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东西文化的爱和孝

发布时间:2025-03-20 09:11:20

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南怀瑾:东西文化的爱和孝
  处在历史夹缝时代中的我们,内遭古今未有的巨变,外受西方思想风气的压力,想要讲究“孝道”而谈家庭教育,恐怕未必能够尽遂人意。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一般的思想大体都已洋化。单从教育方面来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人心的观念,都以西方文化教育思想中 “爱”的教育为重心。尽管有人做调和论者,犹如运用八卦的“纳甲”方式,解释“爱”与孔子所说的“仁”是同样的意义。但言“仁”者自论其“仁”,主张 “爱”者还自讲其“爱”。其实,唯有真能知“仁”的智者,才可“知其方”矣。无论在美国、在欧洲,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教育,自有他的文化思想的习惯和范 围。他以“爱”为中心,培养后一代各自独立奋斗的精神。并不像我们“拿到鸡毛当令箭”,一味地变成“溺爱”和“乱爱”为能事。这是作为现代中国家庭主体的 父母们,必须重新检讨的地方。  与此相对的,作为现代子女的中国青少年们,对于固有传统的“孝道”,必须了解它便是“爱”的延伸,和“爱”的反映。因为大家只从表面去看西方的文 化,只看见他们做父母的对子女尽心尽力地付出“爱”,所以他们的老年父母,“不亡以待尽”地伶仃彳亍以等死的情景,触目皆是。其实,这是西方文化制度和社 会习惯上的最大漏洞,并非是西方人在根本的人性上就缺乏“孝”心、缺乏“爱”父母之心。据我所知以及所接触到的欧美人士,他们思念父母之情,绝不亚于东方 的“孝”心。  由此可知“孝”便是“爱”的延伸,也便是“爱”的反映。诚然,过去有些后世的儒者们,错解“孝道”,强调“孝道”的理论,将“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认为是千古不移的定律。其实,早在周、秦以前的思想,在《易经》的“蛊卦”中,便已隐约指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但做父母的,虽然被蛊惑而有不是的事, 但在子女的立场来说,仍然需要以最大的“爱”心而为父母斡旋过错。  同时做父母的,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孝道”思想,并非只是单面的要求,它是相互的情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必然的因果律。孔子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用现代观念来说,就是:倘使父母不成其为父母,或父母没有尽到做父母之“爱”的责任,只是单方面要求子女来尽“孝”,那也 是不合理的。‘  现在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了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思想的概略,既不是否定以“孝道”作中心的家庭教育的价值,也不是接受从“爱”的教育出发的便是真理。现在我们所讲的目的,只是说明我们这一代对于家庭思想,与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都处在东西文化交流撞激的夹缝里,正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发 生偏差。尤其是一般新式家庭的父母,外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崇洋心理的作祟,于是将错就错地仿照那些外国电影, 而将不中不西的洋盘思想,奉为金科玉律。但在骨子里,又潜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血液,“望子成龙”与“光耀门楣”的观念,并未完全抛却。于是便造成此时此 地,在家庭教育方面,产生了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事件。结果,不是怨天,便是尤人。再不然,便埋怨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错误,自己好像置身事外,一无过错似的。其实,要讲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家庭教育的检讨开始,而不能将一切过错,都由我们后代的子女去负担。  --整理自《南怀瑾选集》
  处在历史夹缝时代中的我们,内遭古今未有的巨变,外受西方思想风气的压力,想要讲究“孝道”而谈家庭教育,恐怕未必能够尽遂人意。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一般的思想大体都已洋化。单从教育方面来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人心的观念,都以西方文化教育思想中 “爱”的教育为重心。尽管有人做调和论者,犹如运用八卦的“纳甲”方式,解释“爱”与孔子所说的“仁”是同样的意义。但言“仁”者自论其“仁”,主张 “爱”者还自讲其“爱”。其实,唯有真能知“仁”的智者,才可“知其方”矣。无论在美国、在欧洲,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教育,自有他的文化思想的习惯和范 围。他以“爱”为中心,培养后一代各自独立奋斗的精神。并不像我们“拿到鸡毛当令箭”,一味地变成“溺爱”和“乱爱”为能事。这是作为现代中国家庭主体的 父母们,必须重新检讨的地方。
  与此相对的,作为现代子女的中国青少年们,对于固有传统的“孝道”,必须了解它便是“爱”的延伸,和“爱”的反映。因为大家只从表面去看西方的文 化,只看见他们做父母的对子女尽心尽力地付出“爱”,所以他们的老年父母,“不亡以待尽”地伶仃彳亍以等死的情景,触目皆是。其实,这是西方文化制度和社 会习惯上的最大漏洞,并非是西方人在根本的人性上就缺乏“孝”心、缺乏“爱”父母之心。据我所知以及所接触到的欧美人士,他们思念父母之情,绝不亚于东方 的“孝”心。
  由此可知“孝”便是“爱”的延伸,也便是“爱”的反映。诚然,过去有些后世的儒者们,错解“孝道”,强调“孝道”的理论,将“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认为是千古不移的定律。其实,早在周、秦以前的思想,在《易经》的“蛊卦”中,便已隐约指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但做父母的,虽然被蛊惑而有不是的事, 但在子女的立场来说,仍然需要以最大的“爱”心而为父母斡旋过错。
  同时做父母的,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孝道”思想,并非只是单面的要求,它是相互的情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必然的因果律。孔子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用现代观念来说,就是:倘使父母不成其为父母,或父母没有尽到做父母之“爱”的责任,只是单方面要求子女来尽“孝”,那也 是不合理的。‘
  现在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了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思想的概略,既不是否定以“孝道”作中心的家庭教育的价值,也不是接受从“爱”的教育出发的便是真理。现在我们所讲的目的,只是说明我们这一代对于家庭思想,与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都处在东西文化交流撞激的夹缝里,正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发 生偏差。尤其是一般新式家庭的父母,外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崇洋心理的作祟,于是将错就错地仿照那些外国电影, 而将不中不西的洋盘思想,奉为金科玉律。但在骨子里,又潜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血液,“望子成龙”与“光耀门楣”的观念,并未完全抛却。于是便造成此时此 地,在家庭教育方面,产生了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事件。结果,不是怨天,便是尤人。再不然,便埋怨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错误,自己好像置身事外,一无过错似的。其实,要讲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家庭教育的检讨开始,而不能将一切过错,都由我们后代的子女去负担。
  --整理自《南怀瑾选集》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