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9

发布时间:2025-03-26 21:32:39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9
  星云大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 9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这是第四刀难。  若人面临到伤害或杀害的时候,能称念观音的圣号。那个刀或杖就会一段一段的折坏,既不能打,又不能杀。这个刀杖也决不是指的有形的刀杖,而是指害人的骄慢嗔恚之心。骄是自高自大,慢是恃己凌他。赞自己,谤他人,对比我好的人,不由自主的生起妒忌,这就是刀!嗔是怒目,恚是怒心,这种忿怒的心,就是打人的杖!如果他人以这种心来压迫我,而我却以慈悲心去对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于断坏,不能发生作用了。  所以佛说:「虽以一夫能胜千敌,不如在未胜之前忍辱」。又说:「若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可止争。」  江苏江都地方,有一个老太太王氏,在年青的时候就茹素学佛,信奉观世音菩萨非常虔诚。十八岁的时候,嫁给刘文藻为妻,生了三子一女。后来文藻死去,她独自把子女抚育成人,为长男娶了媳妇霍氏。霍氏自从入门以后,气势凌人,骄横傲慢,常常目无尊长,轻侮王氏。王氏以观音的悲心为心,毫不为意。反而温言奖誉,备至推崇。有一天,邻人看不过去,向王老太太说:  「你的儿媳,怎么对你毫无孝敬之心?」  「我家的儿媳非常贤良,她并没有不孝敬我的地方!」  霍氏偷偷的在房外听到婆婆王氏的话后,生大惭愧,非常懊恼!从此,她那像刀剑似的心,就为婆婆的这种忍的柔软妙方而折断了。  这种忍是从什么生起的呢?是从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之所生起的。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当他见到人的时候,必定要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你即使如何的斥骂他,诽谤他,他还是向你说:「我不敢轻慢汝等。」  有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掷打他,他还是高声的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为他常说这种话,所以众人都喊他为「常不轻」。  「汝等皆当作佛」的这句话,这是对于别人人格的尊重,能够尊重别人的人格,自然就不会对人生起骄慢嗔恚之心。当知这位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以此而警觉一切众生。  平等的慈心,就是观音的心,如果有这种心,别人怎么能够加诸刀杖呢?以这种平等大悲的心,愿意把自己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给一切众生,那个生死之苦,在他的眼目中,自然是无所谓的了。  「平等大悲」,是我们所行的道,唯有这个道,才是永远的正道。为著这个道,我们应该很欢喜的把生命供献给他。  能体会这永远大道的,是大智慧,从大智慧迸出大慈悲,以至从大慈悲奋起大勇猛的心。  有大智慧,即能通达诸法实相的道理,如能通达诸法实相的道理,则生死如同大海中涌来涌去的波浪,是一切因缘和合的假谛。波浪在大海中虽然涌来涌去,可是,大海中的水,一滴没有增加,一滴也没有减少,而且波不离水,水不离波。就好像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此身,当体证得不生不灭的涅,再没有劳心生死的必要。禅宗把这个称为大死一番的觉悟。  「大死一番」,是洞悉了生死一如,寄托生死于观世音菩萨,心中就会泰然了。这是由于没有他念所致,没有骄慢之心所致。
  星云大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 9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这是第四刀难。
  若人面临到伤害或杀害的时候,能称念观音的圣号。那个刀或杖就会一段一段的折坏,既不能打,又不能杀。这个刀杖也决不是指的有形的刀杖,而是指害人的骄慢嗔恚之心。骄是自高自大,慢是恃己凌他。赞自己,谤他人,对比我好的人,不由自主的生起妒忌,这就是刀!嗔是怒目,恚是怒心,这种忿怒的心,就是打人的杖!如果他人以这种心来压迫我,而我却以慈悲心去对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于断坏,不能发生作用了。
  所以佛说:「虽以一夫能胜千敌,不如在未胜之前忍辱」。又说:「若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可止争。」
  江苏江都地方,有一个老太太王氏,在年青的时候就茹素学佛,信奉观世音菩萨非常虔诚。十八岁的时候,嫁给刘文藻为妻,生了三子一女。后来文藻死去,她独自把子女抚育成人,为长男娶了媳妇霍氏。霍氏自从入门以后,气势凌人,骄横傲慢,常常目无尊长,轻侮王氏。王氏以观音的悲心为心,毫不为意。反而温言奖誉,备至推崇。有一天,邻人看不过去,向王老太太说:
  「你的儿媳,怎么对你毫无孝敬之心?」
  「我家的儿媳非常贤良,她并没有不孝敬我的地方!」
  霍氏偷偷的在房外听到婆婆王氏的话后,生大惭愧,非常懊恼!从此,她那像刀剑似的心,就为婆婆的这种忍的柔软妙方而折断了。
  这种忍是从什么生起的呢?是从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之所生起的。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当他见到人的时候,必定要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你即使如何的斥骂他,诽谤他,他还是向你说:「我不敢轻慢汝等。」
  有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掷打他,他还是高声的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为他常说这种话,所以众人都喊他为「常不轻」。
  「汝等皆当作佛」的这句话,这是对于别人人格的尊重,能够尊重别人的人格,自然就不会对人生起骄慢嗔恚之心。当知这位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以此而警觉一切众生。
  平等的慈心,就是观音的心,如果有这种心,别人怎么能够加诸刀杖呢?以这种平等大悲的心,愿意把自己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给一切众生,那个生死之苦,在他的眼目中,自然是无所谓的了。
  「平等大悲」,是我们所行的道,唯有这个道,才是永远的正道。为著这个道,我们应该很欢喜的把生命供献给他。
  能体会这永远大道的,是大智慧,从大智慧迸出大慈悲,以至从大慈悲奋起大勇猛的心。
  有大智慧,即能通达诸法实相的道理,如能通达诸法实相的道理,则生死如同大海中涌来涌去的波浪,是一切因缘和合的假谛。波浪在大海中虽然涌来涌去,可是,大海中的水,一滴没有增加,一滴也没有减少,而且波不离水,水不离波。就好像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此身,当体证得不生不灭的涅,再没有劳心生死的必要。禅宗把这个称为大死一番的觉悟。
  「大死一番」,是洞悉了生死一如,寄托生死于观世音菩萨,心中就会泰然了。这是由于没有他念所致,没有骄慢之心所致。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