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莲居:《六信四愿三幸一行斋自警录》

发布时间:2025-03-19 22:18:01

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夏莲居:《六信四愿三幸一行斋自警录》
  夏莲居居士著  念佛要法只有一念真诚,勿间断勿分别而已。  未来勿将迎,已过勿留滞,专顾现前一句,字字分明。  六时日用中,勿忘唤醒自己;  一声佛号内,只贵字句分明。  勤作课,宽作程。  学道无他巧,只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而已。  何谓熟处?习气、分别、世味。  何谓生处?觉照、不分别、老实念佛。  但得一念熟,其余自然生。  闻思修三慧:  达耳谓之闻,注心谓之思,思明而力行谓之修。  思而明之属比量,闻而明之属现量。  现量之闻,不加分别,但闻而已。  随处安闲,自然合辙;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经云:“应当专心,系念一处。”  唯守一法,然后见心。  只有作钝功夫。  其目如睹,其耳如听。  当于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  大慈大悲佛菩萨,不慈不悲苦众生。  学道有两字秘诀曰:真干。  真干两字看似平常,实则包括无穷妙义。  真干者,向道之心过于饥渴饮食。  有一毫夹杂、一毫自欺则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则非干。  真则三心圆发,干则六度兼修。  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功夫始有着手处。此二关不破,任你谈玄说妙,终是门外打之绕。  但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实。  不念过去,不念未来,专念现前一句;  不求一心,不断妄想,只要字句分明。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山谷)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多说一句废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  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  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  处事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事未至勿将迎,事已过勿留滞,坦坦荡荡,鉴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计较人我,瞻顾得失,或牵于感情,或激于意气,则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徇欲即暗,循理则明。  功夫用至省力处,正是得力处。  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凿井见泥,去水不远。  《华严经》勤首菩萨偈云:“如钻燧取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至灭,懈怠者亦然。”  以智慧钻,专注一境;以方便绳,善巧回转。  静处做,动处炼。  直断千七百则葛藤,常观四十万顷莲花。  发矢中的,原非一发之功;磨杵作针,岂是暂磨之力。  以精深教理销除妄情,以巧慧方便克治习气。此省庵大师所以云,修净业者必须看经教、勤觉察也。  理明则信深,信深则行专,行专则功纯,功纯则妄除,妄除则真显。  古德云:“佛法不误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  功夫非至身心闲淡处,不得谓之入门。  所谓闲淡者,乃自然而然境界,非勉强装饰之谓也。  茫茫人海中,觅一闲淡汉不可得,触目皆热忙人耳;觅一作钝功夫人不可得,触目皆伶俐汉耳。  热忙、伶俐,皆与道背驰者也。  何谓热忙?世情正浓之谓也。何谓伶俐?不曾真实用功,专掠虚头之谓也。此二种人,去道最远。  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  心怀慈悲,常行饶益,随顺众生,施与欢喜。  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是以《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以理折情,情空性复。  学道须具大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始有相应分。  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龙树《破四性偈》用之境缘顺逆之际,多败绩。败愈多,战愈力,自是敢战而拼死,予始胜。”  曹溪云:“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又云:“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又云:“改过必生智慧。”世之读《坛经》者,大抵于“本来无物”一偈资口耳,惜乎不于此等处着眼也。  转识成智之法,必从破执治情入手。倘闻道而不治情,尚得谓之闻道者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欢喜为布施,以严净三业为持戒,  以随缘顺受为忍辱,以调伏习气为精进,  以不忘正念为禅定,以方便觉察为智慧。  说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  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实则一室之中,妇稚、臧获,其长处皆有己所不及者,无在不可取为师资也。  圣人率性,常人率情。率情则昏散齐逞,率性则惺寂双流。(紫柏语)  时时以理折情,久久情习渐消。  般若、方便,名异而体同。  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  正因佛性,如木中之火。(自心是佛)  了因佛性,如火能烧木。(真显妄销)  因缘佛性,如钻木取火。(一心持名,不间不杂)  三十五岁前,颇喜谈玄妙。四十五岁后,最厌谈玄妙。盖至玄妙即在最平常中,舍平常而别求玄妙,将见其愈谈愈不妙也。曹溪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省庵净土诗云:“若厌平常终隔断,才求玄妙便乖张。”  但能随缘入观,以理折情,则顺逆皆吾师也。  任情则根境角立,达理则物我俱泯。  末法众生根钝业重,外魔、内障无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进难。若都无苦,忍从何生?借彼魔恼,坚我愿力。只要将猛,不怕贼强。  切实功夫须从难处做去,  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  闲时要忙,忙时要闲。  去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  真学道人无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说闲话。  吕振羽来问学道之方,告以“去迷就悟”。又问捷径,告以“真干”两字。仍未满意,复告以节省时间,爱惜精力,作钝功夫。勿使一秒钟空过,勿使一句话空说。  作钝功夫是真捷径,舍此而别求捷径,皆是舍捷径而自趋纡远者也。自愧多年学道无所成,皆因求捷径而自趋纡远,未尝作钝功夫故也。近年始晓此理,然可以语此者寡矣。  佛说一切法,明心乃究竟;  入道有多门,念佛是捷径。  尚未立行,便夸妙悟。偶有阻碍,辄退初心。此浅人自欺之恒态也。  祈天立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应;  持咒念佛,自于不知不觉中冥熏。  陈白沙诗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堪忧。”非真用功者不知此语之妙也。  理明、信深、愿切、行专,  功纯、业净、妄销、真显。  以戒为师。  镇定从容,乱丝终当就绪;  慈祥诚敬,邪魔自然绝踪。  改习即立命之基,习净业自消。  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矜躁狐疑,欲速转迟。  非真具金刚心者不能受恶辣炉锤。  观德于忍,观福于量。  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弃者天弃。  天锡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  惭愧、奋发、改过,皆天开其慧者也。  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者也。  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  积累熏修,务期精熟,非关质美,唯贵功纯。  永明大师诗云:“万物尽从成熟得。”又云:“熟果不摇翻自落,生禽谁唤却惊飞。”  净土法门,非深明宗、教者不信;念佛之乐,非真用功者不知。印光法师语也。  以大势至都摄六根之法门,  修观世音返闻自性之功夫。  持名时,当一心归命,全身靠倒,万勿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是法非思议所行境界,唯有扫除一切,直心正向,老实念去,自有相应时。若于字句分明之外,少涉思量分别,或计功求速,即堕魔网。戒之哉!戒之哉!  镜体本明,尘垢蔽之。垢若不除,明何由生?若欲去垢,当从察过、去习始。  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实念去。  慎勿舍外趣内,背境向心,于鬼窟中作活计。当身心一如,炽然而念。  造物所最忌者曰贰,狐疑即贰也。  老实者,精诚之捷径;狐疑者,精诚之大敌。  《信心铭》云:“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省庵大师云:“唯有狐疑是弃材。”  狐疑即是偷心。  彻悟禅师诗云:“除却阿弥总不知。”所谓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盖管即不能直趋,不管即所谓正信调直也。  石屋禅师诗云:“任他伎俩自磨灭,红日依然照高台。”  妄想千般都不管,一声佛号要分明。  志气须刚烈,功夫用软磨。  妄想无性,毕竟空故。若真实勘透身心,更有何疑何虑?种种思量卜度,皆由见地尚未透彻。(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欲为苦本,欲为道本,但有邪正大小之不同,在人用之何如耳。  念佛即是自心现,自心现时方念佛;  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  念即见佛成佛时,三际同时无先后。  净念相继即是佛,拟议顿隔万亿程;  幸闻如来异方便,苦乐忙闲莫停声。  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  习重者业重,习净者业净,是以真心学道者必自去习始。    ·清凉书屋点校·  2003.07  夏莲居:《莲公诗偈拾遗》  壬戌嘉平中旬呵冻自遣  天半朱霞云中白鹤,  山间明月江上清风。  (注:据莲公书法遗墨抄录,署名“渠园”,时年三十九岁。)  万物春  片时愤慨乾坤窄,一念慈祥万物春,  座右常题忠恕字,眼中半是可怜人。  陋巷  净宗学社傍城隈,松竹当轩一径开,  莫笑斋居邻陋巷,乐邦自有好楼台。  (注:此诗为净宗学会初建于北京北城扁担厂而作。)  苍生泪(二首)  乙酉(1945年)夏历四月八日释迦圣诞在团城佛七道场所作,因此时有人在北海永安殿正为日军作武运长久之祈祷也。  道义沉沦天地昏,佛徒如此更何论?  暗将一掬苍生泪,洒向长空铸国魂。  大众一心忘晓昏,佛声随愿满乾坤,  团城七日龙天赞,定有祥光护国门!  ·清凉书屋辑录·  2003.07
  夏莲居居士著
  念佛要法只有一念真诚,勿间断勿分别而已。
  未来勿将迎,已过勿留滞,专顾现前一句,字字分明。
  六时日用中,勿忘唤醒自己;
  一声佛号内,只贵字句分明。
  勤作课,宽作程。
  学道无他巧,只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而已。
  何谓熟处?习气、分别、世味。
  何谓生处?觉照、不分别、老实念佛。
  但得一念熟,其余自然生。
  闻思修三慧:
  达耳谓之闻,注心谓之思,思明而力行谓之修。
  思而明之属比量,闻而明之属现量。
  现量之闻,不加分别,但闻而已。
  随处安闲,自然合辙;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经云:“应当专心,系念一处。”
  唯守一法,然后见心。
  只有作钝功夫。
  其目如睹,其耳如听。
  当于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
  大慈大悲佛菩萨,不慈不悲苦众生。
  学道有两字秘诀曰:真干。
  真干两字看似平常,实则包括无穷妙义。
  真干者,向道之心过于饥渴饮食。
  有一毫夹杂、一毫自欺则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则非干。
  真则三心圆发,干则六度兼修。
  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功夫始有着手处。此二关不破,任你谈玄说妙,终是门外打之绕。
  但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实。
  不念过去,不念未来,专念现前一句;
  不求一心,不断妄想,只要字句分明。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山谷)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多说一句废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
  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
  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
  处事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事未至勿将迎,事已过勿留滞,坦坦荡荡,鉴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计较人我,瞻顾得失,或牵于感情,或激于意气,则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徇欲即暗,循理则明。
  功夫用至省力处,正是得力处。
  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凿井见泥,去水不远。
  《华严经》勤首菩萨偈云:“如钻燧取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至灭,懈怠者亦然。”
  以智慧钻,专注一境;以方便绳,善巧回转。
  静处做,动处炼。
  直断千七百则葛藤,常观四十万顷莲花。
  发矢中的,原非一发之功;磨杵作针,岂是暂磨之力。
  以精深教理销除妄情,以巧慧方便克治习气。此省庵大师所以云,修净业者必须看经教、勤觉察也。
  理明则信深,信深则行专,行专则功纯,功纯则妄除,妄除则真显。
  古德云:“佛法不误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
  功夫非至身心闲淡处,不得谓之入门。
  所谓闲淡者,乃自然而然境界,非勉强装饰之谓也。
  茫茫人海中,觅一闲淡汉不可得,触目皆热忙人耳;觅一作钝功夫人不可得,触目皆伶俐汉耳。
  热忙、伶俐,皆与道背驰者也。
  何谓热忙?世情正浓之谓也。何谓伶俐?不曾真实用功,专掠虚头之谓也。此二种人,去道最远。
  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
  心怀慈悲,常行饶益,随顺众生,施与欢喜。
  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是以《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以理折情,情空性复。
  学道须具大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始有相应分。
  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龙树《破四性偈》用之境缘顺逆之际,多败绩。败愈多,战愈力,自是敢战而拼死,予始胜。”
  曹溪云:“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又云:“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又云:“改过必生智慧。”世之读《坛经》者,大抵于“本来无物”一偈资口耳,惜乎不于此等处着眼也。
  转识成智之法,必从破执治情入手。倘闻道而不治情,尚得谓之闻道者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欢喜为布施,以严净三业为持戒,
  以随缘顺受为忍辱,以调伏习气为精进,
  以不忘正念为禅定,以方便觉察为智慧。
  说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
  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实则一室之中,妇稚、臧获,其长处皆有己所不及者,无在不可取为师资也。
  圣人率性,常人率情。率情则昏散齐逞,率性则惺寂双流。(紫柏语)
  时时以理折情,久久情习渐消。
  般若、方便,名异而体同。
  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
  正因佛性,如木中之火。(自心是佛)
  了因佛性,如火能烧木。(真显妄销)
  因缘佛性,如钻木取火。(一心持名,不间不杂)
  三十五岁前,颇喜谈玄妙。四十五岁后,最厌谈玄妙。盖至玄妙即在最平常中,舍平常而别求玄妙,将见其愈谈愈不妙也。曹溪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省庵净土诗云:“若厌平常终隔断,才求玄妙便乖张。”
  但能随缘入观,以理折情,则顺逆皆吾师也。
  任情则根境角立,达理则物我俱泯。
  末法众生根钝业重,外魔、内障无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进难。若都无苦,忍从何生?借彼魔恼,坚我愿力。只要将猛,不怕贼强。
  切实功夫须从难处做去,
  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
  闲时要忙,忙时要闲。
  去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
  真学道人无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说闲话。
  吕振羽来问学道之方,告以“去迷就悟”。又问捷径,告以“真干”两字。仍未满意,复告以节省时间,爱惜精力,作钝功夫。勿使一秒钟空过,勿使一句话空说。
  作钝功夫是真捷径,舍此而别求捷径,皆是舍捷径而自趋纡远者也。自愧多年学道无所成,皆因求捷径而自趋纡远,未尝作钝功夫故也。近年始晓此理,然可以语此者寡矣。
  佛说一切法,明心乃究竟;
  入道有多门,念佛是捷径。
  尚未立行,便夸妙悟。偶有阻碍,辄退初心。此浅人自欺之恒态也。
  祈天立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应;
  持咒念佛,自于不知不觉中冥熏。
  陈白沙诗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堪忧。”非真用功者不知此语之妙也。
  理明、信深、愿切、行专,
  功纯、业净、妄销、真显。
  以戒为师。
  镇定从容,乱丝终当就绪;
  慈祥诚敬,邪魔自然绝踪。
  改习即立命之基,习净业自消。
  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矜躁狐疑,欲速转迟。
  非真具金刚心者不能受恶辣炉锤。
  观德于忍,观福于量。
  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弃者天弃。
  天锡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
  惭愧、奋发、改过,皆天开其慧者也。
  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者也。
  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
  积累熏修,务期精熟,非关质美,唯贵功纯。
  永明大师诗云:“万物尽从成熟得。”又云:“熟果不摇翻自落,生禽谁唤却惊飞。”
  净土法门,非深明宗、教者不信;念佛之乐,非真用功者不知。印光法师语也。
  以大势至都摄六根之法门,
  修观世音返闻自性之功夫。
  持名时,当一心归命,全身靠倒,万勿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是法非思议所行境界,唯有扫除一切,直心正向,老实念去,自有相应时。若于字句分明之外,少涉思量分别,或计功求速,即堕魔网。戒之哉!戒之哉!
  镜体本明,尘垢蔽之。垢若不除,明何由生?若欲去垢,当从察过、去习始。
  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实念去。
  慎勿舍外趣内,背境向心,于鬼窟中作活计。当身心一如,炽然而念。
  造物所最忌者曰贰,狐疑即贰也。
  老实者,精诚之捷径;狐疑者,精诚之大敌。
  《信心铭》云:“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省庵大师云:“唯有狐疑是弃材。”
  狐疑即是偷心。
  彻悟禅师诗云:“除却阿弥总不知。”所谓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盖管即不能直趋,不管即所谓正信调直也。
  石屋禅师诗云:“任他伎俩自磨灭,红日依然照高台。”
  妄想千般都不管,一声佛号要分明。
  志气须刚烈,功夫用软磨。
  妄想无性,毕竟空故。若真实勘透身心,更有何疑何虑?种种思量卜度,皆由见地尚未透彻。(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欲为苦本,欲为道本,但有邪正大小之不同,在人用之何如耳。
  念佛即是自心现,自心现时方念佛;
  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
  念即见佛成佛时,三际同时无先后。
  净念相继即是佛,拟议顿隔万亿程;
  幸闻如来异方便,苦乐忙闲莫停声。
  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
  习重者业重,习净者业净,是以真心学道者必自去习始。
  
  ·清凉书屋点校·
  2003.07
  夏莲居:《莲公诗偈拾遗》
  壬戌嘉平中旬呵冻自遣
  天半朱霞云中白鹤,
  山间明月江上清风。
  (注:据莲公书法遗墨抄录,署名“渠园”,时年三十九岁。)
  万物春
  片时愤慨乾坤窄,一念慈祥万物春,
  座右常题忠恕字,眼中半是可怜人。
  陋巷
  净宗学社傍城隈,松竹当轩一径开,
  莫笑斋居邻陋巷,乐邦自有好楼台。
  (注:此诗为净宗学会初建于北京北城扁担厂而作。)
  苍生泪(二首)
  乙酉(1945年)夏历四月八日释迦圣诞在团城佛七道场所作,因此时有人在北海永安殿正为日军作武运长久之祈祷也。
  道义沉沦天地昏,佛徒如此更何论?
  暗将一掬苍生泪,洒向长空铸国魂。
  大众一心忘晓昏,佛声随愿满乾坤,
  团城七日龙天赞,定有祥光护国门!
  ·清凉书屋辑录·
  2003.07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