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9 21:15:06
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念佛内涵
念佛的实修观念与实现要领◎黄墩岩讲述《第25单元》佛内涵的第二个角度 ~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念佛修行的着力点,就在于当下所缘起的那一个念头的作用上。一般人所缘起的每一个念头,它们的生起与流向,都是由业力习惯所操纵出来的品质与显现而有真实的在念佛修行的念佛行者,他每一个念头的内容,则是属于佛内涵的品质与显现,这是念佛行者和别人很不相同的关键。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必须尽可能的通达佛内涵的总体内容,如果愈通达的话,就愈能够把“佛”号“念”得愈真实、愈诚心、愈专一。所以,对于更多角度的明白,应该是为了要更通达于佛内涵,而能够把佛“念”得愈真实的缘故。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背景,都不太相同。如果只是从单一角度的说明,有时候,并没有办法落实在他~内心的吸收系统中来产生相应与共鸣。接着,我们就从第二个角度,再来谈一谈“佛内涵的总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第二个角度,四无量心,就是无量的慈心、无量的悲心、无量的喜心、和无量的舍心。对于四无量心的认识与修行,大家比较容易忽略掉的地方就是~我们都并没有深刻的在领会着“无量”的含意。所谓的“无量”,就是没有预设立场的、不必附带条件的,就是没有限量、或是没有限设的意思。比如说,对于自己的亲人,我们其实都能够很自然的慈悲喜舍了可是,对于非亲非故的人呢?又比如说,对于某一些特定的对象,譬如,对于不同党派的、或是不同理念的人,我们不但会忘记要慈悲喜舍,甚至还可能会有“幸灾乐祸”的心态呢?是不是呢?或者是说,当自己的心情还不错的时候,倒是还会有几分慈悲喜舍的味道可是,在情绪低落时,就不是那个样子了。经过了以上的说明,现在,大家应该都已经了解说~我们虽然都知道“慈悲喜舍”这项佛内涵的内容却也时常并没办法更进一步的领会到“无量”的教育重点,这是我们在认识“四无量心”的时候,都很容易忽略掉的地方。也就是说,谈到了“四无量心”的修行时,它的修行重点,其实是在于“难行而能行”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才可以认证到~自己的慈悲喜舍,到底是不是属于“无量的”、或是“有限的”?大家知道吗?阿弥陀佛的“阿弥陀”这三个字,就是代表着“无量”的意思喔。所以,对于“无量”的慈悲喜舍,我们净土念佛人更应该努力的精进才对。慈悲喜舍的“慈”,它就是在指~我们都应该要具有慈善的概念与态度。当我们在称念着佛号的当下,都必须能够提醒自己~要善良温暖而柔和的,愿意为~促进大众的幸福而勇敢的服务着。那么,有亲自实现了慈无量心的念佛人,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在提醒而实现了无量的慈心时,念佛人心中那一些属于恨与恶念的业力习气,很自然的就会消失于无形;并且,心中也能够毫无对抗与敌意,而安和的经验着生命与生活。为什么呢?因为~无量的慈善心,正是佛内涵的随缘显现在心性佛内涵的显现中,总是能够柔软的包容与尊重着众生,所以,自然就能够帮助了别人,也同时的帮助了自己。慈悲喜舍的“悲”,它就是指~悲悯的态度与概念。一份悲悯的无量心,总是不忍心看见众生在受苦,而却得不到救助的样子。所以,念佛行者会很愿意的伸展出自己的善意与能力来护慰着众生。我们念佛行者,每当在称念着佛号的同时,如果有提醒自己~要实现无量的悲心于当下的话,将不会因为冷酷或冷漠而伤害到众生,更不会因为自我和自私的缘故而麻烦了别人同时,也会在大悲心的付出行动中,感应到自心中的温暖与力量为什么能够这样的救度他人、也度化了自己呢?因为~无量的悲悯心,正是佛内涵的随缘显现在心性佛内涵的显现中,总是会站在众生的立场啊,所以,当然能够恰如其份的救度一切众生,包括念佛者自己。慈悲喜舍的“喜”,它就是指~喜乐的概念与态度。喜乐的无量心,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内心会时常的保持着松坦与欢喜的感觉,并且,很乐意见到众生的成功与笑容~而由衷的加以赞美与祝福。我们在念佛法门的修行中,在称念着佛号的同时,如果有提醒了喜乐的内涵而实现于当下,那么,心中那一些属于厌恶与嫉妒的业力习惯,在诚恳与真实的祝福中,自然就能够得到了净化与融化,而在念佛的当下,显现出自然的松坦与喜乐。为什么呢?因为~无量的喜乐心,正是佛内涵的随缘显现在心性佛内涵的显现中,总是能够随缘欢喜与发挥随喜功德和普皆回向的。所以,念佛人当然不会凝聚着嫉妒与苦闷在心底啊。慈悲喜舍的“舍”,它就是在指~舍执的概念与态度。什么叫做“舍执”呢?就是要放舍得掉一切的执着观念当然,我执化的观念,肯定是我们都应该要放舍得掉的坏习惯。舍执的无量心,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要如实的明白着~现前当下,这一份能够发生感觉的身心作用,以及所感应到的外在尘界,这一切内外的现象,原本都是属于空无实性、了无自性的缘起显现。只要放舍得掉我执化的观念,与休息了妄想的习气,我们将能够明白与领会到~这身心尘境的一切内外相,其实是本来空寂、也是本无扰乱的一种随缘显现而已。我们修行念佛法门的佛弟子,在称念着佛号的同时,理应要提醒自己,在当下就要放舍得掉一切的执着与习气。如果能够尽可能的实现得开,那么,如此的念佛行者,将能够平静而安实的放舍了爱憎分别于当下,也会自然的休息了各种感官的欲动,而能够纯净且平等无执的无忧与自在了。为什么呢?因为~无量的舍执心,正是佛内涵的本质与随缘显现,而在心性佛内涵的显现中,总是会放得下“自我本位”的执着习惯。所以,凡是能够实现了“舍无量心”的念佛行者,当然就能够相应到“本觉”的显现啊。在这里面,我们一时之间,比较难以通达的,有可能就是第四个的舍执之心。在这里,想先提醒大家的是~在四无量心的实际修行中,原本是在念佛的一念之中,就要总体具足的但是,如果必须要分一个前后顺序的话,则应该是要把舍的智慧心排在最优先的顺序才对。只不过呢?有些人对于舍无量心的解说与认识,都还只是停留在“布施”或“施舍”层次上的观念在打转,这实在是有待调整的地方。其实,施舍的概念,应该是属于慈与悲这两门的修行吧?您说是不是呢?(舍:放下与休息)那么,在你称念着佛号的同时,您能够于一念之中,把佛内涵的四无量心,随缘、清净而自在的显现于念佛当下吗?或者是说,在称念着佛号的当时,您到底又能够随缘的显现出多少佛内涵的品质呢?其实,在称念着佛号的同时,想要把四无量心,总体显现于一念当下的话,这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呢,在称念着佛号的当下,我们也应该要自我提醒一下,看一看自己~至少有没有实现出慈悲的佛内涵呢?或是~至少有没有随缘的实现了服务的佛内涵呢?或者是有没有随缘的实现了“喜乐”的佛内涵,甚至是舍执的“智慧”佛内涵呢?敬请知行合一,有实现了多少就算多少!只要有落实的加以实现的话,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总是会恰如其份的相应到~自心中本然就具足的佛内涵而欢喜自在。更何况说,就是因为并不容易念念如实的相应着佛的总体内涵于当下,所以啊,我们才要持续的称念着佛号,不要让念头又去投靠无明的业力系统啊。因此,我们都要好好的都摄着六根的欲望习惯,同时,佛念当前,念念相续,日久功深,习惯成自然。当自然又转化为本然时,那么,你对于经典中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的真实,不但就能够心领神会,也肯定是不会再有什么不必要的惊恐与疑惑了,南无阿弥陀佛。黄墩岩居士作品站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