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只保佑这一种人!

发布时间:2025-03-26 21:24:44

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只保佑这一种人!
    文/圣玄法师  听过无数关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感应,观世音菩萨“救七难、离三毒、应二求”的感应事迹在身边频频发生,让人不得不感叹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大智、寻声救苦的功德。  而每每有人跟我讲起观世音菩萨的灵感之时,我都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一点儿精彩的细节。  但每当我诵读《普门品》时,又会注意到一个小小的细节,绝大多数的人讲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都是讲他在遇到水火等灾难时候的,蒙菩萨慈悲救拔,或是于菩萨面前希求子女,而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关于观世音菩萨“离三毒”威德慈力的故事却相对较少!  搜索枯肠,也想起许多。  记得一位老师曾对我讲起,他的一个朋友,受朋友之邀,前往普陀山朝圣,可这位朋友对三宝本不是很相信,只是当做游玩。  他到普陀山的前一天,还拿着烟头去烫甲虫,将伤害众生当做一种乐趣。可是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见大家都在此礼拜观世音菩萨,他也念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伏下身子来礼拜。  可就在礼拜之时,自己手指上戴的一枚戒指竟然突然滑落,转了几圈落入了石缝之中,就这样失去了踪迹。可是他眼中,看到的却不是一枚戒指,而是昨天那只甲虫,打了几个转就落入了石缝之中。  为何平时摘也摘不下来的戒指突然掉下来?而且在自己眼中却变成了一只甲虫?看得那么真切!就在这刹那之间,他对观世音菩萨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从此就护生吃素、深信因果,脾气也改变了许多。    这正应了观世音菩萨立下的宏愿——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淫”指对他人的贪着,“欲”是对自身的贪着。简单说,对适意的境界产生的染着就是贪心。  而“嗔恚”就是对不喜欢的境界产生的抗拒心,或忧愁、或郁闷、或遗憾、或愤怒。  “痴”则是内心的迷暗,既包含了不正确的知见,又包括了对生活中种种境界的看不开、放不下,正如《法华经》所言“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就是我们备受诸苦的根源。  佛法以“贪嗔痴”三毒来概括八万四千烦恼,龙树菩萨曾有过一个简明的定义——  贪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无贪痴等,所生业是善。  不善感诸苦,恶趣亦如是;  由善感乐趣,诸生中安乐。  与贪嗔痴相应的,就是烦恼恶业,能够感召安乐之果。  来对治贪嗔痴的就是善业,会感召苦果乃至下堕恶趣。  可见,观世音菩萨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来熄灭贪嗔痴,这样就等获得种种善果,乃至是福慧圆满的佛果。    近代的圆瑛大师曾自述,他就是父母向观世音菩萨所求而生。  他十岁的时候,好武力,和邻居儿童角力,将他打伤,祖母再三向邻居道歉,回到家中却向他说:“那里晓得观音大土,送汝这一个顽皮儿到我家里来!”  经不起询问再三,祖母便将他的父母祈求观音菩萨、梦得观音菩萨抱孩儿送来的事情告知于他,说完叹息了一声:“我以为大士送来,必是好子,那知汝乃顽皮儿!”  听了这番话,幼年的圆瑛大师便一心想着,“如果自己不立志学好,菩萨都要受累”,便郑重地向祖母作礼,说:“望勿忧虑,必定学好。”  后来便发愿入佛门,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作家务,以酬观世音菩萨与祖母、父母之恩,终成一代宗师。  断恶修善,积极地离三毒,才能与菩萨的慈悲相应,如果自己不种善根,菩萨也爱莫能助!  看来我们不仅要求观世音菩萨,更要听菩萨的话,可千万别干让菩萨为难的事儿!正所谓“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需我大慈大悲?”    《摄大乘论》中说到,有五种人求财富名位很难有感应:  第一种,菩萨不能违背因果的规律,如果他见此人向来作恶多端,有深重业障的,生起善法极为微小,难生善果,即使赐予财富也没有福报受用、保持,菩萨也只得爱莫能助。  第二种,菩萨如果了解此人如果求得财位就会放逸而不修善法,便不会有感应。  第三种,菩萨观察此人善根深厚,如果这些世俗的事求不得就能生起出离心去好好修行,他就会偏偏不应许这点微小的好处,让这个人“走投无路”,只得去修行以求涅。  第四种,如果这个人获得财位就会去积聚恶因,徒增烦恼,便不会施予财位。  第五种,如果说这个人有了财位就会仗势欺人,去伤害其他有情众生,便不会相应。  菩萨的远见卓识果然不是我等凡夫所能企及的。如果自己没有善根、不想种断恶修善、甚至善心不圆满,却幻想着菩萨加持,哪晓得菩萨早已经将甘露“加”于众生,我们也“持”不住啊。    但是种植善根真的有那么难吗?这也太小瞧咱们菩萨的智慧啦!  《普门品》里不是已经说了么?只要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离于贪嗔痴三毒。  对菩萨生起敬信即是翻邪归正,念诵名号而放弃世间的造作追逐即是持戒,都摄六根、一心称名即是修定,若能生起观照、循根返源即是修慧。一句圣号,即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切莫辜负了我与菩萨这一大事因缘!  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让我等众生有所归仰,也让观世音菩萨有所加持!即使是事到临头,只要至心恳切,称念圣号,菩萨定会寻声救苦而来!但感应之大小,不仅要靠菩萨的加持,也要靠咱们自己平常对善根的培养了!  紫柏真可大师曾经读到《普门品》之时,叹息良久,常常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来摄心,乃至是淫欲等心念现前,便念至诚常念菩萨,则恭敬心现,而淫欲心灭。如果稍加懈怠,则淫欲重现,恭敬心又消灭。  如此境界深浅、气力生熟,屡次验证,可见佛语不妄!  大师说,有人为何念观世音菩萨不灵验呢?  “人无恒志,自堕疑网耳!”  可见要求得观世音菩萨的加被,尚需立恒志、行精进,来断恶修善,熄灭贪嗔痴,这样感应就会越快、功德也会越大!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不仅仅是遇到外境的困厄,而且当面对内心的烦恼,只要一心称名,心念不空过,观世音菩萨都会观我们的音声,施予无畏,鼓舞我们去消灭一切烦恼,让我们生起最清净的善因、遇到最殊胜的善缘、成就最圆满的善果!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文/圣玄法师
  听过无数关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感应,观世音菩萨“救七难、离三毒、应二求”的感应事迹在身边频频发生,让人不得不感叹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大智、寻声救苦的功德。
  而每每有人跟我讲起观世音菩萨的灵感之时,我都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一点儿精彩的细节。
  但每当我诵读《普门品》时,又会注意到一个小小的细节,绝大多数的人讲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都是讲他在遇到水火等灾难时候的,蒙菩萨慈悲救拔,或是于菩萨面前希求子女,而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关于观世音菩萨“离三毒”威德慈力的故事却相对较少!
  搜索枯肠,也想起许多。
  记得一位老师曾对我讲起,他的一个朋友,受朋友之邀,前往普陀山朝圣,可这位朋友对三宝本不是很相信,只是当做游玩。
  他到普陀山的前一天,还拿着烟头去烫甲虫,将伤害众生当做一种乐趣。可是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见大家都在此礼拜观世音菩萨,他也念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伏下身子来礼拜。
  可就在礼拜之时,自己手指上戴的一枚戒指竟然突然滑落,转了几圈落入了石缝之中,就这样失去了踪迹。可是他眼中,看到的却不是一枚戒指,而是昨天那只甲虫,打了几个转就落入了石缝之中。
  为何平时摘也摘不下来的戒指突然掉下来?而且在自己眼中却变成了一只甲虫?看得那么真切!就在这刹那之间,他对观世音菩萨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从此就护生吃素、深信因果,脾气也改变了许多。  

  这正应了观世音菩萨立下的宏愿——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淫”指对他人的贪着,“欲”是对自身的贪着。简单说,对适意的境界产生的染着就是贪心。
  而“嗔恚”就是对不喜欢的境界产生的抗拒心,或忧愁、或郁闷、或遗憾、或愤怒。
  “痴”则是内心的迷暗,既包含了不正确的知见,又包括了对生活中种种境界的看不开、放不下,正如《法华经》所言“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就是我们备受诸苦的根源。
  佛法以“贪嗔痴”三毒来概括八万四千烦恼,龙树菩萨曾有过一个简明的定义——
  贪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无贪痴等,所生业是善。
  不善感诸苦,恶趣亦如是;
  由善感乐趣,诸生中安乐。
  与贪嗔痴相应的,就是烦恼恶业,能够感召安乐之果。
  来对治贪嗔痴的就是善业,会感召苦果乃至下堕恶趣。
  可见,观世音菩萨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来熄灭贪嗔痴,这样就等获得种种善果,乃至是福慧圆满的佛果。  

  近代的圆瑛大师曾自述,他就是父母向观世音菩萨所求而生。
  他十岁的时候,好武力,和邻居儿童角力,将他打伤,祖母再三向邻居道歉,回到家中却向他说:“那里晓得观音大土,送汝这一个顽皮儿到我家里来!”
  经不起询问再三,祖母便将他的父母祈求观音菩萨、梦得观音菩萨抱孩儿送来的事情告知于他,说完叹息了一声:“我以为大士送来,必是好子,那知汝乃顽皮儿!”
  听了这番话,幼年的圆瑛大师便一心想着,“如果自己不立志学好,菩萨都要受累”,便郑重地向祖母作礼,说:“望勿忧虑,必定学好。”
  后来便发愿入佛门,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作家务,以酬观世音菩萨与祖母、父母之恩,终成一代宗师。
  断恶修善,积极地离三毒,才能与菩萨的慈悲相应,如果自己不种善根,菩萨也爱莫能助!
  看来我们不仅要求观世音菩萨,更要听菩萨的话,可千万别干让菩萨为难的事儿!正所谓“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需我大慈大悲?”  

  《摄大乘论》中说到,有五种人求财富名位很难有感应:
  第一种,菩萨不能违背因果的规律,如果他见此人向来作恶多端,有深重业障的,生起善法极为微小,难生善果,即使赐予财富也没有福报受用、保持,菩萨也只得爱莫能助。
  第二种,菩萨如果了解此人如果求得财位就会放逸而不修善法,便不会有感应。
  第三种,菩萨观察此人善根深厚,如果这些世俗的事求不得就能生起出离心去好好修行,他就会偏偏不应许这点微小的好处,让这个人“走投无路”,只得去修行以求涅。
  第四种,如果这个人获得财位就会去积聚恶因,徒增烦恼,便不会施予财位。
  第五种,如果说这个人有了财位就会仗势欺人,去伤害其他有情众生,便不会相应。
  菩萨的远见卓识果然不是我等凡夫所能企及的。如果自己没有善根、不想种断恶修善、甚至善心不圆满,却幻想着菩萨加持,哪晓得菩萨早已经将甘露“加”于众生,我们也“持”不住啊。  

  但是种植善根真的有那么难吗?这也太小瞧咱们菩萨的智慧啦!
  《普门品》里不是已经说了么?只要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离于贪嗔痴三毒。
  对菩萨生起敬信即是翻邪归正,念诵名号而放弃世间的造作追逐即是持戒,都摄六根、一心称名即是修定,若能生起观照、循根返源即是修慧。一句圣号,即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切莫辜负了我与菩萨这一大事因缘!
  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让我等众生有所归仰,也让观世音菩萨有所加持!即使是事到临头,只要至心恳切,称念圣号,菩萨定会寻声救苦而来!但感应之大小,不仅要靠菩萨的加持,也要靠咱们自己平常对善根的培养了!
  紫柏真可大师曾经读到《普门品》之时,叹息良久,常常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来摄心,乃至是淫欲等心念现前,便念至诚常念菩萨,则恭敬心现,而淫欲心灭。如果稍加懈怠,则淫欲重现,恭敬心又消灭。
  如此境界深浅、气力生熟,屡次验证,可见佛语不妄!
  大师说,有人为何念观世音菩萨不灵验呢?
  “人无恒志,自堕疑网耳!”
  可见要求得观世音菩萨的加被,尚需立恒志、行精进,来断恶修善,熄灭贪嗔痴,这样感应就会越快、功德也会越大!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不仅仅是遇到外境的困厄,而且当面对内心的烦恼,只要一心称名,心念不空过,观世音菩萨都会观我们的音声,施予无畏,鼓舞我们去消灭一切烦恼,让我们生起最清净的善因、遇到最殊胜的善缘、成就最圆满的善果!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