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9 18:42:59
西土圣贤撰集·第1346部
法句譬喻经四卷
西晋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法句譬喻经卷第一
无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崛山石室中。坐禅入普济三昧。天帝见佛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帝释闻偈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中。为诸天人龙鬼说法。时国王波斯匿大夫人。年过九十卒得重病。??┩?钏毂闵ネ觥M跫肮?既绶ㄔ崴汀Gㄉ穹啬埂T崴捅掀?构?鹚?M逊?型嗲袄穹鹱恪7鹈?钭??手?弧M跛?永匆麓中我旌嗡?┪?病M趸?自弧9?蠓蛉四旯?攀?涞弥夭 Q俦闵ネ觥G菜土殍亚ㄔ岱啬埂=袷祭椿构?钍プ稹7鸶嫱踉弧W怨胖两翊笪酚兴摹I?蚶峡莶∥薰庠蟆K涝蛏袢デ资舯鹄搿J俏轿?摹2挥肴似谕蛭镂蕹D训镁镁印R蝗展?ト嗣?嗳弧H缥搴恿髦缫刮尴ⅰH嗣?患惨喔慈缡恰S谑鞘雷鸺此蒂恃浴?/p>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无长存者皆当归死无有脱者。往昔国王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过去无能住者。空为悲感以殒躯形。夫为孝子哀愍亡者为福为德。以归流之福?往追如饷远人。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欢喜忘忧除患。诸来一切皆得道迹。
昔佛在罗阅只竹园中。与诸弟子入城受请说法毕讫。晡时出城道逢一人驱大群牛放还入城。肥饱跳腾转相抵触。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s-木+巾][雨/井]水
佛到竹林洗足却坐。阿难即前稽首问言世尊。向者道中说此三偈。不审其义愿蒙开化。佛告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唯然见之。佛告阿难。此屠家群牛。本有千头。屠儿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养令肥长。择取肥者日牵杀之。杀之死者过半而余者不觉。方相抵粗跳腾鸣吼。伤其无智故说偈耳。佛语阿难。何但此牛。世人亦尔。计于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养育其身。快心极意更相残贼。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洳痪鹾我煊诖艘病J弊?杏刑把?惹鸲?偃恕N欧ㄗ岳???裢ǖ冒⒙藓骸V谧??参?鹱骼瘛?/p>
昔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为诸弟子说法。时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聪辩。父甚怜爱。卒得重病即便丧亡。田有熟麦为野火所烧。梵志得此忧恼愁愦失意恍惚。譬如狂人不能自解。传闻人说佛为大圣天人之师。演说经道忘忧除患。于是梵志往到佛所。作礼长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爱以忘忧。卒得重病舍我丧亡。天性悼愍。情不自胜。唯愿世尊垂神开化释我忧结。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谓为四。一者有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常者皆尽 高者必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梵志闻偈心即开解。愿作比丘。须发自堕即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罗汉道。
昔佛在罗阅只耆?崛山中。时城内有淫女人。名曰莲华。姿容端正国中无双。大臣子弟莫不寻敬。尔时莲华善心自生。欲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莲华饮水澡手。自见面像容色红辉头发绀青。形貌方正挺特无比。心自悔曰。人生于世形体如此。云何自弃行作沙门。且当顺时快我私情。念已便还。佛知莲华应当化度。化作一妇人端正绝世。复胜莲华数千万倍寻路逆来。莲华见之心甚爱敬。即问化人从何所来。夫主儿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许。云何独行而无将从。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还归家。虽不相识宁可共还。到泉水上坐息共语不。莲华言善。二人相将还到水上。陈意委曲。化人睡来枕莲华膝眠。须臾之顷忽然命绝。?胀臭烂腹溃虫出。齿落发堕肢体解散。莲华见之心大惊怖。云何好人忽便无常。此人尚尔我岂久存。故当诣佛精进学道。即至佛所五体投地。作礼已讫具以所见向佛说之。佛告莲华。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谓为四。一者少壮会当归老。二者强健会当归死。三者六亲聚欢娱乐会当别离。四者财宝积聚要当分散。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其然 是身何用 洹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莲华闻法欣然解释。观身如化命不久停。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愿为比丘尼。佛言善哉头发自堕。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观即得罗汉。诸在坐者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昔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后七日皆当命尽。自共议言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扪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宁当不能避此死。对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正处其中。无常杀鬼安知我处一人言。吾入须弥山中。还合其表令无际现。无常杀鬼安知吾处。一人言。吾当轻举隐虚空中。无常杀鬼安知吾处。一人言。吾当藏入大市之中。无常杀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议讫相将辞王。吾等寿算余有七日。今欲逃命冀当得脱还。乃觐省唯愿进德。于是别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满。各以命终犹果熟落。市监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悟曰。四人避对。一人已死其余三人岂得独免。王即严驾往至佛所。作礼却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获五通自知命尽皆共避之。不审今者皆能得脱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离。何谓为四。一者在中阴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躁扰 履践老死忧
知此能自静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王闻佛言叹曰。善哉诚如尊教。四人避对一人已死。禄命有分余复然矣。群臣从官莫不信受。
教学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树精舍。佛告诸比丘。当勤修道除弃阴盖。心明神定可免众苦。有一比丘志不明达。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意不观非常。冥冥懈怠无复昼夜。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惧堕恶道即入其室。弹指觉曰。
咄起何为寐 ?螺蚌蠹类
隐蔽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焉有被斫疮 心如婴病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
比丘闻偈即便惊寤。见佛亲诲加敬悚息。即起稽首为佛作礼。佛告比丘。汝宁自识本宿命不。比丘对曰。阴盖所覆实不自识也。佛告比丘。昔维卫佛时。汝曾出家贪身利养。不念经戒。饱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终魂神生?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蚌之虫。树中蠹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长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以冥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始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于是比丘重闻宿缘。惭怖自责。五盖云除即得罗汉。
昔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诸天人四辈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为人顽愚质直疏野。未解道要。情意兴盛思想于欲。阳气隆盛不能自制。以此为恼不获度世。坐自思惟有根断者。然后清净可得道迹。即至檀越家。从之借斧还房闭户脱去衣服。坐木板上欲自斫阴正坐。此阴令我勤苦。经历生死无央数劫。三涂六趣皆由色欲。不断此者无缘得道。佛知其意愚痴乃尔。道从制心心是根源。不知当死自害堕罪长受苦痛。于是世尊往入其房。即问比丘。欲作何等。放斧着衣礼佛自陈。学道日久未解法门。每坐禅定垂当得道为欲所盖。阳气隆盛意惑目冥。不觉天地谛自责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断制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断其痴然后制心。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缘以痴为本。痴者众罪之源。智者众行之本。先当断痴然后意定。佛说是已比丘惭愧即自责言。我为愚痴迷惑来。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说甚为妙哉。内思正定安般。守意制心伏情杜闭诸欲。即得定意在于佛前逮得应真。
昔佛在罗阅只国灵鹫山中。为诸天人国王大臣说甘露法。有一比丘刚猛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后鬼神谷中。令树下坐数息求定。知息长短安般守意。断求灭苦可得泥洹。比丘受教往至谷中欲坐定意。但闻山中鬼神语声不见其形。但有音声悚息。怖惧不能自宁。意欲悔还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强出家学道独见安处。鬼神深山既无伴侣又无行人。但有诸鬼数来怖人。思惟如是未去之间。于是世尊往到其边。坐一树下而问之曰。汝独在此将无怖惧耶。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山在此实忧。须臾之间有一野象王来在边。倚一树卧心独欢喜。远离诸象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宁知是象所由来不。对曰。不审。佛告比丘。此象眷属大小五百余头。厌患小象舍来至此倚树而卧。自念得离恩爱牢狱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犹思闲静。况汝舍家欲求度世。方以独自欲求伴侣。愚冥伴侣多所伤败。独住无对亦无谋议。宁独修道不用愚伴。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佛说是时比丘意解。内思圣教即得应真。谷中鬼神亦皆闻解为佛弟子。受誓诫敕不复侵民。佛与比丘共还精舍。
护戒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只桓精舍。为诸天人宣演经法。时罗阅只国有二新学比丘。欲往见佛。二国中间旷无人民。于时旱热泉水枯竭。二人饥渴热?⒑粑?嗜??杏猩?嗨??邢赋娌豢傻靡??讼喽栽弧9蚀釉独从???稹2煌冀袢彰幻?诖艘病R蝗搜栽磺业币??约梦崦?=?凹?鹧芍?溆嘁病R蝗舜鹪弧7鹬?鹘淙蚀任?住2猩?曰罴?鹞抟婺?亟涠?啦环附涠??病R蝗思雌鸺?饪煲?S谑墙?贰R蝗瞬灰?熘麻婷?<瓷?诙?崂?焐稀K嘉┳允〖词端廾?纸洳环浮=窭瓷?诵旁崭1ㄆ洳辉兑印<闯只?阆碌椒鹚?N?鹱骼袢醋∫幻妗F湟??叩缆菲6倬?漳舜铩<?鹕竦轮磷鹞∥ ;?桌癖咸槠?猿隆N野橐蝗擞诒嗣?崭衅洳淮镌阜鹬??7鹧浴N嵋衙饕印7鹨允种冈弧=翊颂烊嗽蛉臧橐病H?渖?煊窒戎烈印S谑鞘雷鹋?厥局?H旯畚倚尾环钗医洹K湓萍?椅也患?暌病Hノ彝蚶锓钚芯?浯巳嗽蛭?谖夷壳啊S谑鞘雷鸺此蒂恃浴?/p>
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夫学有二
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耶
于是比丘闻偈。惭怖稽首悔过嘿思所行。天人闻偈心意欣悦逮得法眼。天人众会莫不奉行。
多闻品第三
昔舍卫国有一贫家。夫妇悭恶不信道德。佛愍其愚现为贫凡沙门。诣门分卫。时夫不在其妇骂詈无有道理。沙门语曰。吾为道士乞丐自居。不得骂詈唯望一食耳。主人妇曰。若汝立死食尚叵得。况今平健欲望我食。但稽留时节不如早去。于是沙门住立其前。戴眼抒气便现死相。身体?胀鼻口虫出。腹溃肠烂不净流漫。其妇见此恐怖失声。弃而舍走于是道人忽然舍去。去舍数里坐树下息。其夫来归道中见妇怪其惊怖。其妇语夫。有一沙门见怖如此。夫大嗔怒问为所在。妇曰。已去想亦未远。夫即执弓。带刀。寻迹往逐张弓拔刀。奔走直前欲斫道人。道人即化作琉璃小城以自围绕其人。绕城数匝不能得入。即问道人何不开门。道人曰。欲使开门弃汝弓刀。其人自念。当随其语。若当得入手拳加之。寻弃弓刀门故不开。复语道人。已弃弓刀门何不开。道人曰。吾使汝弃心中恶意弓刀耳。非谓手中弓刀也。于是其人心惊体悸。道人神圣乃知我心。即便叩头悔过稽首道人曰。我有弊妻不识真人。使我兴恶。愿小垂慈莫便见舍。今欲将来劝令修道。即起还归。其妻问曰。沙门所在。其夫具说神变之德。今者在彼卿自宜往改悔灭罪。于是夫妻至道人所。五体悔过愿为弟子。长跪问曰。道人神变圣达乃尔。有琉璃城坚固难?。志明意定。永无忧患。行何道德致此神妙。道人答曰。吾博学无厌奉法不懈。精进持戒慧不放逸。缘是得道自致泥洹。于是道人因说偈言。
多闻能持故 奉法为垣墙
精进难?毁 从是戒慧成
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道人说偈已。现佛光相洪晖赫奕照曜天地。夫妻惊愕精神战惧。改恶洗心头脑打地。坏二十亿恶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拘?尼国美音精舍。与诸四辈广说大法。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达众经备举无事不贯。贡高自誉天下无比。求敌而行无敢应者。昼日执炬行城市中。人问之曰。何以昼日执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无所见。是以执炬以照之耳。观察世间无敢言者。佛知梵志宿福应度。而行贡高求胜名誉。不计无常自恃?x。恣如是当堕太山地狱。无央数劫求出甚难。佛即化作一贤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为作此。梵志答曰。以众人冥昼夜不见明。故执炬火而照之耳。贤者重问梵志。经中有四明法为知之不。对曰。不审。何谓四明法。一者明于天文地理和调四时。二者明于星宿分别五行。三者明于治国绥化有方。四者明于将兵固而无失。卿为梵志有此四明法以不。梵志惭愧弃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还复身。光明炳然晃照天地。便持梵声为梵志说偈言。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x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佛说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无过于汝。而昼执炬行入大国。如卿所知何如一尘。梵志闻之有惭愧色。即便叩头愿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门。意解妄止即得应真。
昔舍卫国有大长者。名曰须达。得须陀洹。有亲友长者名曰好施。不信佛道及诸医术。时得重病痿顿着床。宗亲知友皆就省问。劝令治病至死不肯。答众人言。吾事日月忠孝君父。毕命于此终不改志。须达语曰。吾所事师号曰为佛。神德广被见者得福。可试请来说经咒愿听其所说。言行进趣何如余道。事之与不随卿所志。以卿病久不时除差。劝卿请佛冀蒙其福。好施日佳。卿便为吾请佛及众弟子。须达即便请佛及僧。往诣其门佛放光明内外通彻。长者见光欣然身轻佛前就坐。慰问长者所病何如。昔事何神作何疗治。长者白佛。奉事日月君长先人。恭敬斋戒祈请万端。得病经时未蒙恩?。医药针炙居门所忌。经戒福德素所不知。先人以来守死于此。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x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福?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人为命事?? ∮?ひ篮狼?br>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为务 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为能师见道 解疑令学明
亦与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闻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能摄为解义 解则戒不穿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于是长者闻佛说法。心意疑结[火*霍]然云除。良???莆?牡赖隆K拇蟀簿仓诨枷??缫?事丁V型忖??戆残亩ā5眯胪愉〉馈W谑夜?四?痪捶睢?/p>
昔罗阅只国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诸国路由此山。山道深邃有五百贼依??劫人。后遂纵横所害狼藉众贾被毒王路不通。国王追讨不能擒获。时佛在国哀愍群生。念彼贼辈不知罪福。世有如来而目不睹。法鼓日震而耳不闻。吾不往度如石沉渊。化作一人着好衣服。乘马带剑手执弓矢。鞍勒严饰金银庄校。以明月珠垂络马体。跨马鸣弦往入山中。群贼见之以为成事。作贼积年未有此便。卵之投石与此何异。群贼齐头住前。围绕挽弓拔刀诤欲剥脱。于是化人举弓一发。使五百贼各被一箭。以刀指拟各被一疮。疮重箭深即皆颠倒。五百群贼宛转卧地叩头归降。为是何神威力乃尔。乞蒙原赦以活微命。愿时拔箭使疮除愈。今者疮痛不可堪忍。化人答曰。是疮不痛箭不为深。天下疮重莫过于忧。残害之甚莫过于愚。汝怀贪得之忧残杀之愚。刀疮毒箭终不可愈。此二事者。根本深固勇力壮士所不能拔。唯有经戒多闻慧义。以此明道疗治心病。拔除忧爱愚痴贡高。制伏刚强豪富贪欲积德学慧乃可得除长获安隐。于是化人即现佛身。相好挺特金颜英妙。即说偈言。
斫疮无过忧 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 唯从多闻除
盲者从得眼 ?者从得烛
示导世间人 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
于是五百人见佛光相重闻此偈。叩头归命克心悔过刀疮毒箭自然除愈。欢喜心开即受五戒。国界安宁莫不欢喜。
笃信品第四
昔者舍卫国东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广。有五百余家居在岸边。未闻道德度世之行。习于刚强欺诈为务。贪利自恣快心极意。世尊常念其应度者当往度之。知此诸家福应当度。于是世尊往至水边坐一树下。村人见佛光相。奇异莫不惊肃。皆往礼敬或拜或揖问讯起居。佛命令坐为说经法。众人闻之而心不信。习于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从江南来。足行水上正没其踝。来至佛前稽首礼佛。众人见之莫不惊怪。问化人曰。吾等先人以来居此江边。未曾闻人行水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术履水不没。愿闻其意。化人答曰。吾是江南愚直之人。闻佛在此贪乐道德至南岸边不时得度。问彼岸人水为深浅。彼人见语。水可齐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尔来过无他异术。佛时赞言。善哉善哉。夫执信诚谛可度生死之渊。数里之江何足为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渡渊 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信乃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
从是脱渊
于是村人闻佛所说见信之证。心开信坚皆受五戒为清信士。明信日修法教普闻。
昔佛在世时有大长者名修陀罗。财富无数信向道德。自誓常以腊月八日请佛及僧。终身子孙奉行不废。长者亡时嘱儿勿废。儿名比罗陀。后日渐贫居无所有。腊月已至无有供办愁戚不乐。佛遣目连往问比罗陀。汝父直月欲至当设何计。比罗陀答言亡父教令不敢违之。唯愿世尊勿见忽弃也。八日中时回光临眄目连还白如是。比罗陀即将妻子至外家质取百两金。还舍供办一切具足。佛与千二百五十众僧。往诣其舍。坐毕行水下食澡竟还于精舍。比罗陀欢喜不敢悔恨。其日夜半诸故藏中。自然宝物悉满如故。比罗陀夫妇明旦见之。喜而且惧。惧官见问所从得此。夫妻共议当往问佛。寻到佛所具白如此。佛告比罗陀。安意快用勿有疑难。汝之履信不违父教。持戒惭愧没命不二。闻施慧道七财满具。福德所致非为灾变。智者能行不问男女所生之处。福应自然。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慧为七财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慧而履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财
不问男女 终已不贫 贤者识真
比罗陀闻佛所说益加笃信稽首佛足欢喜还家。具宣佛教诲其妻子。遂相承继皆得道迹。
戒慎品第五
昔波罗奈国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门处山学道。晨旦出山人间乞食。食讫还山晚暮乃到。往还疲极不堪坐禅思惟正定。历年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劳而无获化作一道人往到其所。问诸道人隐居修道得无劳?场V钌趁叛浴N岬仍诖巳コ羌仍丁K拇笾?淼毙胍?场H杖展└??蛊@汀>?昀?昵诳嗑挂选V缛胀?的洪?6佟2幌靖吹眯薜馈N?闭??厦??选5廊擞镌弧7蛭?勒咭越湮?旧阈奈?小<?喂笳婢杵???J骋灾?问匾庹?āD谘е构勖鹨獾玫馈Q?硭城榘驳妹饪唷T钢畹廊嗣魅漳?形岬惫┭?J怪畹廊诵菹⒁蝗铡J蔽迳趁乓獯蠡断补治丛?小0残亩ㄒ獠桓从切小C魅杖罩写嘶?廊怂褪扯?础J称?埠托囊?磁隆S谑腔?宋?蒂恃浴?/p>
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
寤意令应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内学止观 无忘正智 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 自净除苦
化道人说此偈已。显现佛身光相之容。于是五沙门精神震叠。咸思惟戒即得阿罗汉道。
惟念品第六
昔佛在世时。弗加沙王与瓶沙王亲友。弗加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宝华以遗瓶沙。瓶沙王得之转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与我为友。遗我此华今已上佛。愿令彼王心开意解见佛闻法奉敬圣众。当以何物以报所遗。佛告瓶沙。写十二因缘经。送持与之。彼王得经心必信解。即写经卷。别书文曰。卿以宝华见遗。今以法华相上。详思其义果报深美。到便诵习以同道味。弗加沙王得经读之。寻省反覆亘然信解。喟然叹曰。道化真妙精义安神国荣。五欲忧恼之元。累劫习迷始今乃寤。顾视流俗无可贪乐。即召群臣国付太子。便自剃头行作沙门。法服持钵诣罗阅只城外在陶家窑中寄宿。明日当入城分卫。食讫当至佛所奉受经戒。佛以神通知弗加沙明日食时其命将终。故从远来不得见佛。又不闻经甚可怜愍。于是世尊化作沙门。往至陶家欲求寄宿。陶家语曰。向有一沙门。在彼窑中可往共止宿也。把草入窑坐于一面。问弗加沙从何所来师为是谁。以何因缘行作沙门。为见佛未。弗加沙言。吾未见佛。闻十二因缘便作沙门。明日入城乃分卫已。当往见佛耳。化沙门言。人命危脆朝夕有变。无常宿对卒至无期。但当观身四大所由。合成散灭各还其本。思惟觉意空净无想专念三尊。布施戒德能知无常见佛无异。方念明日种无益想。时化沙门即说偈言。
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己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众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愿无想 昼夜当念是
时化沙门在于窑中。为弗加沙说非常之要。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已解为现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惊喜踊跃。稽首作礼。佛重告之曰。罪对无常毕故莫恐。弗加沙王言。敬奉尊教忽然别去。明日食时弗加沙王。入城分卫。于城门中逢新产?寂;ざ俊5稚备ゼ由惩趵8姑?铡<瓷?⒛呛?臁7鹎仓畹茏右??鹚?7鹩镏畹茏印W锒灾??豢刹簧鳌?/p>
慈仁品第七
昔佛在罗阅只。去国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长。山薮杀猎为业。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识三尊。佛以圣智明其应度。往诣其家坐一树下。男子行猎唯有妇女在。见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变金色。大小惊喜知佛神人。皆往礼拜供施坐席。佛为诸母人说杀生之罪行慈之福。恩爱一时会有离别。诸母人闻经欢喜。前白佛言。山民贪害以肉为食。欲设微供愿当纳受。佛告诸母人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食来不须复办。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无数。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残害群生以自济活。死堕恶道损而无益。人食五谷当愍众生蠕动之类。莫不贪生。杀彼活已殃罪不朽。慈仁不杀世世无患。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为仁不杀 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 是应梵天
常以慈哀 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佛说偈已男子猎还。诸妇听经不复行迎。其夫惊疑怪不如常。弃肉来归谓有变故至见。诸妇皆坐佛前叉手听经。嗔恚声张欲图毁佛。诸妇谏曰。此是神人勿兴恶意也。即各悔过为佛作礼。佛重为说不杀之福残害之罪。夫主意解长跪白佛。吾等生长深山。以杀猎自居。罪过累积当行何法得免重殃。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仁爱 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
所在得利 死升梵天 是为十一
佛说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欢欣信受皆奉持五戒。佛语瓶沙王。给其田地赐与谷食。仁化广普国界安宁。
昔有大国王名和默处。在边境未睹三尊圣妙之化。奉事梵志外道妖蛊举国奉邪杀生。祭祀以此为常。时王母病痿顿着床。使诸医师不蒙汤药。遣诸????谇肭蟆>?昀?晡吹贸?睢8?俟?谥钇怕廾诺枚?偃恕G肴肓钭?┥枰?扯?嬷?弧N岽蠓蛉瞬±Ь?谩2恢?喂誓耸谷绱恕G涞榷嘀敲魇断喾ㄌ斓匦撬蕖S泻尾豢删呒?媸尽V钇怕廾叛浴P撬薜勾硪跹舨坏鞴适苟??M踉弧W骱畏揭耸沟贸??F怕廾叛浴5庇诔峭馄街尉淮?检羲纳饺赵滦撬蕖5钡冒偻沸笊?种指饕炖嗉耙簧俣?币造籼臁M踝怨?斫?钢帘斯虬萸朊?H缓竽瞬睢M跫垂┌烊缙渌?浴G?讼舐砼Q虬偻贰K娴辣??鸲?斓亍4佣?懦龅本图捞成币造籼臁J雷鸫蟠绕占弥谏?m?枪?跬缬拗?酢T坪涡硕裆敝谏??S?纫蝗恕S谑鞘雷鸾?哟笾谕?狡涔?T诔嵌?诺缆贩晖跫捌怕廾疟病K??笊????础M跻<?鹑缛粘醭鋈缭率⒙?9庀啾?徽贞滋斓亍H嗣窦?吣?话?础K??笊?鲤U之具。皆愿求脱。王即前进下车。却盖为佛作礼。叉手长跪问讯世尊。佛命令坐问欲所至。拱手答言。国大夫人得病经久。良医神?无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谢星宿四山五岳。为母请命冀蒙得差。佛告大王善听一言。欲得谷食当行耕种。欲得大富当行布施。欲得长命当行大慈。欲得智慧当行学问。行此四事随其所种。还得其果。夫富贵之家。不贪贫贱之食。诸天以七宝为宫殿。衣食自然。岂当舍甘露之餐来食粗秽也。祠祀淫乱以邪为正。杀生求生去生道远杀害众命欲救一人安得如此。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寿百岁 勤事天下神
象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说偈时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涂八难莫不欢喜。各得其所。国王和默闻说妙法。又睹光明甚大欢喜。即得道迹。病母闻法五情悦豫所患消除。二百梵志睹佛光相。重闻其言惭愧悔过。愿为弟子。佛尽受之。皆作沙门各得如愿。王及大臣请佛供养一月乃去。以法治正国遂兴隆。
言语品第八
昔弗加沙王入罗阅只城分卫。于城门中为新产?寂K?稚薄EV鞑??襞W?胨?恕F淙饲ES???E4雍蟾吹稚逼渲鳌F渲饔凶余另H∨I敝?S谑新羧狻S刑锷崛寺蛉∨M贰9岬3止槿ド崂镉唷W?飨孪ⅰR耘M饭沂髦ι稀P媵??吓M防聪抡?槿松稀E=谴倘思词泵?铡R蝗罩?蟹采比?恕F可惩跷胖?制淙绱恕<从肴撼夹幸璺鹚?5阶骼癖先醋?跷弧2媸职追鹧浴4罂晒帧J雷稹R煌?寂6?比?恕=?斜涔试肝牌湟狻7鸶嫫可惩酢W锒杂性?7鞘式褚病M踉弧T肝牌溆伞7鹧浴M?粲屑挚腿?恕5剿??紊?<淖」露览夏干帷S?蜕嶂薄<?夏腹露榔鄄挥?搿K爬夏覆辉凇D??崛ゾ共挥胫薄@夏咐垂椴患?挚汀<次时染釉平砸讶ァ@夏膏另Q昂笞分鹌6倌思啊T鹚魃嶂薄H?挚湍媛铑貉浴N仪耙严嘤朐坪胃此鳌M??驳植豢嫌胫薄@夏傅ト醪荒苣魏巍0媚罩涫挠锶?挚汀N医袂疃蚝稳唐鄣帧S谖以肝液笫浪???ΑH舻毕嘀狄?鄙比辍U?沟玫乐詹幌嘀靡病I比昴诵莶欢?恢埂7鹩锲可惩酢6?崩夏刚摺=翊?寂J且病H?挚驼吒ュ壬车热?宋?K?稚闭呤且病S谑鞘雷鸺此蒂恃浴?/p>
恶言骂詈 ?x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兹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佛说是时瓶沙王官属。一切莫不恭肃。愿崇善行作礼而去。
双要品第九
昔舍卫国王名波斯匿。来至佛所。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五体投地稽首足下长跪白佛。愿以来日于四街道。施设微食欲使国人知佛至尊。愿令众生远鬼妖蛊。悉奉五戒以消国患。佛言。善哉。夫为国主宜有明导率民以道求来世福。王曰。至真请退严办。手自为馔身往奉迎佛与众僧。俱至四衢。佛至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佛饭食毕。于四道头为王说法。观者无数。时有两商人。一人念曰。佛如帝王。弟子犹忠臣。佛陈明法。弟子诵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念曰。斯王愚哉。尔为国王将复何求。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牛牵车东西南北。佛亦如是。子有何道而下意奉之。二人俱去行三十里。亭宿沽酒共饮平论属事。其善念者四王护之。其恶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烧身。出亭路卧宛转辙中。晨商人车五百乘轹杀之焉。伴明日求之已然曰。还国见疑杀人取物去。不义轻身委财。逝至他国。国王崩亡无有大子。谶书云。中土有微人当王斯土。故王有神马任王必屈膝。即具严驾神马印绶行求国主。观者数千商人亦出国。太史曰。彼有黄云之盖。斯王者气也。神马屈膝舐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汤澡浴。拜为国王于是遂处位听省国事。深自思曰。余无微善何缘获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即与群臣向舍卫国遥稽首曰。贱人无德蒙世尊慈恩得王此国。明日愿与应真众俱垂意顾斯。一时三月佛告阿难敕诸比丘。明日彼王请。皆当作变化。令彼国王人民欢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国。皆次就座如法俨然。下食毕讫澡手为王说法。王曰。吾本微人素无快德。何缘获斯。佛告王曰。昔彼大王饭佛于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国王。弟子犹臣下。王种斯核。今自获果。后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人自种车轹之核。今在太山地狱为火车所。轹自获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为善福随为恶祸追。此为自作。非天龙鬼神所不能与此。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佛说经偈已。王及臣民听者无数。皆大欢喜逮得法眼。
昔长者须达买太子园田。共造精舍奉上世尊。各请佛及僧供养一月。佛为二人广陈明法。皆得道迹。太子只陀欢喜还东宫。叹佛之德作乐自娱。只弟琉璃。常在王边。时王素服与诸近臣及后宫夫人。往诣佛所稽首礼毕。一心听经。琉璃在后典卫御座。时诸??臣阿萨陀等。奸谋启曰。试着大王印绶。坐御座上如似王不。于是琉璃即随其言。被服升座。诸??臣等皆共拜贺。正似大王千载遭遇黎庶之愿。岂使东宫窥[?@俞]于此。此之御座岂可升而复下也。即率所从贯甲拔剑。自就到?洹精舍。斥徙大王不得还宫。与王官属战?洹间。杀王近臣五百余人。王与夫人播迸。晨夜至舍夷国。中道饥饿。王啖芦菔腹胀而薨。于是琉璃遂即专制便拔剑入东宫斫杀兄只。只知无常。心不恐惧颜色不变。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绝间。闻虚空中自然音乐声迎其魂神。佛于?洹即说偈言。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 受福悦豫
是时琉璃王寻兴兵众伐舍夷国。杀害释种道迹之人。残暴无道五逆兼备。佛记琉璃不孝不忠众罪深重。却后七日当为地狱火所烧杀。又太史记记与佛同。王大怖?Ъ闯舜?虢?N峤翊λ?鹧傻美础F呷杖罩杏凶匀换稹4铀?谐錾沾?裁弧M跻啾簧湛植蓝救群鋈簧蛑铡S谑鞘雷鸺此蒂恃浴?/p>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唯惧
见罪心?А 〗窕诤蠡凇 ∥?窳交?br>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佛说是已告诸比丘。太子只者不贪荣位守死怀道。上生天上安乐自然。琉璃王者狂愚快意死堕地狱受苦无数。一切世间豪贵贫贱。皆归无常无长存者。是以高士殒命。全行为精神宝。佛说是时莫不信受。
昔耆?崛山后有婆罗门七十余家宿福应度。佛到其村现道神化。众人见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佛坐树下问诸梵志。居此山中为几何世。有何方业以自供给。答曰。居此以来三十余世。田作畜牧以此为业。又问。奉修何行求离生死。答曰。事日月水火。随时祭祠。若有死者。大小聚会唱生梵天以离生死。佛语诸婆罗门。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长存离生死法。极福无过二十八天。无有道慧还堕三涂。唯有出家修清净志。履行寂义可得泥洹。于得世尊即说偈言。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为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 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 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
当行道真
七十婆罗门闻佛所说。欣然意解愿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皆成沙门。佛与比丘共还精舍。至于中路顾恋妻息各有退意。时遇天雨益怀忧惨。佛知其意。便于道边化作数十间舍。入中避雨而舍穿漏。佛因舍漏而说偈言。
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u为穿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匿不生
七十沙门闻说此偈。虽强自进犹怀瞢瞢。雨止前行。地有故纸。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问比丘。以为何纸。诸比丘白佛。此裹香纸。今虽捐弃处香如故。佛复前行地有断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复问曰。此何等索。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系鱼之索。佛语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则殃罪臻。譬彼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腥。渐染玩习各不自觉。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芳洁
七十沙门重闻此偈。知家欲为秽薮。妻子为桎梏。执信坚固往至精舍。摄意惟行。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卷第二
放逸品第十
昔佛在世时。有五百贾客从海中出。大持七宝还归本国。经历深山为恶鬼所迷不能得出。粮食乏尽穷顿困厄遂皆饿死。所赍宝货散在山间。时有沙门在山中学。见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学道积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复贫穷无以自济。此宝物无主取之。持归用立门户。于是下山拾取宝物。藏着一处讫便出山。求呼兄弟负驰持归。方到道半。佛念比丘应当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头法服庄面画眉金银璎珞。随谷入山道逢沙门。头面作礼问讯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为道之法应得尔不。剃头着法衣。云何复庄面画眉璎珞身体也。比丘尼答曰。沙门之法为应尔不。辞亲学道山居静志。云何复取非其财物。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计无常。生世如寄罪报延长。于是比丘尼为说偈言。
比丘谨慎戒 放逸多忧[?|-音+(夫*夫)]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涅??
是时比丘尼说此偈已。为现佛身相好光明。沙门见之悚然毛竖。稽首佛足悔过自陈。愚痴迷谬违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将奈何。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 念善其宜 少壮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于是比丘重闻此偈结解贪止。稽首佛足还到树下。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获道果证成阿罗汉。
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一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自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于是比丘闻说此偈。贪断望止即得罗汉道。知化沙门是佛世尊。敬肃整服稽首佛足。天龙鬼神莫不欢喜。
华香品第十二
昔佛在舍卫国。国东南海中有台。台上有华香树。树木清净。有婆罗门女五百人。奉事异道意甚精进。不知有佛。于时诸女自相谓曰。我等禀形生为女人。从少至老为三事所鉴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当复死亡。不如共至华香台上采取香华。精进持斋降屈梵天当从求愿。愿生梵天长寿不死。又得自在无有鉴忌。离诸罪对无复忧患。即赍供具往至台上。采取华香奉事梵天。一心持斋愿屈尊神。于是世尊见此诸女。虽为俗斋其心精进应可化度。即与大众弟子菩萨天龙鬼神。飞升虚空往至台上坐于树下。诸女欢喜。谓是梵天自相庆慰得我所愿矣。时一天人语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号名为佛。度人无量。于是诸女前至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为女人。求离鉴捡愿生梵天。佛言。诸女快得善利乃发此愿。世有二事其报明审。为善受福为恶受殃。世间之苦天上之乐。有为之烦无为之寂。谁能选择取其真者。善哉诸女乃有明志。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如择善华 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 能采德华 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现死生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不现死生
于是诸女闻佛此偈。愿学真道为比丘尼。头发自堕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罗汉道。阿难白佛言。今此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闻说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难。昔迦?佛时有大长者。财富无数夫人?榕?形灏偃恕F湫远识衩挪煌??7蛉?榕????稹V詹豢咸?:笕展?跚胫畲蟪肌I系钛缁峄衢?谷铡J狈蛉?榕??ふ呷牖帷1愎仓练鹚??鬃骼瘛P∽???鞣⒃秆浴A钗沂朗滥?攵袢斯蚕嘣庥觥K????阌氲赖率ト讼嘀怠N爬词烙蟹鹈?湾任摹T赣胂嘀党黾已У婪畛盅祷濉7鹩锇⒛选6?狈蛉?榕?灏偃苏摺=翊宋灏俦惹鹉崾恰1驹缚意?=裼Φ枚取J且允雷鹁投戎??7鹚凳鞘蹦?换断病?/p>
昔佛始得道在罗阅只国教化转到舍卫国。国王群臣莫不宗仰。时有贾客大人名曰波利。与五百贾人入海求宝。时海神出掬水问波利言。海水为多掬水为多。波利答曰。掬水为多。所以者何。海水虽多无益时用。不能救彼饥渴之人掬水虽少值彼渴者。持用与之以济其命。世世受福不可称计。海神欢喜赞言善哉。即脱身上八种香璎校以七宝。以上波利海神送之。安善往还到舍卫国。持此香璎上波斯匿王。具陈所由。念是香璎非小人所服。谨以贡上愿蒙纳受。王得香璎以为奇异。即呼诸夫人罗列前住。若最好者以香璎与之。六万夫人尽严来出。王问末利夫人何以不出。侍人答言。今十五日持佛法斋素服不严。是以不出。王便嗔恚遣人呼曰汝今持斋应违王主之命不乎。如是三反。末利夫人素服而出在众人中。犹如日月倍好于常。王意悚然加敬问曰。有何道德炳然有异。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态秽垢日夜山积。人命促短惧坠三涂。是以日月奉佛法斋。割爱从道世世蒙福。王闻欢喜便以香璎以与末利夫人。夫人答言。我今持斋不应着此可与余人。王曰。我本发意欲与胜者。卿今最胜又奉法斋道志殊高。是以相与。若卿不受吾将安置。夫人答言。大王勿忧愿王屈意共到佛所。以此香璎奉上世尊。并采圣训累劫之福矣。王即许焉。即敕严驾往到佛所。稽首于地却就王位。王白佛言。海神香璎波利所上。六万夫人莫不贪得。末利夫人与而不取。持佛法斋心无贪欲。谨以上佛。愿垂纳受。世尊弟子执心护斋直信如此。岂有福乎。于是世尊为受香璎。即说偈言。
多作宝华 结步摇绮 广积德香
所生转好 琦草芳华 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 德人逼香 ?钐炊嘞?br>
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 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 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 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 长离魔道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斋之福?明誉广远。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夕持佛法斋。如比其福须弥以豆矣。积福学慧可到泥洹。王及夫人群臣大小。莫不欢喜执戴奉行。
昔佛在罗阅只耆?崛山中。于时城中有长者子五十人。往诣佛所作礼却坐。时佛为说无常苦空非身之法。恩爱如梦会当别离。尊荣豪贵亦有忧戚。唯有泥洹永离生死。群殃尽灭乃可大安。时五十人闻法喜悦。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具足。即成沙门。此诸沙门有亲友长者。闻其出家意大欢喜。往到崛山。与之相见赞言。诸君快哉善利。乃有此志。为之设坛请佛及僧。明日佛与众会就其舍食。食讫说法晡时乃还。此诸新学沙门恋慕宗党皆欲返退。佛知其意。将出城门见田沟中污泥粪壤中生莲华。五色香洁其香芬熏乃蔽诸臭。佛便趣之因说偈言。
如作田沟 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
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处边
智者乐出 为佛弟子
佛说偈已即还山中。贤者阿难前白佛言向者世尊临田沟上。所说二偈不审其义。愿闻其意。佛告阿难。汝见沟中污泥不净粪壤之中生莲华不。唯然见之。佛言。阿难。人在世间展转相生。计寿百岁或长或短。妻子恩爱饥渴寒热。或悲或欣。一凶二吉三毒四倒五阴六入七识八邪九恼十恶。犹如田沟畜藏粪壤污泥不净。?H有一人觉世无常。发心学道修清净志。凝神断想自致得道。亦如污泥生好莲华。身自得道还度宗亲。一切众生皆蒙开解。亦如华香奄蔽臭秽。五十比丘闻佛说法。进志坚固即得阿罗汉道。
愚?品第十三
昔佛在舍卫国。时城中有婆罗门。年向八十财富无数。为人顽?悭贪难化。不识道德不计无常。更作好舍。前?藓筇昧固ㄅ?摇6?飨徕惺??杭洹Nê筇们熬苎粑雌?J逼怕廾藕阕跃??甘谥谑隆7鹨缘姥奂?死衔堂?恢杖盏本秃笫馈2荒茏灾??酱掖摇P问萘?呔?裎薷I蹩闪??7鸾?⒛淹?狡涿拧N课世衔痰梦蘩?场=褡鞔松峤院嗡?病@衔檀鹧浴G?薮?秃筇米源Α6?鞫?岬卑捕?⒉莆锲褪埂O纳狭固ǘ?胛率摇7鹩锢衔叹梦潘薜滤汲偬附病E加幸?蚀嫱鲇幸嬗?韵嘣?2簧罂尚》鲜鹿沧?鄄灰病@衔檀鹧浴=裾??Р蝗葑?铩:笕崭?吹惫采菩稹K?埔?时憧伤抵?谑鞘雷鸺此蒂恃浴?/p>
有子有财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忧子财 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 莫知来变 愚蒙愚极
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 是谓极愚
婆罗门言善说此偈。今实太?Ш罄锤?壑?S谑鞘雷鹕酥??ァ@衔逃诤笞允谖荽?4?榇蛲芳词泵??J壹姨淇蘧??牧凇7鹑ノ丛侗阌写吮洹7鸬嚼锿贩曛铊笾居惺??恕G拔史鹧浴4雍嗡?础7鹧浴B诺酱怂牢躺帷N?趟捣ú恍欧鹩铩2恢?蕹!=裾吆鋈灰丫秃笫馈>呶?铊笾靖?登百室逦胖?廊患吹玫兰!S谑鞘雷稹6?蒂恃浴?/p>
愚?近智 如瓢斟味 虽久狎习
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 如舌尝味
虽须臾习 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为身招患 快心作恶 自致重殃
行为不善 退见悔吝 致涕流面
报由宿习
时诸梵志重闻此偈益怀笃信。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昔佛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为诸天人说法。时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曰金刚。壮寡未归。父母哀愍别为宫舍作好舍宅。给五百妓女以娱乐之。众中有一长老青衣。名曰度胜。恒行市买脂粉香华。时见男女无数大众各赍香华出城。诣佛即问行人欲何所至。众人答言。佛出于世三界之尊。度脱众生皆得泥洹。度胜闻之心悦意喜。即自念言。会老见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买好华。随众人辈往到佛所。作礼却立散华烧香。一心听法。已过市取香。因听法功德宿行所追。香气熏闻斤两倍前。嫌其迟晚而共诘之。度胜奉道即如事言。世有圣师三界之尊。击无上法鼓震动三千。往听法者无央数人实随听法。是以稽迟。金刚之徒闻说世尊法义深妙非世所闻。悚然心欢而自叹曰。吾等何罪独自不闻。即报度胜试为我说之。度胜白曰。身贱口秽不敢便宣。乞更咨受如命说之。即便遣出重告之曰。具受仪式度胜未还。金刚侍女侧息中庭如子待母。佛告度胜。汝还说法多所度脱。说法之仪先施高座。度胜受敕具宣圣旨皆大欢喜。各脱衣服一领。积为高座。度胜洗浴。承佛威神如应说法。金刚之等五百余人。疑解破恶得须陀洹道。说法甚美不觉失火。一时烧死即生天上王将人从来欲救火见之已燃收拾棺殓葬送毕讫。往过佛所为佛作礼却坐常位。佛问王曰。所从来也。王叉手言。女金刚不幸不觉失火大小烧尽适棺殓还。不审何罪遇此火害。唯愿世尊彰告未闻。佛告大王。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有长者妇将?榕?灏偃恕V脸峭獯箪綮肫浞?逊浮K?罩?瞬坏玫奖卟晃是资琛F溆欣凑咧雷呕鹬小J笔烙幸槐僦Х鹈?诲嚷蕖4υ谏街谐坷捶治滥洪?股健e嚷薹治览慈そ检簟3ふ吒炯??奕秽另!9沧藉嚷奁俗呕鹬小>偕?骼帽阆稚褡恪7缮?榭铡V谂??馈F?峄诠?3す蚓偻范?猿略弧E?舜烙薏皇吨琳妗H河藁尿I毁辱神灵。自惟过?罪恶若山。愿降尊德以消重殃。寻声即下而般泥洹。诸女起塔供养舍利。佛为大王而说偈言。
愚蠢作恶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炽然 愚所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厄地 乃知不善
佛告大王。尔时长者妇。今王女金刚是。五百侍女今度胜等五百伎女是。罪福追人久无不彰。善恶随人如影随形。说是法时国内大小。信伏欢喜咸归三尊。皆受五戒即得道迹。
明哲品第十四
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无大小过目则能。自以聪哲而自誓曰。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于是游学无师不造。六艺杂术天文地理。医方镇压山崩地动。?股h博奕妓乐博撮。裁割衣裳文绣绫绮。厨膳切割调和滋味。人间之事无不兼达。心自念曰。丈夫如此。谁能及者。试游诸国摧伏抵对。奋名四海技术冲天。然后载功竹帛垂勋百代。于是游行往至一国。入市观视见有一人坐作角弓析筋治角。用手如飞作弓调快。买者诤前即自念曰。少来所学自以具足。邂逅自轻不学作弓。若彼斗技吾则不如矣。当从受学耳。遂从弓师求为弟子。尽心受学月日之中。具解弓法所作巧妙乃?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去之一国当渡江水。有一船师用船若飞。回旋上下便疾无双。复自念曰。吾技虽多未曾习船。虽为贱术其于不知宜当学之万技悉备。遂从船师愿为弟子。供奉尽敬竭力劳勤。月日之中知其逆顺。御船回旋乃?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复至一国国王宫殿天下无双。即自念曰。作此殿匠。巧妙乃尔。自隐游来偶不学之。若与竞术必不胜矣。且当复学意乃足耳。遂求殿匠愿为弟子。尽心供养执持斤斧。月日之间具解尺寸方圆规知。雕文刻镂木事尽知。天才明朗事辄胜师。布施所有辞师而去。周行天下遍十六大国。命敌?良级姥灾徊轿薷矣φ摺P淖怨备咴弧L斓刂?渌?惺の艺摺7鹪诘o洹遥见此人应可化度。佛以神足化作沙门。拄杖持钵在前而来。梵志由来国无道法。未见沙门怪是何人。须至当问须臾来到。梵志问曰。百王之则未见君辈。衣裳制度无有此服。宗庙异物不见此器。君是何人形服改常也。沙门答曰。吾调身人也。复问。何谓调身。于是沙门因其所习而说偈言。
弓匠调角 水人调船 巧匠调木
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于是沙门说此偈已。身升虚空还现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洞达照耀天地。从虚空来下谓其人曰。吾道德变化调身之力也。于是其人五体投地。稽首问曰。愿闻调身其有要乎。佛告梵志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四禅三解脱。此调身之法也。夫弓船木匠六艺奇术。斯皆绮饰华誉之事。荡身纵意生死之路也。梵志闻之。欣然信解愿为弟子。佛言沙门善来须发自堕即成沙门。佛重为说四谛八解之要。寻时即得阿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国。有山民村五六十家。去国五百里。村中有一贫家。其主人妇怀妊十月双生二男。甚大端政无比。父母爱之便为作字。一名双德。二名双福。生五六十日。其父放牛来还懈息却卧床上。其母出田拾薪未还。此二小儿左右顾视不见父母。便共相责。语一人言前世之时。垂当得道正坐愚意谓命可常退堕生死不可计劫。今乃得生此贫家作子。穰草之中以毡褐自覆。食饮粗恶才自支身。如此至久云何得道。皆坐前世恋慕富贵。放身散意快乐须臾。从尔以来长涂受苦。如今忧恼当何恃怙。一人答曰。我尔时小难一时之勤。竟不意精进。而令数世遭诸苦患。此是自为非父母作也。但共当之复何所言。父闻二子相责如是。甚大怪之。谓呼是鬼祟来生灾变。云何数十日小儿乃作此言。恐其后日杀亲灭族。曼小未大宜当杀之。其父惊出闭门舍去。到田取薪欲烧杀之。其母来还问夫用此薪为。夫言。甚大可怪所说如是。此似是鬼。必破人门族。以其曼小欲烧杀之。其母闻此意中愕然犹豫未信。小停数日更听其言。至明日夫妇俱出于户外。潜听二儿在内相责如故。夫妇重共闻之甚怪。所以便共集薪密欲烧之。佛以天眼见此。夫妇欲烧杀二子。愍其可怜宿福应度。往到其村普放光明。天地大动山川树木皆作金色。村中大小惊到佛所为佛作礼莫不欢喜。知佛至神三界无比。佛到双生小儿家。二儿见佛光明喜踊难量。父母又惊各抱一子将至佛所。问佛世尊此小儿生来五六十日所说如是。甚共怪之。恐作祸害欲火烧杀之。正值佛来未及得烧。不知此小儿为是何等鬼魅也。唯愿解说。是何灾怪。小儿见佛踊跃欢喜。佛见小儿大笑。口出五色光普照天地。佛告小儿父母及村人大小。此二小儿非是鬼魅。福德之子。前迦?佛时曾作沙门。少小共为朋友同志出家各自精进。临当得道。?H起邪想共相沮败。乐世荣华恃福生天。下为侯王国主长者。?H起是想便堕退转不得涅??。更此生死。弥连劫数常相钩牵。辄共双生遭我世时。今始乃生。已往供养佛功德故。余福应度罪灭福生。自识宿命。是以世尊故来度之。我不度者横为火所烧。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大人体无欲 在所照然明
虽或遭苦乐 不高现其智
大贤无世事 不愿子财国
常守戒慧道 不贪邪富贵
智人知动摇 警如沙中树
朋友志未强 随色染其素
佛说是时小儿见佛其身即踊。如八岁小儿。即作沙弥得罗汉道。村人大小见佛光相。又见小儿形变踊大。皆大欢喜。得须陀洹道。父母疑解亦得法眼。
罗汉品第十五
昔有一国名曰那梨。近南海边。其中人民采真珠?钐匆晕?R怠F涔?幸患倚值芏?恕8改钢胀鲇?蠓忠臁<矣幸慌??环帜恰D晟俅狭思址肥新蛉牒V紊?奘虏恢?>蛹也莆锓治?环帧R耘?帜浅肿饕环帧P值苤莱锏艿梅帜恰V菇?拮涌帐殖錾帷J笔兰⒓笪ǖ梅帜恰?植幌嗷钜晕?钣恰J迸?帜前状蠹已栽改?钣恰7帜亲骷圃氯罩?械绷钍ば帧4蠹已浴H羯竽芏?摺7湃晡?既恕4蠹曳蛉擞兴街槲铩S敕帜亲鞅尽J焙3崩础3悄谌嗣裰了?呷⌒健7帜浅种槲锍鲋脸峭狻<?黄蚨?盒健P街杏信M?钐聪恪?芍沃夭 R涣街鼻Я浇稹J笔烙幸徊豢沙5谩7帜鞘吨?越鹎??堵虻贸止槠谱魇??巍J庇谐ふ叩弥夭 5毙氪伺M?钐聪愣?胶弦?G蟛荒艿谩7帜浅滞?吹枚?Я浇稹H缡锹艟∷?貌祸じ恍质?丁4蠹腋心罘帜侵?鳌2晃パ允姆盼?既恕K嬉馑?帧S谑欠帜谴切醒У馈5缴嵛拦??鹱骼癯す虬追稹K?鑫⒓?睦值赖隆Nㄔ甘雷鸫勾燃枚取7鹧浴I评捶帜恰M贩⒆远榉ㄒ伦派砑闯缮趁拧7鹞?捣ㄑ暗寐藓旱馈W?运嘉┙竦昧?ù嫱鲎杂伞=灾魅酥?鳌=竦蓖?炔⒒??恕S谑狈帜峭?奖竟?V林魅思抑魅嘶断睬胱?枋场J称?枋址缮?榭铡7稚砩⑻灏氤鏊?稹9饷鞫创锎由侠聪赂嬷魅嗽弧4酥?竦陆允侵魅朔派嶂?!M?椒鹚???缡恰V魅舜鹪弧7鹬?窕?⒚钅硕?T讣?雷鹗芷浣萄怠7帜谴鹪弧5?敝拘墓┥桠途摺7鹑?镏潜刈岳匆印<幢闵韫┧尬粢寻臁O蛏嵛拦??壮す蛏障闱敕稹Nㄔ盖?鸸愣纫磺小7鹬?湟饧从胛灏俾藓骸8饕陨褡阃?狡渖帷9?跞嗣衲?痪此唷@粗练鹚?逄逋兜亍H醋?跷弧J潮显杵?7鹞?魅思巴豕偈艄愠旅鞣ā=允芪褰湮?鸬茏悠稹W》鹎疤痉帜窃弧T诩揖?诔黾业玫馈I竦赂咴都夜?啥取N业痹坪我员ㄆ涠鳌S谑鞘雷鹬靥痉帜嵌?蒂恃浴?/p>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从正解脱
寂然归灭 弃欲无著 缺三界障
望意已绝 是谓上人 若聚若野
平地高岸 应真所过 莫不蒙度
彼乐空闲 众人不能 快哉无望
无所欲求
佛说偈已主人及王益加欢喜。供养七日得须陀洹道。
述千品第十六
昔佛在舍卫国。有一长老比丘字般特。新作比丘禀性?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国中四辈皆知其愚冥。佛愍伤之即呼着前授与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度世。时般特感佛慈恩。欢欣心开诵偈上口。佛告之曰。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为奇。今当为汝解说其义。一心谛听。般特受教而听。佛即为说身三口四意三所由。观其所起察其所灭。三界五道轮转不息。由之升天由之堕渊由之得道。涅??自然分别为说无量妙法。时般特[火*霍]然心开。即得罗汉道。尔时有五百比丘尼别有精舍。佛日遣一比丘为说经法。明日般特次应当行。诸尼闻之皆豫含笑。明日来者。我等当共逆说其偈令之惭愧无所一言。明日般特往诸比丘尼。大小皆出作礼相视而笑。坐毕下食食已澡手请令说法。时般特即上高座自惭否曰。薄德下才末为沙门。顽钝有素所学不多。唯知一偈粗识其义。当为敷演愿各静听。诸年少比丘尼。欲逆说偈口不能开。惊怖自责稽首悔过。般特即如佛所说。一一分别身意所由罪福内外升天得道凝神断想入定之法。即时诸尼闻其所说甚怪甚异。一心欢喜皆得罗汉道。后日国王波斯匿。请佛众僧于正殿会。佛欲现般特威神。与钵令持随后而行。门士识之留不听入。卿为沙门一偈不了受请何为。吾是俗人由尚知偈。岂况沙门无有智慧。施卿无益不须入门。时般特即住门外。佛坐正殿上行水已毕。般特即擎钵申臂遥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众会四辈。见臂来入不见其形。怪而问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般特比丘臂也。近日得道。向吾使持钵。门士不听来入。是以申臂授吾钵耳。即便请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闻般特本性愚钝方知一偈何缘得道。佛告王曰。学不必多行之为上。般特解一偈义。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净如天金。人虽多学不解不行徒丧识想。有何益哉。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虽诵千章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佛说偈已三百比丘得阿罗汉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欢喜。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天人说法。时舍卫国中有婆罗门长者名蓝达。大富无极。其家资财不可计数。梵志之法当作大坛以显名誉。尽家之财持用布施作般?于瑟。供养婆罗门五千余人。五年之中供给衣被床榻医药珍琦宝物郊祠供具。尽所爱惜。诸梵志等五年之中。为罗摩达长者。祭祀诸天四山五岳星宿水火。无不周遍。咒愿长者长夜受福五岁已周。最后一日极大布施如长者法。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象马车乘奴婢资财。七宝服饰散盖履屣。鹿皮之衣。锡杖踞床澡罐澡盘。床榻席荐。所应当得事事八万四千尽持布施。当其尔日皆来大会。鬼神国王大臣梵志大姓。悉来会坐隐隐阗阗莫不欢欣。佛见如是叹然言曰。此大姓梵志何以愚痴。所施大多福报薄少。如种火中何从得报也。若我不化长离法门。于是世尊便起严服。化从地出放大光明普照众会。大小见之怪未曾有。惊怖悚惧不知何神。长者罗摩达及诸大众。头面着地为佛作礼。佛见众人皆有敬心。因其恭肃便说偈言。
月千反祠 终身不彻 不如须臾
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 胜彼终身
虽终百岁 奉事火神 不如须臾
供养三尊 一供养福 胜彼百年
于是世尊告蓝达曰。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多得福报多。四者施少得报亦少何谓施多得福报少者。其人愚痴杀生祭祠。饮酒歌舞破损财宝。无有福慧。何谓施少得报少者。以悭贪恶意施凡道士。俱两愚痴是故无福。何谓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道士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果园。供养三尊衣服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转多。譬如农家地有厚薄所得不同。尔时蓝达长者座中会人。见佛变化闻说法言皆大欢喜。诸天人神皆得须陀洹道。五千梵志皆作沙门得应真道。主人蓝达居家大小。皆受五戒亦得道迹。国王大臣皆受三自归。为优婆塞亦得法眼。
昔佛在舍卫精舍教化时。罗阅只国有一人。为人凶愚不孝父母。轻侮良善不敬长老。居门衰耗常不如意。便行事火欲求福?。事火之法。日适欲没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灭乃止。如是三年不得其福。更事日月。事日月法昼以日出夜以月明向日月拜。没乃休止。如是三年复不得福。转复事天烧香跪拜。奉上甘美香华酒脯猪羊牛犊。遂至贫困故不得福。勤苦憔悴病不去门。闻舍卫国有佛诸天所宗。当往奉事必望得福。即到佛所。至精舍门瞻睹世尊。光相晃然容颜奇异如星中月。见佛欢喜头面作礼叉手白佛。生长愚痴不识三尊。事火日月及诸天神。九年精勤永不蒙福。颜色憔悴气力衰微。四大多患死亡无日。伏承世尊度人之师。故远自归愿垂福庆。佛告之曰。汝之所事。弥是妖邪魑魅魍魉。祷祀如山罪如江海。杀生求福去福远矣。正使百劫勤苦尽杀。普天猪羊持用祷祀。罪如须弥福无芥子。徒自费丧岂不惑哉。又卿为人不孝父母。轻易贤善不敬长老。?x慢贡高三毒炽盛。罪?日深何缘得福。若能改心礼敬贤者威仪礼节供奉长老。弃恶信善修己崇仁。四福日增世世无患。何等为四。一者颜色端正。二者气力丰强。三者安隐无病。四者益寿终不枉横。行之不懈亦可得道。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祭神以求福 从后观其报
四分未望一 不如礼贤者
能善行礼节 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寿而安
于是其人闻佛此偈。欢喜信解稽首作礼。重白佛言。罪垢所蔽积罪九年。幸赖慈化今得开解。唯愿世尊听为沙门。佛言。善来比丘。头发自堕即成沙门。内思安般即得罗汉道。
恶行品第十七
昔佛在罗阅只国。遣一罗汉名曰须漫。持佛发爪至?宾南。山中作佛图寺。五百罗汉常止其中。旦夕烧香绕塔礼拜。时彼山中有五百猕猴。见诸道人供养塔寺。即便相将至深涧边。负辇泥石效作佛图。竖木立刹币幡系头。旦夕礼拜亦如道人。时山水瀑涨五百猕猴一时漂没。魂神即生第二忉利天上。七宝殿舍衣食自然。各自念言从何所来得生天上。即以天眼自见本形。猕猴之身效诸道人戏作塔寺。虽身漂没神得生天。今当下报故尸之恩。各将侍从华香伎乐临故尸上。散华烧香绕之七匝。时山中有五百婆罗门。外学邪见不信罪福。见诸天人散华作乐绕猕猴尸。怪而问曰。诸天光影巍巍乃尔。何故屈意供养此尸。诸天人言。此尸是吾等故身。昔在此间效诸道人戏立塔寺。山水瀑涨漂杀吾等。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今故散华以报故身之恩。戏为塔寺获福如此。若当至心奉佛世尊其德难喻。卿等邪见不信正真。百劫勤苦无所一得。不如共往至耆?崛山礼事供养得福无限。即皆欣然共至佛所。五体作礼散华供养。诸天人白佛。我等近世猕猴之身。蒙世尊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见佛今故自归。重白佛言。我等前世有何罪行受此猕猴身。虽作塔寺身被漂杀。佛告天人。此有因缘不从空生。吾当为汝说其所由。乃往昔时有五百年少婆罗门。共行入山欲求仙道。时山上有一沙门。欲于山上泥治精舍。下谷取水身轻若飞。五百婆罗门兴嫉妒意同声笑之。今此沙门上下翻疾亦如猕猴耳。何足为奇也。如是取水不止。山水一来溺杀不久。佛告诸天人。尔时上下沙门我身是也。五百年少婆罗门者。五百猕猴身是。戏笑作罪身受其报。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戏笑为恶 已作身行 [口*?]泣受报
随行罪至
佛告诸天人。汝之近世虽为兽身。乃能戏笑起作塔寺。今得生天罪灭福兴。今者复来躬奉正教。从此因缘长离众苦。佛说是已五百天人即得道迹。其所共来水边五百婆罗门。闻罪福之报而自叹曰。吾等学仙积有年数。未蒙果报不如猕猴戏笑为福得生天上。佛之道德实妙乃尔。于是稽首佛足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精进日修遂得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诸天人说法。时国王第二儿名曰琉璃。其年二十将从官属退其父王。伐兄太子自禅为王。有一恶名曰耶利。白琉璃王王本为皇子。时至舍夷国外家舍。看到佛精舍中。为诸释种子所呵。骂詈无有好丑。尔时见敕若我为王。便启此事。今时已到。兵马兴盛宜当报怨。即敕严驾引率兵马。往伐舍夷国。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诃目?b连。见琉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国以报宿怨。今当伐杀四辈弟子。念其可怜便往到佛所。白佛言。今琉璃王攻舍夷国。我念中人当遭辛苦。我欲以四方便救舍夷国人一者举舍夷国人着虚空中。二者举舍夷国人着大海中。三者举舍夷国人着两铁围山间。四者举舍夷国人着他方大国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处。佛告目连虽知卿有是智德能。安处舍夷国人。万物众生有七不可避。何谓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缘。此七事意虽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对罪负不可得离。于是目连礼已便去自以私意取舍夷国人知识檀越四五千人。盛着钵中举着虚空星宿之际。琉璃王伐舍夷国。杀三亿人已引军还国。于是目连往到佛所为佛作礼自贡高曰。琉璃王伐舍夷国。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国人四五千人。今在虚空皆尽得脱。佛告目连卿为往看钵中人不也。曰未往视之。佛言卿先往视钵中人众。目连以道力下钵见中人皆死尽。于是目连怅然悲泣愍其幸苦。还白佛言。钵中人者今皆死尽。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对之罪。佛告目连。有此七事。佛及众圣神仙道士。隐形散体皆不能免此七事。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隐山石间
莫能于此处 避免宿恶殃
众生有苦恼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恶
佛说是时座上无央数人。闻佛说无常法。皆共悲哀念对难免。欣然得道逮须陀洹证。
刀仗品第十八
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至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糜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天帝释取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火*霍]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此病瘦垢秽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士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譬五河流福来如是。功德渐满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热。若欲鞭人责其价数。得物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诬。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愿小垂恕。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著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考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恒被挝杖五百余世。罪毕为人常婴重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也。时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也。时贤者者吾身是也。吾以前世为其所恕鞭不着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身。虽更生死不可得免。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挝杖良善 妄谗无罪 其殃十倍
灾卒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失意恍忽 人所诬者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自知本行克心自责。即于佛前所患除愈。身安意定即得罗汉道。贤提国王欢喜信解。寻受五戒为清信士。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精舍中。为天人龙鬼说法。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昔有婆罗门等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岸边有三祠神池。沐浴垢秽倮形求仙如尼?b法。道由大泽迷不得过。中道乏粮遥望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了无所见。婆罗门等举声大哭。饥渴委厄穷死斯泽。树神人现问诸梵志。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即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饭食皆得饱满。其余食饮足供道粮。临当别去诣神请问。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诣市买酪。无提酪者左右顾视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食何恨。答曰。不恨也。吾行于市见长者须达。于园饭佛。我往持斋。斋名八关。其妇嗔恚忿然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尔夜年寿算尽终于夜半。神来生此。为是愚妇败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终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梵志而说颂曰。
祠祀种祸根 日夜长枝条
唐苦败身本 斋法度世仙
梵志闻偈迷解信受。旋还舍卫路由一国。国名拘蓝尼。有长者名曰美音。为人恩仁众人敬仰。梵志过宿。长者问曰。道士那来今欲所至。具陈彼泽树神功德。欲诣舍卫造须达所攒采斋法冀蒙得福。美音喜踊宿行所追且自解畅。宣令宗室谁能共行受斋戒法。合五百人佥然应命。本愿相引。威仪严出共诣舍卫。未至?洹道逢须达。遇而不识顾问从者此何丈夫。对曰须达也。梵志众等喜而追曰。吾愿成矣。求人得人驰趣相见。同声叹曰。树神叹德。注仰虚心具说所嗟故来投托冀示法斋住车。答曰。所求大善。吾有尊师号曰如来。众?度脱人类近在?洹。可共亲造即皆敬诺恭肃。进前遥见如来情喜难量。五体投地退坐一面。皆共长跪白世尊曰。本初发家欲至三池沐浴求仙。经由树神所陈如此。是故投化愿示极灵。于是世尊因其所行。而说偈言。
虽倮剪发 长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疑结何 不伐杀烧 亦不求胜
仁爱天下 所适无怨
五百梵志闻偈欢喜。皆作沙门得应真道。美音宗等逮得法眼。诸比丘白佛言。五百梵志及长者等。本行何德得道何速。世尊告曰。过去久远时。世有佛名曰迦?。为诸弟子说法。当来五浊之时。时有梵志长者千人。同发是言令我遭见释迦文佛。尔时梵志者今此等梵志是。尔时长者今美音等是。从是因缘见我便解。比丘欢喜作礼奉行。
法句譬喻经卷第三
喻老耄品第十九
昔佛在舍卫国?树精舍。食后为天人帝王臣民四辈弟子说甘露法。时有远方长老婆罗门七人。来至佛所稽首于地。叉手白佛言。吾等远人伏闻圣化。久当归命而多诸碍。今乃得来觐睹圣颜。愿为弟子得灭众苦。佛即受之悉为沙门。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睹见世尊寻为得道不惟无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语大笑不计成败。命日促尽不与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佛以三达智知命欲尽。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为道当求度世。何为大笑也。一切众生以五事自恃。何谓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财富。五者恃怙贵姓。卿等七人小语大笑。为何所恃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见身形范 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 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身死神从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说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于佛前得阿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精舍。为诸天人帝王说法。时有婆罗门村。五百余家中有五百年少婆罗门。修婆罗术。为人?x慢不敬长老。贡高自贵以此为常。五百梵志?H自议言。沙门瞿昙自称为佛三达权智无敢共论者吾等可共请求论议事事诘问知为何如。即办供具往请佛来。佛与诸弟子往到梵志村中。坐毕行水食讫澡手。时有长老梵志夫妇二人。于此村中共行乞丐。佛知其本大富无数曾作大臣。佛即问诸年少梵志。汝等识长老婆罗门不。皆言曾识。又问。本为何似也。曰本为大臣财富无数。今者何故复行乞丐。皆言。散用无道是以守贫。佛告诸婆罗门。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贫何谓为四。一者年盛力壮慎莫?x慢。二者年老精进不贪淫?贰H?哂胁普浔ΤD畈际?K恼呔褪ρ?侍?苷?浴H绱死瞎?恍兴氖隆N街?谐2患瞥砂芤坏├肷ⅰF┤缋橡朗卮丝粘赜牢匏?瘛S谑鞘雷鸺此蒂恃浴?/p>
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践 不修梵行 又不富财
老如白鹄 守斯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叶 行秽鉴录 命疾脱至
不容后悔
佛告梵志。世有四时。行道得福得度可免众苦。何谓为四。一者年少有力势时。二者富贵有财物时。三者得遇三尊好福田时。四者当计万物忧离散时。行此四事所愿皆获。必得道迹。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命欲日夜尽 及时可勤力
世间谛非常 莫惑堕冥中
当学然意灯 自练求智慧
离垢勿染污 执烛观道地
佛说是时放大光明照曜天地。五百年少梵志。因此心解衣毛为竖。起礼佛足白佛言。归命世尊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得罗汉道。村人大小皆得道迹莫不欢欣。
爱身品第二十
昔有一国名多摩罗。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门常处其中。读经行道。有一长老比丘名摩诃卢。为人?塞五百道人传共教之。数年之中不得一偈。众共轻之不将会同。常守精舍敕令扫除。后日国王请诸道人入宫供养。摩诃卢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间?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贱。用是活为。即持绳至后园中大树下。欲自绞死。佛以道眼遥见如是。化作树神半身人现而呵之曰。咄咄比丘何为作此。摩诃卢即具陈辛苦。化神呵曰。勿得作是。且听我言。往迦?佛时。卿作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轻慢众人。吝惜经义初不训诲。是以世世所生诸根?钝。但当自责何为自贼。于是世尊现神光像即说偈言。
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希望欲解
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 常自勉学
利能诲人 不?吃蛑恰 ⊙?茸哉?br>
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 如刚钻珠
摩诃卢比丘见佛现身光像。悲喜悚栗稽首佛足。思惟偈义即入定意。寻在佛前逮得罗汉道。自识宿命无数世事。三藏众经即贯在心。佛语摩诃卢着衣持钵就王宫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还为说法令得道迹。并使国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径入宫里坐于上座。众人心恚怪其所以。各护王意不敢呵谴。念其愚冥不晓。达?感奈??!M醣阆率呈肿哉遄谩D???次??浮R羧缋渍鹎宕怯晗隆W?系廊司?雷曰凇=缘寐藓骸N?跛捣??唤馐汀H撼及俟俳缘眯胪愉〉馈?/p>
昔佛在舍卫国有五百婆罗门。常求佛便欲诽谤之。佛三达之智普见人心。愍欲度之。其果未熟因缘未到。一切罪福欲来至时。自作因缘而迎罪福。此诸梵志宿有微福。应当得度。福德牵之自作方宜。五百梵志自共议言。当使屠儿杀生请佛及诸众僧。佛必受请赞叹屠儿。吾等便前而共讥之。于是屠儿为之请佛。佛即受请告屠儿言。果熟自堕福熟自度。屠儿还归供设饭食。佛将诸弟子到屠儿村中。至檀越舍。梵志大小皆共欢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当赞檀越福德者。当以其前后杀生作罪持用讥之。佛若当说其由来之罪者。当以今日之福难之。二宜之中今日乃得佛便耳。佛到即坐行水下食。于是世尊观察众心。应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放大光明照一城内。即以梵声说偈咒愿。
如真人教 以道活身 愚者嫉之
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
彼不相代 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
佛说偈已。五百梵志意自开解。即前礼佛五体投地叉手白佛言。顽愚不及未达圣训。唯愿愍育得为沙门。佛即听受皆为沙门。村人大小见佛变化莫不欢欣。皆得道迹称之贤圣。无复屠儿之名。佛食毕讫即还精舍。
世俗品第二十一
昔有婆罗门国王名多味写。其王奉事异道九十六种。王忽一日发于善心欲大布施。如婆罗门法。积七宝如山持用布施。有来乞者听令自取重一撮去。如是数日其积不减。佛知是王宿福应度化作梵志。往到其国。王出相见共相礼问起居曰。何所求索莫自疑难。梵志答言。吾从远来。欲乞珍宝持作舍宅。王言。大善。自取重一撮去。梵志取一撮行七步。还着故处。王问。何故不取。梵志答曰。此才足作舍庐耳。复当娶妇俱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复还着故处。王问梵志何以复尔。答曰。此足娶妇。复无田地奴婢牛马。计复不足是以息意也。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复还着故处。王言。复何意故。梵志答言。若有男女当复嫁娶。吉凶用费计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尽以积宝持用相上。梵志受而舍去。王甚怪之重问意故。梵志答曰。本来乞丐欲用生活。谛念人命处世无几。万物无常旦夕难保。因缘遂重忧苦日深。积宝如山无益于己。贪欲规图唐自艰苦。不如息意求无为道。是以不取。王意开解愿奉明教。于是梵志现佛光相踊住空中。为说偈言。
虽得积珍宝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 爱如似不爱
以苦为乐相 狂夫为所厌
于是国王见佛光相遍照天地。又闻此偈踊跃欢喜。王及群臣即受五戒得须陀洹道。
述佛品第二十二
昔佛在摩竭提界善胜道场元吉树下。德力降魔坐自惟曰。甘露法鼓闻于三千。昔父王遣五人。供养麻米执侍有劳。功报应叙。此五人者。在波罗奈国。于是如来从树下起。相好严仪明晖天地。威神震动。见者喜悦。至波罗奈国。未至中道逢一梵志名曰忧呼。辞亲离家求师学道。瞻睹尊妙惊喜交集。下在道侧举声叹曰。威灵感人仪雅挺特。本事何师乃得斯容。佛为忧呼而作颂曰。
八正觉自得 无离无所染
爱尽破欲网 自然无师受
我行无师保 志独无伴侣
积一得作佛 从是通圣道
忧呼闻偈怅惘不解。即问世尊瞿昙如行。佛告梵志。欲诣波罗奈国击甘露法鼓转无上法轮。三界众圣未曾有转法轮迁人入泥洹如我今者也。忧呼大喜善哉善哉。如佛言者。愿闻甘露如应说法。梵志揖已即便过去。未到师所于道路宿。至其夜半卒便命终。佛以道眼见其已终。愍伤之曰。世间愚痴谓命有常。见佛舍去而独丧亡。法鼓震动而独不闻。甘露灭苦而独不尝。展转五道生死弥长。经历劫数何时得度。佛以慈愍而说偈言。
见谛净无秽 已度五道渊
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
得生人道难 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 佛法难得闻
佛说此偈时。空中五百天人。闻偈欢忻皆得须陀洹道。
安宁品第二十三
昔佛在罗阅只东南三百里有山民村五百余家。为人刚强难以导化。宿世福愿应蒙开度。于是世尊化作沙门。至村分卫分卫毕竟。出于村外树下坐定入泥洹三昧。至于七日不喘不息不动不转。村人见之谓为命终。共相谓曰。沙门已死当共葬送。各持束薪就往烧之。火然薪尽佛从坐起。现道神化。光明照曜感动十方。现变毕讫还坐树下。容体静安怡悦如故。村人大小莫不惊惧。稽首谢曰。山民顽野不识神人。妄以薪火烧于未然。自惟获罪重于太山。唯垂慈赦不见咎怨。不审神人得无伤病乎。将无愁戚乎。将无饥渴乎。将无热恼乎。于是世尊和颜含笑。而说偈言。
我生已安 不愠于怨 众人有怨
我行无怨 我生已安 不病于病
众人有病 我行无病 我生已安
不戚于忧 众人有忧 我行无忧
我生已安 清净无为 以乐为食
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 恬?次奘?br>
弥薪国火 安能烧我
尔时村中五百人闻说偈已。皆作沙门得罗汉道。村人大小皆信三尊。佛与五百人飞还竹园。贤者阿难见佛与得道者俱来。前白佛言。此诸比丘。有何异德乃使世尊自往临度。佛告阿难。我未下为佛时。世有辟支佛常处是山。去村不远在一树下欲般泥洹。现道神德便取灭度。村人持薪火就往烧之。敛取舍利着宝瓶中埋在山顶。各共求愿愿后得道。如是沙门灭度快乐也。缘此福故应当得道。是故如来往度之耳。佛说是时天人无数皆得道迹。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嗔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莫过惊怖。共诤苦义云云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属论何事。即起作礼具白所论。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欲离世苦。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怕然无想。可得泥洹此为最乐。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热无过淫 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
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
长解无忧 正度三有 独降众魔
佛说偈已告诸比丘。往昔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名精进力。在山中树下闲寂求道。时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隐。一者鸽二者乌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昼行求食暮则来还。四禽一夜自相问言。世间之苦何者为重。乌言饥渴最苦。饥渴之时身羸目冥神识不宁。投身罗网不顾锋刃。我等丧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饥渴为苦。鸽言淫欲最苦。色欲炽盛无所顾念。危身灭命莫不由之。毒蛇言嗔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亲疏。亦能杀人复能自杀。鹿言惊怖最苦我游林野心恒怵惕。畏惧猎师及诸豺狼。仿佛有声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胆悼悸。以此言之惊怖为苦。比丘闻之即告之曰。汝等所论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无过有身。身为苦器忧畏无量。吾以是故舍俗学道。灭意断想不贪四大。欲断苦原志存泥洹。泥洹道者寂灭无形。忧患永毕尔乃大安。四禽闻之心即开解。佛告比丘尔时五通比丘则吾身是。时四禽者今汝四人是也。前世已闻苦本之义。如何今日方复云尔。比丘闻之惭愧自责。即于佛前得罗汉道。
好喜品第二十四
昔佛在舍卫精舍。时有四新学比丘。相将至奈树下坐禅行道。奈华荣茂色好且香。因相谓曰。世间万物何者可爱以快人情。一人言。仲春之月日木荣华游戏原野此最为乐。一人言。宗亲吉会觞酌交错。音乐歌舞此最为乐。一人言。多积财宝所欲即得。车马服饰与众有异。出入光显行者瞩目此最为乐。一人言妻妾端正彩服鲜明。香熏芬馥恣意纵情此最为乐。佛知四人应可化度。而走意六欲不惟无常。即呼四人而问之曰。属坐树下共论何事。四人以实具白所乐。佛告四人。汝等所论尽是忧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乐之法也。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娱皆当别离。财宝车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爱憎之主也。凡夫处世兴招怨祸危身灭族。忧畏无量三涂八难苦痛万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舍世求道。志存无为不贪荣利。自致泥洹乃为最乐。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 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 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
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 何忧何畏
贪法戒成 至诚知惭 行身近道
为众所爱 欲态不出 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 必截流度
佛告四比丘昔有国王名曰普安。与邻国四王共为亲友。请此四王宴会一月。饮食娱乐极欢无比。临别之日普安王问四王曰。人居世间以何为乐。一王言。游戏为乐。一王言。宗亲吉会音乐为乐。一王言。多积财宝所欲如意为乐。一王言。爱欲恣情此最为乐。普安王言。卿等所论是苦恼之本忧畏之原前乐后苦忧悲万端。皆由此兴。不如寂静无求无欲淡泊守一得道为乐。四王闻之叹喜信解。佛告四比丘。尔时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前已说之今故不解。生死?蔓何由休息。时四比丘重闻此义。惭愧悔过心意开悟。灭意断欲得罗汉道。
忿怒品第二十五
昔佛在罗阅只耆?崛山中。时调达与阿?贳王共议毁佛及诸弟子。王敕国人不得奉佛。众僧分卫不得施与。时舍利弗目连迦?须菩提等。及波和提比丘尼等。各将弟子去到他国。唯佛与五百罗汉住崛山中。调达往至阿?贳所与王议言。佛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愿王明日请佛入城。吾当饮五百大象令醉。佛来入城驱使醉象令踏杀之尽断其种。吾当作佛教化世间阿?贳王闻之欢喜。即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明日设薄施。愿屈世尊及诸弟子于宫内食。佛知其谋。答言大善。明旦当往。王退而去。还语调达佛已受请。当念前计。饮象令醉伺候待之。明日食时佛与五百罗汉共入城门。五百醉象鸣鼻而前。唐突墙壁树木摧折。行人惊怖一城战栗。五百罗汉飞在空中。独有阿难在佛边住。醉象齐头径前趣佛。佛因举手五指应时化为五百师子王。同声俱吼震动天地。于是醉象屈膝伏地不敢举头。酒醉寻解垂泪悔过。王及臣民莫不惊肃。世尊徐前至王殿上。与诸罗汉食讫咒愿。王白佛言禀性不明信彼谗言。兴造逆恶图为不轨。愿垂大慈恕我迷愚。于是世尊告阿?贳及诸大众。世有八事兴长诽谤皆由名誉。又贪利养以致大罪累劫不息。何等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自古至今鲜不为惑。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相谤毁 自古至今 既毁多言
又毁讷忍 亦毁中和 世无不毁
欲意非圣 不能折中 一毁一誉
但为名利 明智所誉 唯称正贤
慧人守戒 无所讥谤 如罗汉净
莫而诬谤 诸天咨嗟 梵释所敬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昔有国王。喜食雁肉。常遣猎师张网捕雁。日送一雁以供王食。时有雁王。将五百雁飞下求食。雁王堕网为猎师所得。余雁惊飞徘徊不去。时有一雁连翻追随不避弓矢。悲鸣吐血昼夜不息。猎师见之感怜其义。即放雁王令相随去。群雁得王欢喜回绕。尔时猎师具以闻王。王感其义断不捕雁。佛告阿?贳王。尔时雁王者。我身是也。一雁者。阿难是也。五百群雁。今五百罗汉是也。食雁国王者。今大王是也。时猎师者。今调达是也。前世已来恒欲害我。我以大慈之力因而得济。不念怨恶自致得佛。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开解。
尘垢品第二十六
昔有一人无有兄弟。为小儿时父母怜爱。赤心?f?f欲令成就。将诣师友劝之书学。其儿?x蹇永不用心。朝受暮弃初不诵习。如是积年无所知识。父母呼归令治家业。其儿?x诞不念勤力。家道遂穷众事妨废。其儿放纵无所顾录。粜卖家物快心恣意。乱头徒跣衣服不净。悭贪唐突不避耻辱。愚痴自用人所恶贱国人咸憎谓之凶恶。出入行步无与语者。不自知恶反咎众人。上怨父母次责师友。先祖神灵不肯?助。使我赖带?轲如此。不如事佛可得其福。即到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佛道宽弘无所不容。愿为弟子乞蒙听许。佛告此人。夫欲求道当行清净行。汝赍俗垢入我道中。唐自去就何所长益。不如归家孝事父母。诵习师教没命不忘。勤修居业富乐无忧。以礼自将不犯非宜。沐浴衣服慎于言行。执心守一所作事办。敏行精修人所叹慕。如此之行乃可为道耳。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不诵为言垢 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 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 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 恶法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于痴 学当舍此
比丘无垢
其人闻偈自知?x痴。即承佛教欢喜还归。思惟偈义改悔自新。孝事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道勤修居业。奉戒自摄非道不行。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善名遐布国内称贤。三年之后还至佛所。五体作礼恳恻自陈。尊敬至真得全形骸。弃恶为善上下蒙庆。愿垂大慈接度为道。佛言善哉。须发寻落即成沙门。内思止观四谛正道。精进日登得罗汉道。
奉持品第二十七
昔有长老婆罗门。名萨遮尼犍。才明多智国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贡高自大不顾天下。以铁??腹。人问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闻佛出世道化明达。心怀妒嫉寤寐不安。语诸弟子。吾闻瞿昙沙门自称为佛。今当往问深妙之事。令其心悸不知所陈。即与弟子往到?洹列住门外。遥见世尊威光赫奕如日初出。五情腾踊喜惧交错。于是径前为佛作礼。佛命就座坐讫尼犍问佛言。何谓为道。何谓为智。何谓为长老。何谓为端正。何谓为沙门。何谓为比丘。何谓为仁明。何谓为有道何谓为奉戒。若能解答愿为弟子。于是世尊观其所应以偈答言。
常愍好学正心以行
唯怀宝慧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所谓老者不以年耆
形熟发白蠢愚而已
谓怀谛法顺调慈仁
明达清洁是为长老
所谓端正非色如华
贪嫉虚饰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所谓沙门不必除发
妄语贪取有欲如凡
谓能止恶恢廓弘道
息心灭意是谓沙门
所谓比丘非持乞食
邪行望彼求名而已
谓舍罪业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是为比丘
所谓仁明非口所言
用心不精外顺而已
谓心无为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是为仁明
所谓有道非救一物
普济天下无害无道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是为奉法
萨遮尼犍及五百弟子。闻佛此偈欢喜开解。弃捐贡高皆作沙门。尼干一人发菩萨心。五百弟子皆得阿罗汉道。
道行品第二十八
昔有婆罗门。年少出家学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娶妇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亲族谏喻强夺殡殓埋着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斋戒。赍持华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穷懊恼不能自解。欲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愍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处。非是生人可得到也。当视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阎罗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过此城。卿持斋戒往必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咒愿求见阎罗王。王敕门人问之。梵志启言。晚生一男欲以备老。养育七岁近日命终。唯愿大王垂恩布施还我儿命。阎罗王言大善。卿儿今在东园中戏自往将去。梵志即往见儿与诸小儿共戏。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昼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宁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儿惊唤逆呵之曰。痴?老翁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之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邂逅之间唐自抱乎。梵志怅然悲泣而去。即自念言。我闻瞿昙沙门知人魂神变化之道。当往问之。于是梵志即还求至佛所。时佛在舍卫?洹为大众说法。梵志见佛稽首作礼。具以本末向佛陈之。实是我儿不肯见认。反谓我为痴?。老翁寄住须臾认我为子。永无父子之情何缘乃尔。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会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根本。沉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荣妻子不观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骤
父子不救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如盲守锭
慧解是意可修经戒
仂行度世一切除苦
远离诸渊如风却云
已灭思想是为知见
智为世长??乐无为
如受正教生死得尽
梵志闻偈[火*霍]然意解。知命无常妻子如客。稽首委质愿为沙门。佛言善哉。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即成比丘。思惟偈义灭爱断想。即于座上得阿罗汉道。
广衍品第二十九
昔佛在舍卫国说法教化。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三时往听。彼时国王名波斯匿。为人?x慢放恣情欲。目惑于色。耳乱于声。鼻着馨香。口恣五味。身受细滑。食饮极美初无厌足。食遂进多恒苦饥虚。厨膳不废以食为常。身体肥盛乘舆不胜卧起呼吸但苦短气。气闭息绝经时惊觉。坐卧呻吟恒苦身重。不能转侧以身为患。便敕严驾往到佛所。侍者扶持问讯。却坐叉手。白佛言。世尊。违远侍觐咨受无阶。不知何罪身为自肥。不能自觉何故使尔。每自患之。是以违替不数礼觐。佛告大王。人有五事令人常肥。一者数食。二者喜眠。三者?x乐。四者无愁。五者无事。是为五事喜令人肥。若欲不肥减食粗燥然后乃瘦。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当有念意 每食知自少
从是痛用薄 节消而保寿
王闻此偈欢喜无量。即呼厨士而告之曰。受诵此偈若下食时先为我说然后下食。王辞还宫厨士下食辄便说偈。王闻偈喜日减一匙。食转减少遂以身轻即瘦如前。自见如此欢欣念佛。即起步行往到佛所为佛作礼。佛命令坐而问王曰。车马人从为所在也何缘步行。王喜白佛。前得佛教奉行如法。今者身轻世尊之力。是以步来知为何如。佛告大王。世人如此不知无常。长身情欲不念为福。人死神去留身坟?k。智者养神愚者养身。若能解此奉修圣教。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人之无闻 老如特牛 但长肌肥
无有智慧 生死无聊 往来艰难
意倚贪身 更苦无端 慧人见苦
是以弃身 灭意断欲 爱尽无生
王重闻偈欣然意解。即发无上正真道意。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地狱品第三十
昔舍卫国有婆罗门师。名富兰迦?。与五百弟子相随。国王人民先共奉事。佛初得道与诸弟子从罗阅只至舍卫国。身相显赫道教弘美。国王中宫率土人民莫不奉敬。于是富兰迦?起嫉妒意。欲毁世尊独望敬事。即将弟子见波斯匿王而自陈曰。吾等长老先学国之旧师。沙门瞿昙后出求道。实无神圣自称为佛。而王舍我欲专奉之。今欲与佛?潦缘赖隆V???ぁJふ咄醣阒丈矸钪?M跹源笊啤M跫囱霞萃?椒鹚?@癖习籽浴8焕煎热~欲与世尊?辆〉懒ο稚癖浠?2簧笫雷鹞?啥?弧7鹧源蠹选=崞谄呷盏?帘浠?M跤诔嵌?焦愫玫亓⒍?咦?8咚氖?善弑ψ?!J┥璐贬φ?僮??6??屑湎嗳ザ?铩6?康茏痈髯?湎隆9?跞撼即笾谠萍?S?鄱??疗渖窕?S谑卞热~与诸弟子先到座所登梯而上。有鬼神王名曰般师。见迦?等虚妄嫉妒。即起大风吹其高座。坐具颠倒幢幡飞扬。雨沙砾石眼不得视。世尊高座淡然不动。佛与大众庠序而来。方向高座忽然已上。众僧一切寂然次坐。王及群臣加敬稽首白佛言。愿垂神化厌伏邪见。并令国人明信正真。于是世尊即于座上[火*霍]然不现。即升虚空奋大光明。东没西现四方亦尔。身出水火上下交易。坐卧空中十二变化。没身不现还在座上。天龙鬼神华香供养。赞善之声震动天地。富兰迦?自知无道。低头惭愧不敢举目。于是金刚力士举金刚杵。杵头火出以拟迦?。何以不现卿变化乎。迦?惶怖投座而走。五百弟子奔波迸散。世尊威颜容无欣戚。还到?树给孤独园国王群臣欢喜辞退。于是富兰迦?与诸弟子受辱而去。去至道中逢一老优婆夷。字摩尼。逆骂之曰。卿等群愚不自忖度。而欲与佛比?恋赖隆?裼奁圳坎恢?叱堋R嗫刹恍氤执嗣婺啃杏谑兰湟病8焕煎热~羞诸弟子至江水边。诳诸弟子我今投水必生梵天。若我不还则知彼乐。诸弟子待之不还。自共议言。师必上天我何宜住。一一投水冀当随师。不知罪牵皆堕地狱。后日国王闻其如此。甚惊怪之往到佛所。白佛言。富兰迦?师徒迷愚何缘乃尔。佛告王曰。富兰迦?师徒重罪有二。一者三毒炽盛自称得道。二者谤毁如来欲望敬事。以此二罪应堕地狱。殃咎催逼使其投河。身死神去受苦无量。是以智者守摄其心。内不兴恶外罪不至。譬如边城与寇连接。守备牢固无所畏惧。内人安隐外寇不入。智者自护亦复如是。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妄证求赂行已不正
怨谮良人以枉治世
罪牵斯人自投于坑
如备边城中外牢固
自守其心非法不生
行缺致忧令堕地狱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乃往昔时有二猕猴王。各主五百猕猴。一王起嫉妒意欲杀一王。规图独治便往共斗。数数不如羞惭退去。到大海边海曲之中。有水聚沫风吹积聚高数百丈。猕猴王愚痴谓是雪山。语群辈言。久闻海中有雪山其中快乐甘果恣口。今日乃见。吾当先往行视。若审乐者不能复还。若不乐者当来语汝。于是上树尽力跳腾。投聚沫中溺没海底。余者怪之不出。谓必大乐。一一投中断群溺死。佛告王曰。尔时嫉妒猕猴王者。今富兰迦?是也。群辈者今富兰迦?弟子五百人是也。彼一猕猴王者。我身是也。富兰迦?前世坐怀嫉妒。为罪所牵自投聚沫绝群断种。今复诽谤尽投江河。罪对使然累劫无限。王闻信解作礼而去。
昔有七比丘入山学道。十二年中不能得道。自共议言学道甚难。毁形执节不避寒苦。终身乞食受辱难堪。道卒叵得罪难可除。唐自劳勤殒命山中。不如归家修立门户娶妻养子。广为利业快心乐意安知后事。于是七人即起出山。佛遥知之应当得度。不忍小苦终堕地狱甚可怜伤。佛即化作沙门往到谷口。逢七比丘。化人问曰。久承学道何以来出。七人答言。学道勤苦罪根难拔。分卫乞食受辱难堪。又此山中无供养者。??积年恒守俭约。唐自困苦道不可得。且欲还家广求利业。大作资财后老求道。化沙门言。且止且止。听我所言。人命无常旦不保夕学道虽难前苦后乐。居家艰难亿劫无息妻息会止愿同安利。欲望永乐不遭患难。是犹治病服毒有增无损也。三界有形皆有忧恼。唯有信戒无放逸意。精进得道众苦永毕。于是化沙门现佛身相。光像巍巍即说偈言。
学难舍罪难 居在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 艰难无过有
比丘乞求难 何可不自勉
精进得自然 终无欲于人
有信则戒成 从戒多致宝
亦从得谐偶 在所见供养
一坐一处卧 一行不放恣
守一以正心 心乐居树间
于是七比丘见佛身相。又闻此偈惭怖战栗。五体投地稽首佛足。摄心悔过作礼而去。还入山中殒命精进。思惟偈义。守一正心闲居寂灭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卷第四
象喻品第三十一
昔者罗云未得道时。心性粗犷言少诚信。佛敕罗云汝到贤提精舍中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云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云欢喜趣前礼佛。安施绳床摄受震越。佛踞绳床告罗云曰澡盘取水为吾洗足。罗云受教为佛洗足洗足已讫。佛语罗云。汝见澡盘中洗足水不。罗云白佛。唯然见之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盥漱以不。罗云白言。不可复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实清净。今以洗足受于尘垢。是以之故不可复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佛语罗云。弃澡盘中水。罗云即弃。佛语罗云。澡盘虽空可用盛饮食不耶。白佛言。不可用。所以然者。用有澡盘之名曾受不净故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却澡盘澡盘应时轮转而走。自跳自堕数返乃止。佛语罗云。汝宁惜澡盘恐破不。罗云白佛。洗足之器贱价之物。意中虽惜不大殷勤。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自生自死苦恼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亦如汝言不惜澡盘罗云闻之惭愧怖悸。佛告罗云听我说喻。昔有国王有一大象。猛黠能战。计其力势胜五百小象。其王兴军欲伐逆国。被象铁铠象士御之。以双予戟系象两牙。复以二剑系着两耳。以曲刃刀系象四脚。复以铁挝系着象尾。被象九兵皆使严利。象虽藏鼻护不用斗。象士欢喜知象护身命。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是以不出鼻斗耳。象斗殊久出鼻求剑。象士不与。念此猛象不惜身命。出鼻求剑欲着鼻头。王及群臣惜此大象。不复使斗。佛告罗云。人犯九恶。唯当护口。如此大象护鼻不斗。所以然者。畏中箭死。人亦如是所以护口当畏三涂地狱苦痛。十恶尽犯不护口者。如此大象分丧身命不计中箭出鼻斗耳。人亦如是十恶尽犯。不惟三涂毒痛辛苦。若行十善摄口身意。众恶不犯。便可得道长离三涂。无生死患。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我如象斗 不恐中箭 常以诚信
度无戒人 譬象调伏 可中王乘
调为尊人 乃受诚信
罗云闻佛恳恻之诲。感激自励克骨不忘。精进和柔怀忍如地。识想寂静得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国?树精舍。为四部弟子天龙鬼神帝王臣民敷演大法。时有长者居士。名曰呵提昙。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叉手长跪。白世尊曰。久承洪化钦仰奉颜。逼私不获愿垂慈恕。世尊令坐即问所从来姓字为何。长跪答曰。本居士种。字呵提昙。乃先王时为王调象。佛问居士调象之法有几事乎。答曰。常以三事用调大象。何谓为三。一者刚钩钩口着其羁?。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以此三事乃得调良。又问施此三事何所摄治也。曰铁钩钩口以制强。口不与食饮以制身犷。如捶杖者。以伏其心正尔便调。曰作此伏者。为何所施用。答曰。如是伏已可中王乘亦可令斗。随意前却无有挂碍。又问居士正有此法复有其异。答曰。调象之法正如此耳。佛告居士。但能调象复能自调。即日不审自调其义云何。唯愿世尊彰演未闻。佛告居士。吾亦有三事。用调一切人。亦以自调得至无为。一者至诚制御口业。二以慈贞伏身刚强。三以智慧灭意痴盖。持是三事度脱一切。离三恶道自致无为。不遭生死忧悲苦恼。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象名护财 猛害难禁制
系?不与食 而犹慕逸象
本意为纯行 及常行所安
悉舍降结使 如钩制象调
乐道不放逸 能常自护心
是为拔身苦 如象出于陷
虽为常调 如彼新驰 亦最善象
不如自调 彼不能适 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 能到调方
居士闻偈喜庆难量。内情解释即得法眼。听者无数皆得道迹。
爱欲品第三十二
昔佛在罗阅只国耆?崛山精舍之中。为天人龙鬼转大法轮。时有一人舍家妻子来至佛所。为佛作礼求为沙门。佛即受之令作沙门。命令树下坐思惟道德。比丘受教便入深山。去精舍百余里。独坐树间思道三年。心不坚固意欲退还。自念舍家求道勤苦不如早归见我妻子。作此念已便起出山。佛以圣达见此比丘。应当得道愚故还归。佛以神足化作沙门。便往逆之道路相见。化人即问所从来也。此地平坦可共坐语。于是二人便坐息语。即答化人吾舍家妻子求作沙门处此深山不能得道。与妻子别不如本愿。唐丧我命劳而无获。今欲悔还见我妻子。快相娱乐后更作计。须臾之间有老猕猴。久已远离树木之间。在无树之处于中生活。化沙门问此比丘。是猕猴何故独在平地。无有树木云何乐此。比丘答化人言。我久见此猕猴以二事故来住此耳。何等为二。一以妻子眷属群多不得饮食快乐恣口。二常昼夜上下树木脚底穿坏不得宁息。以此二事故舍树木来住是间。二人语顷复见猕猴走还上树。化沙门语比丘言。汝见猕猴还趣树木不也。答曰。见之此虫愚痴得离树木。群从愦闹不厌劳烦而还入中。化人复言。卿亦如是。与此猕猴复何异矣。卿本以二事故来入此山中何等为二。一以妻妇舍宅为牢狱故。二以儿子眷属为桎梏。故卿以是故来索求道断生死苦。方欲归家还着桎梏。入牢狱中恩爱恋慕径趣地狱。化沙门即现相好丈六金色光明。普照感动一山。飞鸟走兽寻光而来。皆识宿命心内悔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树根深固 虽截犹复生
爱意不尽除 辄当还受苦
猕猴如离树 得脱复趣树
众人亦如是 出狱复入狱
贪意为常流
习与?x慢并 思想猗淫欲
自覆无所见 一切意流衍
爱结如葛藤 唯慧分别见
能断意根源 夫从爱润泽
思想为滋蔓 爱欲深无底
老死是用增
比丘见佛光相炳着。又闻偈言悚然战栗。五体投地忏悔谢过。内自改责即便却息数。随止观在于佛前逮得应真。诸天来听闻皆欢喜。散华供养称善无量。
法句譬喻经卷第三
昔罗阅只南四千里有国。奉事梵志数千人。时国大旱三年不雨。祷祠诸神无所不遍。王问梵志问其所由。诸梵志言。吾等当斋戒讫竟。当遣人与梵天相闻问其灾异。王言大善。斋戒所乏愿见告示。诸梵志言。当得二十车薪酥蜜膏油华香?醺墙鹨?榔骶∮眯胫?M跫窗焖汀3鲋脸峭狻Hコ瞧呃锲焦阒?鼗?饺缟健9蚕嗤平逼溆胁幌?碚咧丈?筇臁Q〉闷呷恕5本突鹕涨仓凌筇臁F呷耸芗乐湓钙?[q使上薪。从下放火当烧杀之。烟焰??蝗绕?敝痢F呷嘶叹遄笥仪缶任抻芯日摺>偕?弧H?缰?心?写蟠软?钗叶蛘摺T甘茏怨椤7鹨V??吧??取T谛榭罩邢韵窒嗪谩F呷思?稹1?蔡?弧Nㄔ缸怨榫任彝慈取S谑鞘雷鸺此蒂恃浴?/p>
或多自归 山川树神 厝立图像
祷祠求福 自归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来 度汝众苦 如有自归
佛法僧众 道德四谛 必见正慧
生死极苦 从谛得度 度世八难
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 最吉最上
唯独有是 度一切苦
佛说渴讫火声寻灭。七人获安心喜无量。梵志国人莫不惊悚仰瞻。世尊光相赫奕分身散体。东没西现存亡自由。身出水火五色晃昱。众人见之五体归命。于是七人从薪下出。悲喜交集而说偈言。
见圣人快 得依附快 得离愚人
为善独快 守正见快 互说法快
与世无诤 戒具常快 使贤居快
如亲亲会 近仁智者 多闻高远
于是七人说此偈已。及诸梵志愿为弟子。佛即受之。皆为沙门得罗汉道。国王臣民咸各修道。天寻大雨国丰民宁。道化兴隆莫不乐闻。
昔佛在舍卫国为天人说法时城中有婆罗门长者。财富无数为人悭贪不好布施。食常闭门不喜人客。若其食时辄敕门士坚闭门户。勿令有人妄入门里。乞丐求索沙门梵志不能得与其相见。尔时长者?H思美食。便敕其妻令作饭食。教杀肥鸡姜椒和调炙之令熟饮食??即时已办敕外闭门夫妇二人坐。一小儿着聚中央便共饮食。父母取鸡肉着儿口中。如是数过初不肯废。佛知此长者宿福应度。化作沙门伺其坐食现出坐前。咒愿且言。多少布施可得大富。长者举头见化沙门即骂之曰。汝为道士而无羞耻。室家坐食何为唐突。沙门答曰卿自愚痴不知惭羞。今我乞士何为惭羞。长者问曰。吾及室家自相娱乐何故惭羞。沙门答曰。卿杀父妻母供养怨家不知惭羞。反谓乞士何不惭羞。于是沙门即说偈言。
所生枝不绝 但用食贪欲
养怨益丘冢 愚人常汲汲
虽狱有钩? 慧人不谓牢
愚见妻子饰 染着爱甚牢
慧说爱为狱 深固难得出
是故当断弃 不亲欲为安
长者闻偈惊而问之。道人何故而说此语也。道人答曰。案上鸡者是卿先世时父。以悭贪故常生鸡中为卿所食。此小儿者往昔作罗刹。卿作贾客。大人乘船入海。每辄流堕罗刹国中。为罗刹所食。如是五百世寿尽来生为卿作子。以卿余罪未毕故来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时母。以恩爱深固故今还与卿作妇。今卿愚痴不识宿命。杀父养怨以母为妻。五道生死轮转无际。周旋五道谁能知者。唯有道士见此睹彼。愚者不知岂不惭羞。于是长者??幻??缥凡雷础7鹣滞?窳钍端廾?3ふ呒?鸺词端廾?Q霸蜮慊谛环鸨闶芪褰洹7鹞?捣?吹谩P胪愉〉馈?/p>
昔佛在舍卫国。?洹说法。时有年少比丘入城分卫。见一年少女人端正无比。心存色欲迷结不解。遂便成病食饮不下。颜色憔悴委卧不起。同学道人往问讯之何所患苦。年少比丘具说其意。欲坏道心从彼爱欲愿不如意愁结为病。同学谏喻不入其耳。便强扶持将至佛所。具以事状启白世尊。佛告年少比丘。汝愿易得耳不足愁结也。吾当为汝方便解之且起食饮。比丘闻之坦然意喜气结便通。于是世尊将此比丘并与大众。入舍卫城到好女舍好女已死停尸三日。室家悲号不忍埋藏身体臭胀不净流出。佛告比丘。汝所贪惑好女人者今已如此。万物无常变在呼吸。愚者观外不见其恶。缠绵罪网以为快乐。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见色心迷惑 不惟观无常
愚以为美善 安知其非真
以淫乐自裹 譬如蚕作茧
智者能断弃 不眄除众苦
心念放逸者 见淫以为净
恩爱意盛增 从是造牢狱
觉意灭淫者 常念欲不净
从是出邪狱 能断老死患
于是年少比丘见此女人。死已三日面色?烂其臭难近。又闻世尊清诲之偈。怅然意悟自知迷谬。为佛作礼叩头悔过。佛授自归将还?洹。没命精进得罗汉道。所将大众无央数人。见色欲之秽信无常之证。贪爱望止亦得道迹。
昔佛在舍卫精舍为天人龙鬼说法。时世有大长者。财富无数有一息男年十二三。父母命终其儿年小未知生活理家之事。泮散财物数年便尽久后行乞由不自供其父有亲友长者大富无数。一日见之问其委曲。长者愍念将归经纪。以女配之给与奴婢车马。资财无数更作屋宅成立门户。为人懒惰无有计校不能生活。坐散财尽日更饥困。长者以其女故更与资财故复如前遂至贫乏。长者数饷用之无道。念叵成就。欲夺其妇更嫁与人宗家共议。女窃闻之还语其夫。我家群强势能夺卿。以卿不能生活故。卿当云何欲作何计也。其夫闻妇言惭愧自念。是吾薄福生失覆盖不习家计生活之法。今当失妇乞丐如故。恩爱已行贪欲情着。今当生别情岂可胜。思惟反覆便兴恶念。将妇入房今欲与汝共死一处。即便剌妇还自刺害夫妇俱死。奴婢惊走往告长者。长者大小惊来看视见其已然。棺殓遣送如国常法长者大小忧愁念女不去。须臾闻佛在世教化说法。见者欢喜妄忧除患。将家大小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问长者为所从来。何以不乐忧愁之色。长者白言。居门不德前嫁一女。值遇愚夫不能生活。欲夺其妇便杀妇及身共死。如此遣送适还过觐世尊。佛告长者。贪欲嗔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受苦万端由尚不悔。岂况愚人能得识。此贪欲之毒灭身灭族。害及众生何况夫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愚以贪自缚 不求度彼岸
贪为财爱故 害人亦自害
爱欲意为田 淫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 得福无有量
伴少而货多 商人怵惕惧
嗜欲贼害命 故慧不贪欲
尔时长者闻佛说偈。欣然欢喜忘忧除患。即于座上一切大小及诸听者。破二十亿恶。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精舍中。为天龙鬼神帝王臣民说法。时有游荡子二人共为亲友。常相追随一体无异。二人共议欲作沙门。即便相将来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愿欲作沙门唯见听许。佛便受之即作沙门。佛令二人共止一房。二人共止但念世间恩爱荣乐。更共咨嗟情欲形体。说其姿媚专著不舍念不止息。不计无常污露不净。以此郁怫病生于内。佛以慧眼知其想乱走意。于欲放心不住以是不度。佛令一人行便自化作一人入房。问之言。吾等所思意志不离可共往观视其形体知为何如。但空想念疲劳无益。二人相随至淫女村。佛于村内化作一淫女人。共入其舍而告之曰。吾等道人受佛禁戒不犯身事。意欲观女人形容当顾直如法于是化女即解璎珞香薰衣裳倮形而立臭处难近。二人观之具见污露。化沙门即谓一人言。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薰众华沐浴涂香。着众杂色衣裳以覆污露。强薰以香欲以人观。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贪。于是化比丘即说偈言。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心可则为欲 何必独五欲
速可绝五欲 是乃为勇力
无欲无所畏 恬?次抻腔?br>
欲除使结解 是为长出渊
佛说偈已现其光相。比丘见之惭愧悔过。五体投地为佛作礼。重为说法。欣然得解便得罗汉。一人行还见伴颜姿欣悦于常。即问其伴独何如斯。即如事说佛之大慈愍度如此。蒙世尊恩得免众苦。于是比丘重为说偈言。
昼夜念嗜欲 意走不念休
见女欲污露 想灭则无忧
其伴比丘闻此偈已便自思惟。断欲灭想即得法眼。
利养品第三十三
昔佛将诸弟子。至俱昙弥国美音精舍为诸天人神龙说法。时彼国王名曰优填。有大夫人执行仁爱显誉清洁。王珍其操每私恭敬。闻佛来化严驾共出。往至佛所为佛作礼却坐常位。佛为国王及夫人?榕?滴蕹?嗫铡H怂?缮?匣岜鹄朐乖骰峥唷S筛I?煊啥袢朐ā9?醴蛉嘶缎佬沤狻8魇芪褰湮?逍攀颗?@穹鸫峭嘶谷牍?小J庇衅怕廾拧C?患?恰I?缓门?兰渖俦取V聊晔??弈苴?摺P?鹎Я交?攀?铡D妓髦钦哂心苴?伺??欢苏?摺R越鹩胫?薷矣φ摺E?猿ご笥Φ奔薮δ畹庇胨?H粲卸苏?缥遗?咭耘?胫?L?派趁碰年际湾戎?帧W巳萁鹕?浪?S小5币源伺??溆胫?<幢憬?练鹚??鹱骼瘛0追鹧浴N遗?媒嗍兰湮匏?D甏笥?奘牢奁ヅ肌v年级苏?梢晕??9试督?匆耘涫雷稹7鸶婕?恰G渑?苏?乔浼液谩H缥抑?檬侵罘鸷谩N抑??闷涞啦煌?G渥杂??苏??谩F┤缁?恐惺⑹耗蛴泻纹嫣亍:梦??谧叛鄱?强谏碇?笤簟C媸锥苏?碇?蠡肌F萍颐鹱迳鼻缀ψ咏杂膳??嵛?趁乓簧矶懒⒂缮锌治!?鍪芑鲈植性糁?跻病G渥越?ノ岵皇苤?S谑氰笾距另1闳ァ5接盘钔跛?夼?嗣木甙淄跹浴4伺?ο嗟蔽?蹂?=褚阅甏蠊仕陀胪酢M跫?断布茨墒苤?0菸?诙?蠓蛉恕<匆杂$方鹨?浔Υ陀爰?前菸?ǔ肌4伺?眯鹈啃?刀恃?泼酝酢J?诖蠓蛉巳缡欠且弧M醴等柙弧G涞妊?难苑挡谎贰1巳瞬傩锌晒蠖?第谥?4伺?募捎逃?χ?J?诓灰淹跗幕笾?G昂笮哪彼牌湔?币蛉鞍淄酢=袢罩?忠饲胗曳蛉恕M醣闫照匐妨罱曰帷4蠓蛉顺终?啦挥γ?7锤踩?糁凑?灰啤M跖?∈⑶踩俗С觥8孔诺钋坝?渖敝?7蛉瞬徊酪恍墓榉稹M踝陨渲??瓜蛲鹾笊溟?故??喽?J蓖醮蟛雷越舛?手?弧H暧泻问跄酥氯绱恕7蛉硕栽弧Nㄊ氯缋垂槊??稹3?罘鹫??胁徊汀<有邪耸率尾唤?怼1厥鞘雷鸢Ч巳糇取M踉簧圃铡F窨裳圆弧<闯黾?桥?蛊涓改浮R源蠓蛉苏?砉?凇M跤氪蠓蛉撕蠊??印Q霞萑撼纪?椒鹚?W骼袢醋?媸痔?āM跫窗追稹>咭匀缡孪蚍鸪轮?7鸶娲笸酢Q?婆?擞邪耸?奶?4筇?邪嘶廴怂?瘛:挝轿?恕R徽呒刀识?咄?寥?呗铑核恼咧渥缥逭哒蜓崃?咩ヌ捌哒吆檬伟苏吆?尽J俏?舜筇?S谑鞘雷鸺此蒂恃浴?/p>
天雨七宝欲犹无厌
乐少苦多觉之为贤
虽有天欲慧舍不贪
乐离恩爱为佛弟子
佛告大王。人行罪福各有本性。所受影报万倍不同。若行六德持斋福多。诸佛所誉终生梵天福乐自然。佛说是时王及夫人?榕?蟪肌R磺行慕饨缘玫兰!?/p>
沙门品第三十四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天龙鬼神国王人民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晨旦着衣服柱杖持钵至大村中分卫。时大道边有官菜园。外面种黍?。其田外草中施张发箭。若有虫兽盗贼来者。触网箭发中箭则死。有一端正年少女子独守此园。人欲往者遥唤示道乃得入园。不知道者必为发箭所杀。而此女子独守悲歌。其声妖亮听者莫不顿车止马回旋蹀蹑。而欲趣之盘桓不去皆坐声响。时此比丘分卫行还道闻歌声。侧耳听音五情逸豫。心迷意乱贪着不舍。想是女人必大端正。思想欲见坐起言语便旋往趣。未到中间意志恍惚。手失锡杖肩失衣钵殊不自觉。佛以三达见此比丘。小复前行为箭所杀。福应得道为愚所迷欲盖所覆。怜愍其愚欲度脱之。自化作白衣往到其边。以偈呵之曰。
沙门何行如意不禁
步步着粘但随思走
袈裟被肩为恶不损
行恶行者斯堕恶道
截流自持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一意犹走
为之为之必强自制
舍家而懈意犹复染
行懈缓者诱意不除
非净梵行焉致大宝
不调难诫如风枯树
自作为身曷不精进
说此偈已即自复形。相好炳然光照天地。若有见者迷解乱止各得其所。比丘见佛心意[火*霍]开如冥窥明。即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叩头悔过忏悔谢佛。内解止观即得罗汉。随佛还精舍。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梵志品第三十五
昔私诃牒国中有大山。名私休遮他。山中有梵志。五百余人各达神通。自相谓曰。吾等所得正是涅??。佛始出世初建法鼓开甘露门。此等梵志闻而不就宿福应度。佛往就之独行无侣。到其路口坐一树下。三昧定意放身光明照一山中。状如失火山中尽燃。梵志怖惧咒水灭之。尽其神力不能使灭。怪而舍走从路出山遥见世尊树下坐禅。譬如日出金山之侧。相好炳然如月星中。怪是何神就而观之。佛命令坐问所从来。梵志对曰。止此山中修道来久。旦?H火起烧山树木怖而走出。佛告梵志。此是福火不伤损人。欲灭卿等痴结之垢。梵志师徒顾相谓曰。是何道士也。九十六种未曾有此师。曰曾闻。白净王子名曰悉达。不乐圣位出家求佛将无是也。徒等启师可共问佛梵志所行事为如法不也。师徒之等共起白佛。梵志经法名四无碍。天文地理王者治国领民之法。并九十六种道术所应行法。此经为是涅??法不。愿佛解说开化未闻佛告梵志。善听思之。吾从宿命无数劫来常行此经。亦得五通移山住流。更历生死不可计数。既不得涅??亦复不闻有得道者。如汝等行非名梵志。于是世尊以偈报曰。
截流如渡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是谓梵志
以无二法清净渡渊
诸欲结解是谓梵志
非蔟结发名为梵志
诚行法行清白则贤
饰发无慧草衣何施
内不离着外舍何益
去淫怒痴?x慢诸恶
如蛇脱皮是谓梵志
断绝世事口无粗言
八道审谛是谓梵志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
爱着已尽是谓梵志
离人聚处不堕天聚
诸聚不归是为梵志
自识宿命本所更来
生死得尽睿通道玄
明如能嘿是谓梵志
佛说偈已告诸梵志。汝等所修自谓已达涅??。如少水鱼岂有长乐。合本无者也。梵志闻经五情内发喜悦。长跪白佛愿为弟子。头发自堕即作沙门。本行清净因而得道为阿罗汉。天龙鬼神皆得道迹。
泥洹品第三十六
昔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时与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摩竭国王号名阿?世。所领五百国各有姓名。近有一国。名曰越只。不顺王命欲往伐之。即召群臣讲宣议曰。越只国人富乐炽盛。多出珍宝不首伏于我。宁可起兵往伐之不。国有贤公承相名曰雨舍。对曰唯然王告雨舍。佛去是不远。圣哲三达靡事不贯。汝持吾声往至佛所。如卿意智委悉问之。欲往伐彼宁得胜不。承相受教即严车马往至精舍。前到佛所头面着地为佛作礼。佛命令坐公即就坐。佛问国承相从何所来。公言王使臣来。稽首佛足问讯起居餐食如常。佛即问公。王及国土人民臣下皆自平安不。公言。国主及民皆蒙佛恩公白佛言。王与越只国有嫌欲往伐之。于佛圣意为可得胜不。佛告承相。是越只国人民奉行七法不可胜。之王可谛思勿妄举。动公即问佛何等七。法佛言越只国人数相聚。会讲议正法修福自守。以此为常是谓为一越只国人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谏承用不相违戾。是谓为二。越只国人奉法相牵无取无舍。不敢犯过上下循常。是谓为三。越只国人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承不失仪法。是谓为四。越只国人孝养父母逊悌师长。受诫教诲以为国则。是谓为五。越只国人承天则地。敬畏社稷奉顺四时民农不废。是谓为六。越只国人尊道敬德。国有沙门得道应真方远来者。供养衣被床卧医药。是谓为七。夫为国主行此七法难可得危。极天下兵共往攻之不能得胜。佛告承相若使越只国人持一法者尚不可攻。何况尽持如是七法。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利胜不足恃 虽胜犹复苦
当自求胜法 已胜无所生
雨舍承相闻佛说偈即得道迹。时会大小皆得须陀洹道。公即从坐起。白佛言。国事烦多欲还请辞。佛言。可宜知是时。即从坐起礼佛而去。还至具事白王。即止不攻。持佛严教以化国内。越只国人即来顺命。上下相奉国遂兴隆。
生死品第三十七
昔佛在舍卫国?洹精舍。为天人国王大臣广说妙法。有一梵志长者居在路侧财富无数。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为娶妇未满七日。夫妇相敬言语相顺。妇语其夫欲至后园中看戏。为得尔不。上春三月夫妇相将至后园中。有一奈树高大华好。妇欲得华无人与取。夫知妇意欲得奈华。即便上树正取一华。复欲得一展转上树乃至细枝。枝折堕地伤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儿所。呼天伤哭断绝复苏。中外宗族来者无数。皆甚悲痛闻者莫不伤心。见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谓为不护。棺殓衣被如法遣送。还家啼泣不能自止。于是世尊愍伤其愚往问讯之。长者室家大小见佛悲感作礼具陈辛苦。佛语长者。止息听法。万物无常不可久保。生则有死罪福相追。此儿三处为其哭泣。懊恼断绝亦复难胜。竟为谁儿何者为亲。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命如华果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 可淫入胞影
受形命如电 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 精神无形法
假令死复生 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 从爱痴久长
自作受苦乐 身死神不丧
长者闻偈意解忘忧。长跪白佛。此儿宿命作何罪?盛美之寿而便中夭。唯愿解说本所行罪佛告长者。乃往昔时有一小儿。持弓箭入神树中戏。边有三人亦在中。看树上有雀。小儿欲射。三人劝言。若能中雀者世称健儿。小儿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堕地。三人共笑。助之欢喜而各自去。经历生死无数劫中。所在相遭共会受罪。其三人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一人今日长者身是此小儿者。前生天上为天作子。命终来下为长者作子。堕树命绝即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作子。即以生日化生金翅鸟王取而食之。
今日三处懊恼涕哭宁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报以涕哭。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识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处
阴行而默至 所往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 自然报如影
佛说偈已欲使长者意解。即以道力视其宿命。皆见天上龙中之事。长者意解欣然即起。长跪叉手。白佛言。愿及大小为佛弟子。奉受五戒为优婆塞。佛即授戒重为说法无常之义。大小欢欣皆得须陀洹道。
道利品第三十八
昔有国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无有太子以为愁忧。佛来入国便出觐尊。听经欢欣即受五戒。一心奉敬唯愿有子。昼夜精进三时不懈。有一给使其年十一常为王使。忠信奉法不失威仪。谦卑忍辱精进一心学诵经偈。知时先起已办香火。数年之中精进如是不以为劳。卒得重病遂致无常。其神来还为王作子。乳?长大至年十五立为太子。父王命终袭代为王。?x慢自恣淫?u欲乐。昼夜耽荒不理国事臣僚废朝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会本。识将诸弟子往到其国王闻佛来如先王法。大众奉迎稽首于地却坐王位。佛告王曰。国土人民群僚百官。悉自如常不。王曰。为人年幼未能绥化。皆蒙圣恩国土无他。佛告王曰。王今自知本所从来。作何功德得此王位。王曰。不审顽愚不达。不知先世所从来也。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为国王。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得为国王。万民奉献宫观殿堂资财无极。二者兴立寺庙供养三尊床榻帏帐以是为王。在于正殿御座理国。三者亲身礼敬三尊及诸长德以是为王。一切万民莫不为之作礼。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无恶以是为王。一切见者莫不欢欣。五者学问常求智慧以是为王。决断国事莫不奉用。行此五事世世为王。于是世尊以偈颂曰。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 终吉所生安
宿命有福庆 生世为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从
王为臣民主 常以慈爱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处安不忘危 虑明福转厚
福德之反报 不问尊以卑
佛告王曰。王前世时为大王给使。奉佛以信奉法以净。奉僧以敬奉亲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进布施。劳身苦体初不懈?场J歉W飞淼梦?踝硬雇踔?佟=裾吒还蠖?葱傅 7蛭??醯毙形迨隆:挝轿?迨隆R徽吡炖硗蛎裎抻型骼摹6?哐???克媸辟饔搿H?吣钚薇疽蹈5挛蘧?K恼叩毙胖页颊?敝?伞N奘懿餮砸陨苏?薄N逭呓谟?袄中牟环乓荨P写宋迨旅?潘暮8B蛔岳础I岽宋迨轮诟俨痪佟C窭г蛩悸沂坷驮蚴撇痪佟N薷9砩癫恢?杂檬Т罄怼V页疾桓亿伞P囊莨?焕沓??`/(阿-可+辛)/女]民则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后则无福。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夫为世间将 修正不阿枉
调心胜诸恶 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施惠 仁爱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众附亲
佛说偈已是时王大欢喜。起住佛前五体投地忏悔谢佛。即受五戒佛重说法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树精舍为诸天人国王大臣四辈弟子说无上大法。时舍卫国南有深山。其中常出野象象有三色。白青黑者。国王欲得好名斗大象。辄遣人往捕取将来付调象师。三年之中便可乘骑亦可令斗。时有一神象龙之所生。身白如雪尾赤如丹。两牙如金色。猎师见此非常好象还白国王。有此大象其形如是宜大王乘。王即募捕象师三十余人。遣令捕此象。人众往到象所张?欲捕象。而此神象知诸人意即便来前而堕?中。众人皆来而欲捕之。象便嗔恚逆?跳之。近者即死远者得走。象逐不置。时山胁有诸年少道人多力勇健。山中学道大久未得定意。遥见此象追逐杀人。道人怜愍人故自恃勇健欲往救之。佛已遥见恐此比丘为神象所杀。佛即到边放大光明。象见佛光怒止恚解不复追逐杀人。比丘见佛迎为作礼佛为比丘即说偈言。
勿妄娆神象 以招苦痛患
恶意为自杀 终不至善方
比丘闻偈即便稽首忏悔谢过。内自笃责深惟为非。即于佛前逮得应真。时捕象人即皆还。稣走者寻还皆得道迹。
昔佛在罗阅只耆?崛山中。时国王瓶沙有一大臣。犯事免退徙着南山中。去国千里外由来无人不熟五谷。大臣到中泉水流溢五谷大熟。四方诸国有饥寒者。皆来至此山中。数年之中便有三四千家。来者给与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诸长宿年共议。国之无君犹身之无首。相将至大臣所举大臣为国王。大臣答长老曰。若以我为王者。当如诸国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将士上下朝直发女阗宫租税谷帛当如民法。诸国老曰。唯然奉命一随王法。即立为王。处置群臣文武上下。发调人民筑城作舍。宫殿楼观。民被苦毒不复堪谐。皆发想念欲谋图王。诸奸臣辈将王出猎。去城三四十里。于旷野泽中。牵王欲杀。王问左右何缘杀我。答曰。民慕丰乐奉王以礼。民困思乱破家图国。王告之言。卿等自为非我本造。枉杀我者神?知之。听我发一愿死不有恨。即愿曰。我本开荒出谷养民。来者皆活。富乐无极。自共举我立为国王。依案诸国自共作此。今反杀我我实无恶。于此人民若我死者。愿作罗刹。还入故身中。当报此怨。于是绞杀弃尸而去。三日之后。王神即作罗刹还入故身中。自名阿罗婆。即起入宫绞杀新王并及后宫?榕?笥壹槌肌<唇陨敝?B奚侧另3龉?∮?比恕9?腥?喜菟髯愿俊@聪蚵奚沧允住4耸羌槌妓??7鞘窍该袼?赡苤?F蜇ぴ?≡富怪喂?T晃沂锹奚病:斡肴说裙泊邮乱病J骋?钡萌巳狻B奚布毙苑薏凰寄选H?显弧9?峭跣怼9实比缜啊J骋??氲毕嗖畲巍9?瞎渤鲂?钊嗣窠怨蔡匠铩R源宋?渭页鲆恍《?I?米魇呈陈奚餐酢H?那Ъ艺?幸换АN?鸬茏印>用啪??褰洳环浮K婷裉匠铩5玫谝怀铩S幸恍《?5毕仁彻硗跸驼叽笮“媚仗淇蕖RO蜥壬健N?鹱骼窕诠?栽稹7鹨缘姥奂?湫量唷1阕运笛浴R蚴切《?倍任奘?恕1愣婪赏?谅奚裁拧O直涔庀嗾掌涔?凇B奚布?庖墒且烊恕<闯黾?稹1闫鸲拘挠??q佛。光刺其目。担山吐火皆化为尘。至久疲顿。然后降化请佛入坐头面作礼佛为说经。一心听法。即受五戒为。优婆塞。里吏催食夺儿将来。室家嗥哭随道而来。观者无数为之悲哀。吏抱儿?魇匙怕奚睬啊B奚布闯执诵《?媸持练鹎啊3す虬追鹧浴9?讼嗖畲我孕《??场N医袷芊鹞褰洹2桓吹檬炒诵《?G胍孕《?际┓稹N?鹱鞲?埂7鹞?苤?<此抵湓浮B奚不断驳眯胪愉〉馈7鹨孕《?挪е小?鞒龉?拧;蛊涓改付?嬷?弧?煅?《?鸶闯钣恰V谌思?鹉?痪?怠9质呛紊瘛4硕?胃6?谰戎?B奚菜?扯峄垢改浮S谑鞘雷鹪谟诖笾谥醒攵?蒂恃浴?/p>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见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龙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佛说偈已无央数人。见佛光像乃知至尊三界无比。便皆归化为佛弟子。闻偈欢欣皆得道迹。
昔佛在波罗奈国鹿野场上。为天人龙鬼国王臣民不可计众而为说法。时大国王太子将从小国王世子五百余人。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而听法。诸太子等。即白佛言。佛道清妙玄远难及。自古以来颇有国王太子大臣长者之子。舍国吏民恩爱荣乐行作沙门者不。佛告诸太子。世间国土荣乐恩爱。如幻如化如梦如响。卒来卒去不可常保。又国王太子以三事故不能得道。何谓三事。一者?x恣不念学问佛经妙义以济神本。二者贪取不念布施下贫困厄。群臣将士所有财宝。不与民共以修财本。三者不能远离色欲爱乐之事舍弃牢狱忧烦之恼。行作沙门灭众苦难。以修身本。是以菩萨所生为王。除此三事。自致得佛。又有三事。何谓为三。一者少壮学问。领理国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二者中以财施贫穷孤寡。群臣将士与民同欢。三者每计无常命不久留。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断苦因缘。勿更生死。三事不施独无所得。于是世尊而自陈曰。昔我前世作转轮圣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宝导从。宫观浴池。行宫戏园。及群臣太子夫人?榕?舐沓?住8靼送蛩那АS凶忧?恕S旅途?瘛R蝗说鼻А7尚行榭铡V苡嗡姆健W栽谒??薜鼻罢摺F涫侔送蛩那?辍R苑ㄖ握?2煌魅嗣瘛6?笔ネ?H自念言。人命短促无常难保。但当作福以求道真。念常布施世间人民。所有财物与民共之。已种福德。唯当出家行作沙门。断绝贪欲乃得灭苦。王即敕梳头人。若见头发白。便当启我。至久数万岁。梳头人启言。白发已生。敕令拔之举着案上。王见白发。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复至。今头已白。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求自然道。擎发掌中自说偈言。
今我上体首 白生为被盗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即召群臣立太子为王。行作沙门入山修道。毕人之寿。即生第二天上为天帝释太子。于后领理天下亦如大王。复敕梳头人。若见白发便当启我。至久复启。白发已生。敕令拔之。擎着掌中而说偈言。
今我上体首 白生为被盗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复召群臣立太子为王。即行作沙门入山修道。毕人之寿。复生天上为天帝释。前天帝释。毕天之寿。下生世间。为圣王作太子。此三圣主更为父子。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中为太子。各各三十六反。数千万岁。终而复始。行此三事。自致得佛。尔时父者。今我身是也。太子者。舍利弗是也。王孙者。阿难是也。更相从生展转为王以化天下。是以特尊三界无比。佛说是时。国王太子并诸太子。皆大欢喜受佛五戒。为优婆塞得须陀洹道。
吉祥品第三十九
昔佛在罗阅只耆?崛山中为天人龙鬼转三乘法轮。时山南恒水岸边有尼?b梵志。先出耆旧博达多知。德向五通明识古今。所养门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皆悉通达天文地理星宿人情。无不瞻察观略内外。吉凶祸福丰俭出没。皆包知之。梵志弟子先佛所行应当得道。?H自相将至水岸边。屏坐论语自共相问。世间诸国人民所行。以何等事为世吉祥。徒等不了。往到师所为师作礼。叉手白言。弟子等学久所学已达。不闻诸国以何为吉祥。尼?b告曰。善哉问也。阎浮利地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小国。诸国各有吉祥。或金或银。水精琉璃明月神珠。象马车舆玉女珊瑚。珂贝妓乐。凤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宝瓶四华。梵志道士。此是诸国之所好喜吉祥瑞应。若当见是称善无量。此是瑞应国之吉祥。诸弟子曰。宁可更有殊特吉祥。于身有益终生天上。尼?b答曰。先师以来未有过此书籍不载。诸弟子曰。近闻释种出家为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达无碍。试共往问。所知博采何如大师。师徒弟子五百余人。经涉山路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坐梵志位叉手长跪。白佛世尊曰。诸国吉祥所好如此。不审更有胜是者不。佛告梵志。如卿所论世间之事。顺则吉祥反则凶祸。不能令人济神度苦。如我所闻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离三界。自致泥洹。于是世尊而作颂曰。
佛尊过诸天 如来常现义
有梵志道士 来问何吉祥
于是佛愍伤 为说真有要
已信乐正法 是为最吉祥
亦不从天人 希望求侥幸
亦不祷神祠 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 常先为福德
敕身承贞正 是为最吉祥
去恶从就善 避酒知自节
不淫于女色 是为最吉祥
多闻如戒行 法律精进学
修己无所争 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 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乏行 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覆
以时诵习经 是为最吉祥
所闻常欲忍 乐欲见沙门
每讲辄听受 是为最吉祥
持斋修梵行 常欲见贤明
依附明智者 是为最吉祥
已信有道德 正意向无疑
欲脱三恶道 是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 奉诸得道者
亦敬诸天人 是为最吉祥
常欲离贪淫 遇痴嗔恚意
能习成道见 是为最吉祥
若以弃非务 能勤修道用
常事于可事 是为最吉祥
一切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人安众生 是为最吉祥
智者居世间 常习吉祥行
自致成慧见 是为最吉祥
梵志师徒闻佛说偈。欣然意解。甚大欢喜。前白佛言。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来迷惑未及窥明。唯愿世尊。矜愍济度。愿身自归佛法三尊。得作沙门冀在下行。佛言。大善。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内思安般逮得应真。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