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可以得到财富,守戒可以得到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8 22:17:38

布施可以得到财富,守戒可以得到快乐
  1.闻法时,如果心念不集中,就好比把水倒入密闭的容器,一滴水也无法注入的。  2.如果不反覆思维它的要点,同时深植于心,就好比把水注入裂壶中。  3.或者以烦恼心来听闻开示,就如同把加持过的甘露水注入装有一滴毒液的容器中,甘露染毒后将无法使用。  4.佛教在教义上强调二件事,即正知与修行。  5.佛教的正知让我们澈悟外在的现象与我们自心的究竟本质,不管古代,一千年前或现代,究竟实相从没改变。  6.心的本质是明性与空性,它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的实体,它是无始亦无终,不生亦不灭的。  7.在死亡时最糟的敌人就是执着、贪j以及对人或事的依恋不巍还苁桥笥选⒓也⒉聘坏鹊取/span>  8.死亡只是身体与心识的分开,而心识或神识仍继续作用。  9.生命没有任何可以永久持有并保值的东西。价值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价值观也随着变澹。  10.从此生到来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可以掌握,只除了一样——那就是对自心的观照了解,以及对菩提心运作的了解。  11.此生的一切活动,宛如波浪般无尽起伏。无数的念头奔过我们心头,每个都令我们生起更多念头,增加更多的迷惑与不满足。  12.除心能创造轮与涅外,别无他物——唯念头尔。一旦我们认识念头是空性的,心便永远无法欺骗我们。  13.妄想的显现如海市蜃楼;美丽的形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形也无损于心。  14.心性自身的本体就是空性。我们所称为心的,并没有形状、颜色,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都是如此;因为没有任何实有的东西,因为心性它的自性是空的。  15.罪业无论重轻,皆可藉由殊胜的佛法使之消除清Q,唯重罪所需之心力要大,时间要久,才能消除尽Q。  菩萨行  1.进入佛法的第一件事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的持戒,首先要持别解脱戒。  2.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戒。  3.受了戒以后,须做三种修行:  一、要持戒;二、要习禅定;三、要增长智慧。  4.菩萨要布施、守戒、忍辱、精进、禅定,并要有智慧。布施是完全的纹亟涫侨Π镏耍倘枋强酥品吲抢钟谡胬恚ㄊ遣恢匆淮Γ腔凼钦胬淼谋疽澹缺前那楦小/span>  5.布施可以得到财富,守戒可以得到快乐,忍辱可以有美德,禅定可以得平等,精进可以得真理,智慧可以得自由,慈悲可以达到上述的一切。  6.具菩提心者,方得真觉悟;发菩提心故,与诸佛相契。  7.如果我们能够发出慈悲的心怀,为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祈求,则我们一方面扩大了我们的心胸,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我们对一切众生的关怀。  8.发菩提心有三种情形(三种发心):  一、我所以要成佛,乃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为了度众生发成佛愿。  二、愿一切众生在我之前成佛,先我而成佛。  三、愿我及一切众生都能同时成佛。  9.众生因有我执,而衍生出贪爱、恨、愚痴、妒(疑)、骄慢等五种束缚。  10.一切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想要离苦得乐。快乐从何而来?财富资粮具足才有快乐。财富从何而来?即从布施而来。  11.布施在六波罗蜜当中,是最容易修且最有效的法门,所以把它列为第一个波罗蜜。  12.行布施时要具备两个条件,才算是真正的布施,即布施者本身具有正念且没有执着。  13.当我们把物质的东西给别人时,目的是为了利他,亦即利益他人最基本的需要,没有这些基本的需要则无法生存。  14.生命的布施是指当众生有恐惧时,我们必须去保护他们,救度他们,即使牺牲自己生命,在所不惜。  15.佛法可使内心平静,进而了知心的本性,因此要做法布施。  16.当我们以污染的心行布施时,反而会害了别人,就好比给人家毒药、子弹、刀等,接受的人会受到伤害。  17.以下三种情形亦属污染心:  一、为了名利而布施。  二、为了竞争而布施,例如,见他人布施多,而生起比他布施更多的心。  三、为了来生能得财富或往生天道而行布施。  18.何谓清Q的布施心?即是以诚恳的态度、供养的态度、没有条件的态度来布施给他人,所布施的东西都是能够利益他们的。  19.行布施时要有三种清Q心,即以三种正确的观念、观想行布施,也就是三轮体空:  一、应了解自我的真理,应了解布施者无我,且是一种幻化的。  二、应了解所布施的东西也是幻化的。  三、接受我们布施的对象也是幻化的。  20.如能将布施的功德向给一切众生,则我们所得的功德将会更稳定广大,更能导致世间及出世间的成就。  21.持戒是一切的基础,依此基础,可以使我们得到世间的成就,也可以得到成佛的最高成就。
  1.闻法时,如果心念不集中,就好比把水倒入密闭的容器,一滴水也无法注入的。
  2.如果不反覆思维它的要点,同时深植于心,就好比把水注入裂壶中。
  3.或者以烦恼心来听闻开示,就如同把加持过的甘露水注入装有一滴毒液的容器中,甘露染毒后将无法使用。
  4.佛教在教义上强调二件事,即正知与修行。
  5.佛教的正知让我们澈悟外在的现象与我们自心的究竟本质,不管古代,一千年前或现代,究竟实相从没改变。
  6.心的本质是明性与空性,它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的实体,它是无始亦无终,不生亦不灭的。
  7.在死亡时最糟的敌人就是执着、贪j以及对人或事的依恋不巍还苁桥笥选⒓也⒉聘坏鹊取/span>
  8.死亡只是身体与心识的分开,而心识或神识仍继续作用。
  9.生命没有任何可以永久持有并保值的东西。价值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价值观也随着变澹。
  10.从此生到来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可以掌握,只除了一样——那就是对自心的观照了解,以及对菩提心运作的了解。
  11.此生的一切活动,宛如波浪般无尽起伏。无数的念头奔过我们心头,每个都令我们生起更多念头,增加更多的迷惑与不满足。
  12.除心能创造轮与涅外,别无他物——唯念头尔。一旦我们认识念头是空性的,心便永远无法欺骗我们。
  13.妄想的显现如海市蜃楼;美丽的形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形也无损于心。
  14.心性自身的本体就是空性。我们所称为心的,并没有形状、颜色,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都是如此;因为没有任何实有的东西,因为心性它的自性是空的。
  15.罪业无论重轻,皆可藉由殊胜的佛法使之消除清Q,唯重罪所需之心力要大,时间要久,才能消除尽Q。
  菩萨行
  1.进入佛法的第一件事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的持戒,首先要持别解脱戒。
  2.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戒。
  3.受了戒以后,须做三种修行:
  一、要持戒;二、要习禅定;三、要增长智慧。
  4.菩萨要布施、守戒、忍辱、精进、禅定,并要有智慧。布施是完全的纹亟涫侨Π镏耍倘枋强酥品吲抢钟谡胬恚ㄊ遣恢匆淮Γ腔凼钦胬淼谋疽澹缺前那楦小/span>
  5.布施可以得到财富,守戒可以得到快乐,忍辱可以有美德,禅定可以得平等,精进可以得真理,智慧可以得自由,慈悲可以达到上述的一切。
  6.具菩提心者,方得真觉悟;发菩提心故,与诸佛相契。
  7.如果我们能够发出慈悲的心怀,为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祈求,则我们一方面扩大了我们的心胸,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我们对一切众生的关怀。
  8.发菩提心有三种情形(三种发心):
  一、我所以要成佛,乃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为了度众生发成佛愿。
  二、愿一切众生在我之前成佛,先我而成佛。
  三、愿我及一切众生都能同时成佛。
  9.众生因有我执,而衍生出贪爱、恨、愚痴、妒(疑)、骄慢等五种束缚。
  10.一切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想要离苦得乐。快乐从何而来?财富资粮具足才有快乐。财富从何而来?即从布施而来。
  11.布施在六波罗蜜当中,是最容易修且最有效的法门,所以把它列为第一个波罗蜜。
  12.行布施时要具备两个条件,才算是真正的布施,即布施者本身具有正念且没有执着。
  13.当我们把物质的东西给别人时,目的是为了利他,亦即利益他人最基本的需要,没有这些基本的需要则无法生存。
  14.生命的布施是指当众生有恐惧时,我们必须去保护他们,救度他们,即使牺牲自己生命,在所不惜。
  15.佛法可使内心平静,进而了知心的本性,因此要做法布施。
  16.当我们以污染的心行布施时,反而会害了别人,就好比给人家毒药、子弹、刀等,接受的人会受到伤害。
  17.以下三种情形亦属污染心:
  一、为了名利而布施。
  二、为了竞争而布施,例如,见他人布施多,而生起比他布施更多的心。
  三、为了来生能得财富或往生天道而行布施。
  18.何谓清Q的布施心?即是以诚恳的态度、供养的态度、没有条件的态度来布施给他人,所布施的东西都是能够利益他们的。
  19.行布施时要有三种清Q心,即以三种正确的观念、观想行布施,也就是三轮体空:
  一、应了解自我的真理,应了解布施者无我,且是一种幻化的。
  二、应了解所布施的东西也是幻化的。
  三、接受我们布施的对象也是幻化的。
  20.如能将布施的功德向给一切众生,则我们所得的功德将会更稳定广大,更能导致世间及出世间的成就。
  21.持戒是一切的基础,依此基础,可以使我们得到世间的成就,也可以得到成佛的最高成就。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