我用诳语来欺骗众生的话,我心甘情愿到拔舌地狱,去受尘沙劫那样多的苦。”
  我们在禅堂里,要实实在在来修行,好像抽茧丝一样,要有忍耐性,一点一点来抽丝,才不会乱。不可自作聪明找捷径,用科学方法来开悟,那是妄想。
  如果科学能开悟,那些科学家不会在牛角尖里乱钻,早就开悟了,不会有你的分。不要异想天开,还是按部就班来参“念佛是谁”吧!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