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6 21:24:50
观音菩萨成道日你愿意成为观音菩萨的一手一眼吗?
观音菩萨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里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九,在汉传佛教中,是观音菩萨成道日。观音菩萨信仰已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分,哪怕不是佛教徒,多少都有耳闻过菩萨名字和《心经》。 为什么六月十九被定为观音菩萨成道日?信仰观音菩萨应该如何修习?在这样殊胜的日子里,禅风君为大家解读。 为何是六月十九? 将六月十九确定为观音菩萨成道日,与妙善公主的传说有关。 据宋代祖法师《隆兴编年通论》记载,唐代南山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感得天人护持,于是道宣律师便询问起了观音菩萨的修行因缘。 天人称过去劫中有一位庄严王与宝应夫人生有三个女儿,在三女儿妙善公主出生时有种种异象出现,不需清洗自然洁净,更有五色祥云覆盖其身。后来修行有成,众人方知是观世音菩萨。 从宋代开始,这个传说故事的细节被逐渐补充完整。到元代书法家赵孟的妻子管道升编印《观世音菩萨传略》后,妙善公主成道的故事便完整呈现,而后出现在各种戏曲小说之中。 在故事传说中,妙善公主慧根颖悟,自幼喜读佛经,少私寡欲。长大成人后,拒绝父王安排的婚配,而躲入白雀寺中出家。 父王为了逼她还俗,火烧白雀寺,结果妙善公主依然矢志不渝,辗转多处,最后到普陀山中修行。 后来父王患病,需要以亲人的手和眼目为药引治愈,原本不愿出山的妙善公主得闻,却又自愿献出手和眼目。治好父王病痛之后,其父感动无已,不仅同意了她的修行,更是命人塑造妙善公主形象,供世人供养。 在塑造形象之时,庄严王认为要塑造的形象,必须是手眼俱全的,但是交代工匠时过于激动,将“全手全眼”说成“千手千眼”,于是塑成塑像也是千手千眼。 最终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示寂,显现的便也是千手千眼的形象。 美好的故事,寄托着信众的美好期许与对佛教的理解。菩萨道的修行,是发菩提心,不舍一切众生,皆欲令得离苦的。在这个过程中,势必遇到种种阻难,难行能行,正是菩萨的勇悍之处。 而这样的故事,将菩萨的慈心与勇悍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也让人们看到,慈悲不意味着软绵绵,而是伴随着坚定的志向和勇猛的决心。 信仰观音菩萨应如何修习? “云何菩萨现女像,只缘大士有婆心”。唐代以前的观音,以男相居多,也现女相。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 观音菩萨在中国四大菩萨中是唯一一个男身女相,以女子形象示现的菩萨,并因慈悲而闻名。纪念观音菩萨,当然不是单纯的念诵祈祷,更要体会学习菩萨的慈悲。 所有的大菩萨,都具有深彻的智慧与广大的慈悲,只是我们在不同菩萨身上,分别所见的精神各有不同。菩萨的慈悲,不是简单的布施饮食财物这些行为,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无私精神。 《菩提资粮论》中说:“极厌于流转,而亦向流转,信乐于涅,而亦背涅。”这正是菩萨的伟大之处。菩萨早已知道如何从生死苦海中出去,也有能力出去。但因为不舍众生,不断在轮回中救拔众生。 若依《法华经》,将三界比喻为着火的房子,那么菩萨便是明明知道逃生通道,却不迅速离开火场,反而回过身一头扎入火场,将仍在呼呼大睡的人们一个个唤醒,一个个救出的消防员。 《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观音寻声救苦,可救七难,应二求,更能助人除贪嗔痴三毒。因此自古以来,观音文化多以祈求菩萨救苦救难为表现。 但若说菩萨救拔人们出苦,最主要的还是传递了佛法的精神与方法,让人们能找到离苦的道路。因此说:“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以佛法的清凉甘露,调服心中烦恼火焰。 正是因为观音文化背后有着这样深浅不一,适应于不同根性,不同需求人们的方法,圣严法师找根据佛经总结了与观音菩萨相关的修行法门时,便总结出了七种之多。 这其中既有简单的持诵名号经咒,祈求菩萨救拔的方法,如观音菩萨名号、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白衣神咒和高王观音经这五种;同时也有两种菩萨自身曾修习的法门。 一个是《楞严经》中的返闻闻自性,依耳根修圆通,另一个是《心经》中的观察五蕴,体达空性的方法。可谓非常完好地代表了整体佛教文化在不同层次信众中的表现情况。 禅风君认为,信仰观音菩萨,最开始或许是遇到危难之时,希望观音菩萨能垂一手一眼来救拔。但随着我们的心在观音文化的熏陶下得到成长,内心会越来越强大。 观音菩萨被称为“施无畏者”,当我们远离优畏而得到成长,最后不仅不需以来菩萨手眼之救济,更能成为菩萨的一手一眼,在他人遇到危难之时,给予救拔。薪火相传,菩萨精神永存。
观音菩萨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里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九,在汉传佛教中,是观音菩萨成道日。观音菩萨信仰已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分,哪怕不是佛教徒,多少都有耳闻过菩萨名字和《心经》。
为什么六月十九被定为观音菩萨成道日?信仰观音菩萨应该如何修习?在这样殊胜的日子里,禅风君为大家解读。
为何是六月十九?
将六月十九确定为观音菩萨成道日,与妙善公主的传说有关。
据宋代祖法师《隆兴编年通论》记载,唐代南山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感得天人护持,于是道宣律师便询问起了观音菩萨的修行因缘。
天人称过去劫中有一位庄严王与宝应夫人生有三个女儿,在三女儿妙善公主出生时有种种异象出现,不需清洗自然洁净,更有五色祥云覆盖其身。后来修行有成,众人方知是观世音菩萨。
从宋代开始,这个传说故事的细节被逐渐补充完整。到元代书法家赵孟的妻子管道升编印《观世音菩萨传略》后,妙善公主成道的故事便完整呈现,而后出现在各种戏曲小说之中。
在故事传说中,妙善公主慧根颖悟,自幼喜读佛经,少私寡欲。长大成人后,拒绝父王安排的婚配,而躲入白雀寺中出家。
父王为了逼她还俗,火烧白雀寺,结果妙善公主依然矢志不渝,辗转多处,最后到普陀山中修行。
后来父王患病,需要以亲人的手和眼目为药引治愈,原本不愿出山的妙善公主得闻,却又自愿献出手和眼目。治好父王病痛之后,其父感动无已,不仅同意了她的修行,更是命人塑造妙善公主形象,供世人供养。
在塑造形象之时,庄严王认为要塑造的形象,必须是手眼俱全的,但是交代工匠时过于激动,将“全手全眼”说成“千手千眼”,于是塑成塑像也是千手千眼。
最终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示寂,显现的便也是千手千眼的形象。
美好的故事,寄托着信众的美好期许与对佛教的理解。菩萨道的修行,是发菩提心,不舍一切众生,皆欲令得离苦的。在这个过程中,势必遇到种种阻难,难行能行,正是菩萨的勇悍之处。
而这样的故事,将菩萨的慈心与勇悍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也让人们看到,慈悲不意味着软绵绵,而是伴随着坚定的志向和勇猛的决心。
信仰观音菩萨应如何修习?
“云何菩萨现女像,只缘大士有婆心”。唐代以前的观音,以男相居多,也现女相。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
观音菩萨在中国四大菩萨中是唯一一个男身女相,以女子形象示现的菩萨,并因慈悲而闻名。纪念观音菩萨,当然不是单纯的念诵祈祷,更要体会学习菩萨的慈悲。
所有的大菩萨,都具有深彻的智慧与广大的慈悲,只是我们在不同菩萨身上,分别所见的精神各有不同。菩萨的慈悲,不是简单的布施饮食财物这些行为,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无私精神。
《菩提资粮论》中说:“极厌于流转,而亦向流转,信乐于涅,而亦背涅。”这正是菩萨的伟大之处。菩萨早已知道如何从生死苦海中出去,也有能力出去。但因为不舍众生,不断在轮回中救拔众生。
若依《法华经》,将三界比喻为着火的房子,那么菩萨便是明明知道逃生通道,却不迅速离开火场,反而回过身一头扎入火场,将仍在呼呼大睡的人们一个个唤醒,一个个救出的消防员。
《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观音寻声救苦,可救七难,应二求,更能助人除贪嗔痴三毒。因此自古以来,观音文化多以祈求菩萨救苦救难为表现。
但若说菩萨救拔人们出苦,最主要的还是传递了佛法的精神与方法,让人们能找到离苦的道路。因此说:“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以佛法的清凉甘露,调服心中烦恼火焰。
正是因为观音文化背后有着这样深浅不一,适应于不同根性,不同需求人们的方法,圣严法师找根据佛经总结了与观音菩萨相关的修行法门时,便总结出了七种之多。
这其中既有简单的持诵名号经咒,祈求菩萨救拔的方法,如观音菩萨名号、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白衣神咒和高王观音经这五种;同时也有两种菩萨自身曾修习的法门。
一个是《楞严经》中的返闻闻自性,依耳根修圆通,另一个是《心经》中的观察五蕴,体达空性的方法。可谓非常完好地代表了整体佛教文化在不同层次信众中的表现情况。
禅风君认为,信仰观音菩萨,最开始或许是遇到危难之时,希望观音菩萨能垂一手一眼来救拔。但随着我们的心在观音文化的熏陶下得到成长,内心会越来越强大。
观音菩萨被称为“施无畏者”,当我们远离优畏而得到成长,最后不仅不需以来菩萨手眼之救济,更能成为菩萨的一手一眼,在他人遇到危难之时,给予救拔。薪火相传,菩萨精神永存。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