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

发布时间:2025-03-26 21:40:19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天台宗是创于陈、隋之间的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至今已近千余年。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与韩国的僧人发生着种种关系:从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玄光从师天台宗二祖慧思学习“法华发乐行”;波若、玄光从师天台宗创始人智凯学习“止观”;谛观返天台教典使天台宗复兴,并著《四教仪》而留名佛教史;义通成为天台宗十六祖,留下著述《宝云振祖集》;直到义天传山家教观,构成了中韩天台宗的关系史。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  天台宗依《法华经》立宗,故别称法华宗。天台宗既受到知识分子、士大夫等上层社会的偏爱,又受到农夫、村妇、市井商贾等下层社会欢迎。在上层社会的流传情况,正如南怀瑾先生在《禅宗与道家》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自陈、隋之际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千余年来,凡知识分子,士大夫及爱好形而上学的人士,无不从事天台‘止观’。如唐代的名士梁肃、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陆放翁等,以及宋明的理学大儒们,无不从天台‘止观’功夫打过滚来,直到清代的龚自珍仍如此。”在下层社会,天台宗流传更为广泛,民间的“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便是真实的写照。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境况呢?根本原因在于它以《法华经》立宗。自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后,在佛界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视它为大乘诸经中的“经王”,是佛陀的最后唯嘱,是开示佛怀的究竟之说。南北朝时,研究《法华经》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研究者竟达七十余家,有的人“搜研皓首”,“不知老之将至”。再加上智凯以其深远的独到见解,通过天台三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对《法华经》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创立了“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一系列富有思辨哲理的理论命题,所以天台宗深为知识分子、士大夫等上流社会所钟爱。  天台宗在下层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原因在于观音信仰。《法华经》卷七里的《观世音普门品》,就是专宣扬观世音的。它把观世音描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又法力无边。信奉者遇难时,只要念观世音的法号,如被推入火炕,则火炕变成池;跌入大海,则波浪不能没;从山峰上跌下,则日月虚空住;如被杀头,则刀刃段段坏。信奉者祈求观音,则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发财。观世音的这种神格与法力,自然受欲求不得的下层民众的普遍信仰。按天台宗对《法华经》的解释,法华二十八品中,以第二《方便品》、第十四《安乐行品》、第十六《如来寿量品》、第二十五《观世音普门品》等四品最为重要。《方便品》是迹门的眼目,《如来寿量品》是本门的精要,《安乐行品》是法华修行的规范,《观世音普门品》是化他无究的应用。根据天台宗如此看法,《观世音普门品》成了《法华经》的归宿,因为“眼目”亦好,“精要”亦好,最后都要落实到“应用”。所以智凯专门作《观世音普门品义疏》两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简称《观音玄义》)两卷、《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疏》一卷。智凯在《观音玄义》里还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天台性恶说:“阐提不断性恶”、“佛不断性恶”,把佛与众生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只要难修善,阐提亦能成佛。这无疑又为信仰者多开了一盏绿灯,多添了一分希望。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天台宗的两大基本特征是法华思想和观音信仰,反过来,接受了法华思想和观音信仰,亦就为传播天台宗提供了可能。中韩两国天台宗的关系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韩国的发正接受思想和观音信仰成为中韩天台宗关系的开端。  在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古代韩国入华求法的请益僧,是百济的发正。有关发正的生平事迹资料极少,今只见于《观世音应验记》。  在《观世音应验记·补遗》中有以下两段文字:  在沙门发正者,百济人也。梁天监中,负笈西渡,寻师学道,颇解义趣,亦明精进。在梁三十余年,不能顿忘桑梓,还归本土。发正自道,闻他说,越州界山有观世音堵室,故往观之。虼媒虑蕉来妗T粕杏卸廊耍嘌肷健R蝗擞小痘暇罚蝗擞小斗ɑ贰8骶菀还龋鞫率摇F渌小痘稀氛撸履诳杀稀P囊善浒榈眉福屯蛑T抟痪怼F淙擞镌唬骸捌谝呀甘秤眉捌谥辆怪H舨荒苣钏幸徊浚伤小豆凼酪艟芬病!北慊蛊涫摇S谑谴巳诵淖员矗抟蚨鄹酥列乃卸粒缫狗切福系冒搿:笫眨淙烁蠢词⊙伞4巳艘允蹈嬷F淙擞镌唬骸拔乙阉小痘稀芬印D魏稳绱斯凼酪糁铮鼍饺斩悔虾酰课胰羯崛甓ィ蚋核蝗舸昃梗甘秤 <从谌詹痪梗聿坏孟啻=悦鞲蠢词∫樱涿忝恪!贝巳酥恋奖矗肚爸列乃心睿诺镁贡希鞯淙死词。镌唬骸叭绱斯凼酪糁铮胁荒芩校蘅赡魏巍N医崛甓ヒ病!贝巳斯蛟唬骸白蚰翰诺镁沽恕!庇谑瞧淙舜笙玻韵嗍裕俗菜兄氖砭晃抟怕洹4胃创巳松洗菜兄嫉梅⑸从诳罩杏曛兄只ǎㄒ缏遥阄疟楣龋德欤豢墒ぜ疲谑撬小痘稀氛呒聪碌剡低罚访媪餮慊谛还J卤嫌鹑ァ4巳酥乖唬骸俺S幸焕衔酞∥沂常涌缮俅!倍镁貌焕矗毡鸲ァ4巳诵爰乘缇洌先说J常诓菹隆4巳斯侄试唬何野槭世矗霉彩常泻问乱欤芊华。俊蔽檀穑骸氨巳苏咔嵛胰舸耍袢碳酰俊庇谑鞘贾凼酪羝腥<此奶逋兜兀癜萆踔痢P媵а鍪樱闶凇4巳怂鄱虑剑两裼檀妗I趁欧ㄕ姿伞BR>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其一,发正来华请益的时间是梁武帝天监(502-520)初年,根据在华三十年推算,他大约于梁中大通(529-546)回百济。其二,萧梁时期江南浙东一带已经弘传《法华经》和流行观音信仰,因为文中记载的就是发生在浙东越州(今绍兴)的事。其三,从法华师对《法华经》及《以世音普门品》的看法,以及观世音应化的老翁对华严师的不相容态度,曲折的反映出当时浙东的佛教已有派别门户之见。其四,《观世音应验记》对此事的记载明显地有贬华严扬法华的倾向,而且那么详细地把它发正连在一起,所以不难看出,发正入华所宗的即是《法华经》,并注重于观音信仰。  韩国的《法华经》传播和观音信仰流传,即始于发正回国之后。这正说明了发正是传播《法华严》和观音信仰的先驱,有《观音应验记工员·补遗》关于发正的一段文字中就记载着观音信仰在百济流传的情况:  即是隔海之事,加后闻见浅薄,如斯感应,实非窥见所迷。但杲云:“后叶好事之人,其惑继之。”自不量力,谨著二条,续之篇末。  百济武广王迁都枳慕密地,新营精舍。以贞观十三年岁次已亥十一月大雷雨,遂灾。帝释精舍、佛台、七级浮屠乃至廊房,一皆烧尽。塔下础石中有种种七宝,亦有佛舍利置于水精瓶,又以铜作纸写《金刚波若经》,贮以木漆涵。发础石开视,悉皆烧尽。唯佛舍利瓶与《波若经》漆函如故。水精瓶内外彻见,盖亦不动,而舍利悉无,不知所出。将瓶以归大王,大王请法师发即忏悔,开瓶视之,佛舍利六个俱在瓶内。自外视之,六有悉见。于是大王及诸宫人倍加敬信。发即供养,更造寺贮焉。  右一条,《观世音普门品》:“火不能烧。”  武广王迁都,营造佛寺,由于雷电引发一场火宅,寺院、佛台、塔、廊房等都被化为灰烬,唯有舍利同外面的精瓶、《金刚波若经》同外面的漆函如故。武广王把舍利和佛经能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功劳归于观世音应验,并引证了《观世音普门品》里的“火不能烧”的作答。  从这段短短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  第一,武广王时代的百济已有佛寺、佛塔,寺院有廊房环绕,塔基下放有七宝。  第二,《金刚经》、《法华经》和《观世音普门品》单行本已在社会流行,并得到王室的信奉。  第三,观世音信仰得到应验,并被王室接受。  从这个记载看,发正回国后的百济确实盛传《法华经》和流行观音信仰,并被王室接受。这为天台宗日后在韩国的传播打下了思想基础。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