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0 09:13:55
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南怀瑾:禅净双修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实际上“南无”是皈依,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他是真正的大密宗,也是真正的禅宗。宋朝禅宗大师永明寿禅师,浙江余杭人,是一个将军出家的,学佛有成就,学问又好。有一部中国最伟大的佛学《宗镜录》是他带领的著作,影响中国文化千多年。所以有人说学佛没有一部基本概论的书,我说你先去读《宗镜录》,它就是佛学概论。 永明寿禅师悟道以后专门提倡念佛,他的道德行为影响了宋元明清一直到现代。他有几个偈子非常好,你们出家的同学应该都记得,“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你们打坐修行学禅,不晓得连带修念佛法门,修啊修啊,修错了,因为自己智慧不够;第二个偈子“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一边打坐修行,一边念念佛,好像很厉害的老虎又生了两个角;“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他一生提倡禅净双修,我只抽他几句偈子讲。你们出家同学应该背来。而且我还常劝你们出家同学,除了修准提法以外,好好提倡禅净双修,可是没有一个人听话的。 我好几次告诉大家,不只你们,好好带领大家念佛,禅净双修,对不对?你们没有听我的。我也告诉你们准提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深的。同时也讲过准提法跟净土法门,禅净双修是一体的,以这个去求福德智慧的基础。正修之路不是修禅就是禅净双修。我平常都讲过,进完了以后你们都不听,没有照做就是不听,我也不理,因为我心到了。 所以现在我还是原来的话,你们听懂了最好,尤其是出家众老老实实地禅净双修,不只念佛哦,准提法一样,念到后面南无阿弥陀佛,一念沉下去就定住不动了,这叫禅定。由念佛到达修禅,到安般法门,一直到空,见性成佛,一路啊。 我也常常讲,你们修准提法光晓得念咒子,那是加行,那是修福德的基础。准提法两个次第,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准提法最后要进入圆满次第,圆满次第不是禅净双修一样的吗?可是你们从来没有听话,圆满次第不管,只晓得我一天念多少遍啊、多少遍啊。不错,是在修行,没有不对啊,也只好对你们笑。我话交待了,你们圆满次第就不注意了,圆满次第就是禅净双修到最后,佛也没有,咒也没有,一切皆空,空而不空。所以当然要走禅净双修,我已经讲过多少次了。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大势至念佛圆通法门与观音法门相像,有一个重点:必需注意“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回转听自己内心所发出念佛的声音,反观内听念佛的声音,一字一念南无大势至菩萨,或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念相继,眼睛不外视,耳听念佛的声音,如此一心不乱的念去,也许有人念几十年,念几辈子,都不能得到净念;也许有人很短的时间 假定中间偶然还有妄念起来,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到没有杂念妄想,截断众流,三际托空,正念现前。如此定下去,慢慢转化自己的身心气质,每一根神经细胞都转细润了,修持到受报圆净,自然无烦无恼,坦然解脱,达到四禅八定定境。一道圣光要往生而去,极乐世界就到了;甚至念头转了,十方世界,任意可以居留。 如此净修,那是禅净双修非常稳当的法门。永明寿禅师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所谓禅净双修的道理,就是要系心一缘,尽在一句佛号上,昼夜蓦直修去,就到达自心净土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 不要动一个妄念去求,光光相接自然而来;假定不能,在自己内心或出声念,一口气一口气念,念佛时不用嘴吸气,而吸气时用鼻子吸入丹田而到全身毛孔,内心持续净念下去,念念清净,自然会有消息。 假定大家正在妄念纷飞的时候,听到我香板突然“啪”的一声,这一“啪”的时候,自然有一种万缘切断的感受,好像一下楞住了,与平常知觉感受二样,有无比肃静的感觉,这就是逐渐进入系心一缘的道理。这个境界其实每一个人本来都有,因为自己慧力不够,认识不到,现在帮助大家体会认识这一点,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静静看住,不可放开,一直静下去,应该都可以做到净念相继。 从古以来,念佛法门号称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大乘菩萨,以及中根声闻缘觉,和下根一般凡夫俗子等,统统接引。佛经八十华严为一切大乘菩萨必修之路,而最后一卷记载释迦牟尼带领诸大菩萨,十方诸佛归向净土,亦叫毗卢性海,华严净海。此所谓“净”,是不垢不净之净。不是世俗所讲净垢之净,也就是一切佛成就的净土。我们了解禅净双修的重要。 《观音法门略讲》 禅净双修,自宋时永明寿禅师提持以来,由来久矣。及禅门衰落后,用“念佛是谁”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如粟,于是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参话头。虽使二者合流,别创一格,参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势将永沦丧失矣(参看《参话头》篇)。今专言调和之修法。先当明夫《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云: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二)。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 本章此节,试分作三段:第一段,说念佛入门之方法。第二段,说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说念佛最高方法,净念与净土之关系。必先解决此三前提,而后禅净双修之事与理,于以完备。 第一,方法,分念与忆之二途,皆为定止之学。念又分为持名与默念二门。先说念法: (一)十方如来之与众生,皆具“无缘慈”、“同体悲”之忆念。非独阿弥陀为如此。今简极乐净土一尊而言,以符净土宗之旨。修习净土行者,此心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出声念之,耳返闻闻其声,眼返观观此念,得使念念不间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言语动作,皆了不相关,如死如痴,专此一念。 (二)念得专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虽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时,修学行人,往往心虽在念,六根缘外之境,仍可作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为用。自以为至于胜境,实则已成“老婆念”,不足论也。何以故?因此时在念佛之念,为独头意识发起作用。第六意识,仍然波动,有何用处!必须要将六根收摄,归此一念,意识不行,念方专一而得真纯,此为念佛法门之要髓也。 如何称为忆佛?忆者,与念有别。念犹是粗,忆则为细。念是第六意识在用。忆则此之种子,已种于八识(阿赖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势至菩萨,以母之忆子为喻。世人母之忆子,虽无口号心思,而此心耿耿,坐卧不安,片刻难忘。如儒家所谓:“必有事焉!”诚敬之极也。 忆之为象,菩萨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复不惜眉毛,以众所习知之恶法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恋爱,永绾相思之结,心心相印,灵感互通。如第六代达赖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观法眼开,启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又云:“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若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则由念而入忆,即由粗而入细。如此久久,念忆工深,不必着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团团不化。或在现在,或在未来,忽尔此忆之一念,顿时开发,如洞开无物。此心此身,脱焉如忘,所谓花开见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于净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诠,惟到时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声,或唯具一信愿深心,临终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别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净土为极则。净土亦分为二门:(一)唯心净土门。(二)实有净土门,皆为观慧之学。 先释净土:土之与地,在理为表持种之义,在事为实质土地。净者,为对染说。粗则一切恶法,如贪嗔痴,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门论》所云),皆为染污之法;细则善见法执,亦为染法。如得至上节所述心开念寂,心身两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见。无物无心,离诸二边对待之见。对待不立,绝待之体现前。了了分明,常寂圆明。到得此时,自己此心,合于如来藏体。唯心净土,不待他求。反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即此秽土世界,亦立转成净,无一而不自在也。 到得此时,此心净土现前,与十方如来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实正知正见,西方极乐净土,亦同此性。且复知确有实在国土之存在。欲愿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壮士伸臂顷,即生彼土,与诸佛菩萨,同游寂止之门。不但往生可必,净土西方,亦可应念就我,因法本无来去也。 心体离念,为无生法忍。念佛入于佛心,相接合流,专一精诚,是谓因地。心开意解,一念不生,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以此行门成就,复来此土,传兹胜法,摄一切众生,归于净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净土方法。修习行人,到得此境,犹未为圆。必须不稍放逸,莫自得少为足。于一切时、一切处,收摄六根,不使外驰。保养前之净念,心心无间,长住净土之境。“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为入净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萨之于圆通法门,无有选择,而亦不必选择矣。 如净念现前,不加精进,如击石火,如闪电光,稍纵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进无间,此之谓也。到得行满功圆,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无可说矣。 此义既明,参禅与念佛,何以能调和耶?若念佛人,持现前一念,往生净土,则念佛参禅,于此分途。若念佛与参禅,无论提一句话头,或持一句佛号,但于一念过去,后念未起,此之中间,一觑觑定,即二者同途,了无差别。所谓前念已灭,灭不追往,后念未生,未生不引,当前一念,既前不著边,后不落际,当下即空。此之境界(此无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在净土为唯心净念之开端;在参禅为三际断空,明见此心之初曙。 到此无论参禅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于是可明。然尚未尽其妙,以佛具如来藏全体之大用,若止于此境,犹为小果所诠。参禅者,若以此为至,更无余事,无怪其不知如来藏中,妙有愿力之全体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净心一念,不知如来藏中之大机大用,无怪其不识法界无边,头头是道。 虽然,一落言诠,法身亦堕,唠叨多嘴,不若珍惜尾毛。“尽回大地花千万,供养弥陀净土身!”我愿如斯,复何言已。 《禅海蠡测》 既然我们想从这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又想瞻仰阿弥陀佛的丰采,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净土,什么是阿弥陀佛。有了正确的认识,修行起来才不致演出认贼作父的笑话,也才不会走错了路而入于魔道。就好比我们要寻找一位自幼失散的亲人,虽然难免记忆模糊,但是至少要有个大概的轮廓,否则茫茫人诲中,何处觅得?这一步和禅有密切的关联,和禅宗里“念佛的是谁?”“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主人公何在?”等认识可以说是息息相关。 所谓“不见本性,修行无益。”不但是禅门的圭桌,同样也是净土的准则。对这一层有所体认后,对修行的要领才能有所契入。功夫下了,也才不致像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没个消息。 “思惟”在禅宗而言就是“参”,参究无明烦恼、妄想杂念自何方来?往何处去?除去这些绵绵密密的杂思乱想,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动念”和“无念”之间那恒常不变的“佛性”“真心”在哪里?在我们身上,还是在我们心里?如何悟入?如何保持?总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来。 “思惟”在净土宗而言就是“念佛”。表面看来,念佛和禅宗的思惟似乎是两回事,因此数不清的净土行者都以为一心一意的念着佛,把佛念来了,往生净土就算了事。殊不知把佛念到了眼前,佛还是佛,我还是我。殊不知往生极乐固是“往生”,往生娑婆不一样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宫殿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精神在这段话里透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净土和禅的差别在哪里?很明显的,释迦对净土“念佛”法门的指示,是要我们“心想佛”“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一般修习净土非常用功的人们嘴上常挂着佛号,固然是很可喜的现象,但是必须切实检点一番,念佛时这颗心有没有和佛相应,”心”里是不是真“想”着佛?是不是有如“历历情人挂眼前”般“一心系念”地有个佛的影子?如果不是这么回事的话,那么“是心”没有“作佛”,“是心”不“是佛”,阿弥陀佛不会现前,极乐世界永远在那遥远的西天。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来宝座,那么就照经上所说“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行了吗? 绝对不行,“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门。而佛法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除了参研佛理外;还要靠善心、福德来培养。如果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如此不仅慧力不够精深,定力也无法稳固。 这也就是释迦何以诃责小乘为焦芽败种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极果——大阿罗汉后,经历了八万四千大劫还得再回心向大,发起大乘人世之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而后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如来之门。 所以“上品上生”必须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发愿(利世救人),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后,就了事了吗?往生成就还只刚刚入门,入门之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且看经文: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净土到此大致相当禅宗所谓“一悟千悟”的大彻大悟。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有位禅宗祖师,也是净土宗的大祖师--永明寿禅师,他原是将军,后来出家,大彻大悟以后,提倡净土念佛法门,禅净四料简中“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就是他的偈子。他规定自己一天要念一万声佛,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一生的行经与西藏黄教的宗喀巴大师颇多类似。像他已经大彻大悟的人,每天兢兢业业积极修行佛事,而却说是:“宴坐水月道场,修习空花佛事。” 《圆觉经略说》 讲净土宗,永明寿禅师的净土宗,就是真净土宗,所以他说“有禅有净土,好比戴角虎”。他见道了以后,他不作观想,就定住在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孤零零的这句佛号始终存在,一念定住,所以他是净土,他是真禅真净土。 普通的人你不要假借这句话,什么净土?什么土你也找不到,鼻子粘到泥土的时候才后悔。要定这个,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心一境性,定生喜乐,我都向大家点过啊!我不是说自己没见到袁老师以前,自己一个人在灵岩寺阁楼上修准提法,刹那之间这一点灵光自己把他观起来了,灵灵明明,一下就几个钟头下去了。有人修密宗说观想多么难,我一点也不难,此乃理也,也就是事也,修什么法,是什么法。 禅净双修,永明寿禅师大悟以后念佛,是个榜样。打坐时念南无阿弥陀佛,慢慢念,下句南无阿弥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时间,有妄念起来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这就是禅净双修,也就是空有双修。这个修法极高明,而道中庸,不要看不起它。 瑜珈念就是心念,出声念可以长寿。(此时师亲自示范念诵方法。)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念的得法,自然一片光明,气息也自然绵长,气要调柔归一。念的是阿弥陀佛,空的那段是自性弥陀。 禅净双修念佛念久了,会流泪,那是悲心发了,空掉他,免得着悲魔。莫妄想!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大悲心从自心中自然流露,认得这个,看得清楚,善保任之,禅净双修去。末法时代,众生智慧福德均差,禅净双修去,一切诸法,如梦如幻,还有么?在哪里?(拍香板--)这就是大话头。有许多话,说不完,亦不必说。 《习禅录影》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实际上“南无”是皈依,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他是真正的大密宗,也是真正的禅宗。宋朝禅宗大师永明寿禅师,浙江余杭人,是一个将军出家的,学佛有成就,学问又好。有一部中国最伟大的佛学《宗镜录》是他带领的著作,影响中国文化千多年。所以有人说学佛没有一部基本概论的书,我说你先去读《宗镜录》,它就是佛学概论。
永明寿禅师悟道以后专门提倡念佛,他的道德行为影响了宋元明清一直到现代。他有几个偈子非常好,你们出家的同学应该都记得,“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你们打坐修行学禅,不晓得连带修念佛法门,修啊修啊,修错了,因为自己智慧不够;第二个偈子“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一边打坐修行,一边念念佛,好像很厉害的老虎又生了两个角;“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他一生提倡禅净双修,我只抽他几句偈子讲。你们出家同学应该背来。而且我还常劝你们出家同学,除了修准提法以外,好好提倡禅净双修,可是没有一个人听话的。
我好几次告诉大家,不只你们,好好带领大家念佛,禅净双修,对不对?你们没有听我的。我也告诉你们准提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深的。同时也讲过准提法跟净土法门,禅净双修是一体的,以这个去求福德智慧的基础。正修之路不是修禅就是禅净双修。我平常都讲过,进完了以后你们都不听,没有照做就是不听,我也不理,因为我心到了。
所以现在我还是原来的话,你们听懂了最好,尤其是出家众老老实实地禅净双修,不只念佛哦,准提法一样,念到后面南无阿弥陀佛,一念沉下去就定住不动了,这叫禅定。由念佛到达修禅,到安般法门,一直到空,见性成佛,一路啊。
我也常常讲,你们修准提法光晓得念咒子,那是加行,那是修福德的基础。准提法两个次第,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准提法最后要进入圆满次第,圆满次第不是禅净双修一样的吗?可是你们从来没有听话,圆满次第不管,只晓得我一天念多少遍啊、多少遍啊。不错,是在修行,没有不对啊,也只好对你们笑。我话交待了,你们圆满次第就不注意了,圆满次第就是禅净双修到最后,佛也没有,咒也没有,一切皆空,空而不空。所以当然要走禅净双修,我已经讲过多少次了。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大势至念佛圆通法门与观音法门相像,有一个重点:必需注意“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回转听自己内心所发出念佛的声音,反观内听念佛的声音,一字一念南无大势至菩萨,或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念相继,眼睛不外视,耳听念佛的声音,如此一心不乱的念去,也许有人念几十年,念几辈子,都不能得到净念;也许有人很短的时间
假定中间偶然还有妄念起来,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到没有杂念妄想,截断众流,三际托空,正念现前。如此定下去,慢慢转化自己的身心气质,每一根神经细胞都转细润了,修持到受报圆净,自然无烦无恼,坦然解脱,达到四禅八定定境。一道圣光要往生而去,极乐世界就到了;甚至念头转了,十方世界,任意可以居留。
如此净修,那是禅净双修非常稳当的法门。永明寿禅师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所谓禅净双修的道理,就是要系心一缘,尽在一句佛号上,昼夜蓦直修去,就到达自心净土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
不要动一个妄念去求,光光相接自然而来;假定不能,在自己内心或出声念,一口气一口气念,念佛时不用嘴吸气,而吸气时用鼻子吸入丹田而到全身毛孔,内心持续净念下去,念念清净,自然会有消息。
假定大家正在妄念纷飞的时候,听到我香板突然“啪”的一声,这一“啪”的时候,自然有一种万缘切断的感受,好像一下楞住了,与平常知觉感受二样,有无比肃静的感觉,这就是逐渐进入系心一缘的道理。这个境界其实每一个人本来都有,因为自己慧力不够,认识不到,现在帮助大家体会认识这一点,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静静看住,不可放开,一直静下去,应该都可以做到净念相继。
从古以来,念佛法门号称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大乘菩萨,以及中根声闻缘觉,和下根一般凡夫俗子等,统统接引。佛经八十华严为一切大乘菩萨必修之路,而最后一卷记载释迦牟尼带领诸大菩萨,十方诸佛归向净土,亦叫毗卢性海,华严净海。此所谓“净”,是不垢不净之净。不是世俗所讲净垢之净,也就是一切佛成就的净土。我们了解禅净双修的重要。
《观音法门略讲》
禅净双修,自宋时永明寿禅师提持以来,由来久矣。及禅门衰落后,用“念佛是谁”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如粟,于是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参话头。虽使二者合流,别创一格,参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势将永沦丧失矣(参看《参话头》篇)。今专言调和之修法。先当明夫《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云: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二)。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
本章此节,试分作三段:第一段,说念佛入门之方法。第二段,说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说念佛最高方法,净念与净土之关系。必先解决此三前提,而后禅净双修之事与理,于以完备。
第一,方法,分念与忆之二途,皆为定止之学。念又分为持名与默念二门。先说念法:
(一)十方如来之与众生,皆具“无缘慈”、“同体悲”之忆念。非独阿弥陀为如此。今简极乐净土一尊而言,以符净土宗之旨。修习净土行者,此心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出声念之,耳返闻闻其声,眼返观观此念,得使念念不间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言语动作,皆了不相关,如死如痴,专此一念。
(二)念得专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虽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时,修学行人,往往心虽在念,六根缘外之境,仍可作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为用。自以为至于胜境,实则已成“老婆念”,不足论也。何以故?因此时在念佛之念,为独头意识发起作用。第六意识,仍然波动,有何用处!必须要将六根收摄,归此一念,意识不行,念方专一而得真纯,此为念佛法门之要髓也。
如何称为忆佛?忆者,与念有别。念犹是粗,忆则为细。念是第六意识在用。忆则此之种子,已种于八识(阿赖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势至菩萨,以母之忆子为喻。世人母之忆子,虽无口号心思,而此心耿耿,坐卧不安,片刻难忘。如儒家所谓:“必有事焉!”诚敬之极也。
忆之为象,菩萨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复不惜眉毛,以众所习知之恶法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恋爱,永绾相思之结,心心相印,灵感互通。如第六代达赖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观法眼开,启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又云:“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若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则由念而入忆,即由粗而入细。如此久久,念忆工深,不必着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团团不化。或在现在,或在未来,忽尔此忆之一念,顿时开发,如洞开无物。此心此身,脱焉如忘,所谓花开见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于净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诠,惟到时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声,或唯具一信愿深心,临终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别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净土为极则。净土亦分为二门:(一)唯心净土门。(二)实有净土门,皆为观慧之学。
先释净土:土之与地,在理为表持种之义,在事为实质土地。净者,为对染说。粗则一切恶法,如贪嗔痴,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门论》所云),皆为染污之法;细则善见法执,亦为染法。如得至上节所述心开念寂,心身两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见。无物无心,离诸二边对待之见。对待不立,绝待之体现前。了了分明,常寂圆明。到得此时,自己此心,合于如来藏体。唯心净土,不待他求。反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即此秽土世界,亦立转成净,无一而不自在也。
到得此时,此心净土现前,与十方如来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实正知正见,西方极乐净土,亦同此性。且复知确有实在国土之存在。欲愿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壮士伸臂顷,即生彼土,与诸佛菩萨,同游寂止之门。不但往生可必,净土西方,亦可应念就我,因法本无来去也。
心体离念,为无生法忍。念佛入于佛心,相接合流,专一精诚,是谓因地。心开意解,一念不生,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以此行门成就,复来此土,传兹胜法,摄一切众生,归于净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净土方法。修习行人,到得此境,犹未为圆。必须不稍放逸,莫自得少为足。于一切时、一切处,收摄六根,不使外驰。保养前之净念,心心无间,长住净土之境。“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为入净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萨之于圆通法门,无有选择,而亦不必选择矣。
如净念现前,不加精进,如击石火,如闪电光,稍纵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进无间,此之谓也。到得行满功圆,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无可说矣。
此义既明,参禅与念佛,何以能调和耶?若念佛人,持现前一念,往生净土,则念佛参禅,于此分途。若念佛与参禅,无论提一句话头,或持一句佛号,但于一念过去,后念未起,此之中间,一觑觑定,即二者同途,了无差别。所谓前念已灭,灭不追往,后念未生,未生不引,当前一念,既前不著边,后不落际,当下即空。此之境界(此无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在净土为唯心净念之开端;在参禅为三际断空,明见此心之初曙。
到此无论参禅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于是可明。然尚未尽其妙,以佛具如来藏全体之大用,若止于此境,犹为小果所诠。参禅者,若以此为至,更无余事,无怪其不知如来藏中,妙有愿力之全体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净心一念,不知如来藏中之大机大用,无怪其不识法界无边,头头是道。
虽然,一落言诠,法身亦堕,唠叨多嘴,不若珍惜尾毛。“尽回大地花千万,供养弥陀净土身!”我愿如斯,复何言已。
《禅海蠡测》
既然我们想从这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又想瞻仰阿弥陀佛的丰采,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净土,什么是阿弥陀佛。有了正确的认识,修行起来才不致演出认贼作父的笑话,也才不会走错了路而入于魔道。就好比我们要寻找一位自幼失散的亲人,虽然难免记忆模糊,但是至少要有个大概的轮廓,否则茫茫人诲中,何处觅得?这一步和禅有密切的关联,和禅宗里“念佛的是谁?”“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主人公何在?”等认识可以说是息息相关。
所谓“不见本性,修行无益。”不但是禅门的圭桌,同样也是净土的准则。对这一层有所体认后,对修行的要领才能有所契入。功夫下了,也才不致像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没个消息。
“思惟”在禅宗而言就是“参”,参究无明烦恼、妄想杂念自何方来?往何处去?除去这些绵绵密密的杂思乱想,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动念”和“无念”之间那恒常不变的“佛性”“真心”在哪里?在我们身上,还是在我们心里?如何悟入?如何保持?总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来。
“思惟”在净土宗而言就是“念佛”。表面看来,念佛和禅宗的思惟似乎是两回事,因此数不清的净土行者都以为一心一意的念着佛,把佛念来了,往生净土就算了事。殊不知把佛念到了眼前,佛还是佛,我还是我。殊不知往生极乐固是“往生”,往生娑婆不一样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宫殿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精神在这段话里透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净土和禅的差别在哪里?很明显的,释迦对净土“念佛”法门的指示,是要我们“心想佛”“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一般修习净土非常用功的人们嘴上常挂着佛号,固然是很可喜的现象,但是必须切实检点一番,念佛时这颗心有没有和佛相应,”心”里是不是真“想”着佛?是不是有如“历历情人挂眼前”般“一心系念”地有个佛的影子?如果不是这么回事的话,那么“是心”没有“作佛”,“是心”不“是佛”,阿弥陀佛不会现前,极乐世界永远在那遥远的西天。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来宝座,那么就照经上所说“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行了吗?
绝对不行,“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门。而佛法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除了参研佛理外;还要靠善心、福德来培养。如果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如此不仅慧力不够精深,定力也无法稳固。
这也就是释迦何以诃责小乘为焦芽败种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极果——大阿罗汉后,经历了八万四千大劫还得再回心向大,发起大乘人世之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而后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如来之门。
所以“上品上生”必须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发愿(利世救人),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后,就了事了吗?往生成就还只刚刚入门,入门之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且看经文: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净土到此大致相当禅宗所谓“一悟千悟”的大彻大悟。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有位禅宗祖师,也是净土宗的大祖师--永明寿禅师,他原是将军,后来出家,大彻大悟以后,提倡净土念佛法门,禅净四料简中“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就是他的偈子。他规定自己一天要念一万声佛,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一生的行经与西藏黄教的宗喀巴大师颇多类似。像他已经大彻大悟的人,每天兢兢业业积极修行佛事,而却说是:“宴坐水月道场,修习空花佛事。”
《圆觉经略说》
讲净土宗,永明寿禅师的净土宗,就是真净土宗,所以他说“有禅有净土,好比戴角虎”。他见道了以后,他不作观想,就定住在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孤零零的这句佛号始终存在,一念定住,所以他是净土,他是真禅真净土。
普通的人你不要假借这句话,什么净土?什么土你也找不到,鼻子粘到泥土的时候才后悔。要定这个,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心一境性,定生喜乐,我都向大家点过啊!我不是说自己没见到袁老师以前,自己一个人在灵岩寺阁楼上修准提法,刹那之间这一点灵光自己把他观起来了,灵灵明明,一下就几个钟头下去了。有人修密宗说观想多么难,我一点也不难,此乃理也,也就是事也,修什么法,是什么法。
禅净双修,永明寿禅师大悟以后念佛,是个榜样。打坐时念南无阿弥陀佛,慢慢念,下句南无阿弥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时间,有妄念起来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这就是禅净双修,也就是空有双修。这个修法极高明,而道中庸,不要看不起它。
瑜珈念就是心念,出声念可以长寿。(此时师亲自示范念诵方法。)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念的得法,自然一片光明,气息也自然绵长,气要调柔归一。念的是阿弥陀佛,空的那段是自性弥陀。
禅净双修念佛念久了,会流泪,那是悲心发了,空掉他,免得着悲魔。莫妄想!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大悲心从自心中自然流露,认得这个,看得清楚,善保任之,禅净双修去。末法时代,众生智慧福德均差,禅净双修去,一切诸法,如梦如幻,还有么?在哪里?(拍香板--)这就是大话头。有许多话,说不完,亦不必说。
《习禅录影》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