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3 13:10:58
吕澄居士:略述经部学(上)
略述经部学(上)
经部是印度部派佛学里很晚出的一派,因而後世区分佛学为四宗(u婆沙、经部、瑜伽和中观),将它放在十八部(都归於婆沙一宗)以外。但是它和大乘佛学的关系却异常的密切。就像,依据经部的前驱譬墒λ刀峁沟摹赋墒德邸梗谖夜撼率贝1蝗衔钢泄邸沟慕滋荩踔了凳谴蟪艘焕唷F浯危捎镁勘咀谘蹬烙胁慷傻摹妇闵崧邸梗逄剖贝难醒д咭沧宰咳怀杉遥魑歌べぁ沟挠鹨怼T籴幔⒄沟木克当晃赵诔履恰⒎ǔ频淖抛骼铮灾掠兴嫠尘康蔫べは同时也有了随顺量论的经部系)。从这些上面,都见得经部的学说怎样地和大乘声气相通。只是旧籍零落,经部学说前後发展的详细经过,已无可考,现在仅能说明它的一个大体轮廓。
先从经部的名称说起。照唐人所解,他们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和对法,所以称为经量部(见基师「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此说并不完全正确。经部本名应该是说经部(见陈译「部异执论」),梵文音译为修多罗婆提那(见失译「舍利弗问经」,原文系Sūtravādinah),它末尾的婆提那,u是「说」的意义。这样名称正和「说一切有部」「说假部」等同例,巧用一部的中心主张来作标帜的。就实际言,各种部派都以佛说为宗,没有不谈到经的,为什麽这一部说经便成了特别的主张呢?这自然有关於它所说的并非一般的经,而另有所指。像解释「俱舍」一部分的「随相论」(陈谛译本)就称此部为「经优波提舍师」,使很好地说明了经部所重视的经是优波提舍,属於十二分教中的论议,「成实论」的译本里u称之为论经。经部原来以论经为宗,随後乃广泛运用一切经,所以仅仅看它是以经为量,还说明不了它的相。
就从这一部的名义上,可以推论出它的思想本源乃出於佛灭以後「持法者」的一个系统。这些持法者中间有只信九分教的,也有相信十二分教的。十二分教比九分多出了因缘、譬伞⒙垡槿唷K窃嫉慕峁谷绾危衙挥忻靼椎募窃兀勇刹叵瘛杆姆致伞沟人岬降母髦址纸u「杂藏」来看,大概也是编辑佛说的偈颂而成的。由此演绎出好些因缘譬删啵谖夜氡局谢贡4孀如「百删埂赶陀蘧埂缸僭稻沟。但是譬墒际侵氐愕夭捎谩阜ň洹挂痪魇嗯醋橹档摹K腔蛘叽印阜ň洹沟谋灸┐蔚谌ネ魄笏捣ǖ脑灯鸷陀≈ぃ庋晌烧呋蚱墒依照「成实论」十二部经品所说,本末次第说u是譬。或者就「法句」推求义理而专走论议的路子,这又成为论经师。他们对於「法句」的处理,只要看晋法炬等译本「法句譬删购吞菩室搿歌べなΦ芈邸顾阜ň洹咕墒统莆垡榈见论卷十八、十九),就可了然。而他们最喜用的「法句」,乃是法救改订本,题名「忧陀那聚」(Udānavarga)。就忧陀那语源分析,可以作日出解(以忧陀为出,陀那为日,所以秦译「法句」作「出曜经」),因而信奉「法句」的学人也称为日出论者。这样,譬烧摺⒙劬Α⑷粘雎壅撸际粢焕啵际蔷康那扒/FONT>
在有部的论书「异部宗轮论」和大部、正量部所传部派源流(据[辨「中观心论释」所引)里,经部被看做有部的一个支派,这大概近於事实。有部的一禅师们,像马鸣、僧伽斯那等,都有譬衫嗟淖觥L乇鹗歉亩阜ň洹沟姆ň龋u系有部四大家之一,而他和另一大家觉天有好多主张和譬烧呦嗤散见「大毗婆沙论」各卷),实际他们是赞成譬墒λ档摹F溽幔善烧呶沼嗖垦抵鸾プ槌啥懒⒌木恳慌桑撕陀胁慷粤⑵鹄础K侵屑渥钕宰诺牟煌悖u是有部重论(对法),而经部重经(论经),典据范围是很有出入的。
旧传譬烧哐档氖导首橹呤丘β叨童受)。他的着作有数十部之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婶N论」早年在龟兹故地发现了梵本残篇,内容和我国秦译的「大庄严论」相同。但秦译本题为马鸣所作,似乎正的作者是谁还有疑问,不过据梁代僧佑所传「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鸠摩逻多和马鸣後先相接,他的作品很有补订马鸣旧制而成的可能,所以新发现的残篇和旧译作者题名会不一致。就从「大庄严论」的内容看,可见譬烧叩乃狡刹⒉蝗毒芍蟹悍旱裳裕且靡恍┕适道捶⒚鳌阜ň洹沟囊庖澹饩统莆用具体事物说便是华)。有如「大庄严论」九十事,每事开端常举出「法句」数语(像论卷二、第四事首云「夫听法者有大利益,增广智慧,能令心意悉皆调顺」,这就是「法句」多闻品「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云云,其余可以类推),再引故事证明,使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成实论」说述本末次第为譬桑谴艘狻A硗猓β叨嗟哪甏蛭冉下砻葬幔Ω蒙诜鹈鸲柔崞甙倌西元第二世纪)。唐人也说他是佛去世後一百年的人,这是误会了「西域记」里说到和他有关的竭盘陀国阿育王u是从前摩揭陀的阿育,所以有很大的出入。唐人又传说鸠摩逻多的着作有「痴论」「显了论」等(见普光「俱舍论记」卷六),又造「九百论」,这些都已遗佚。现在剩有解说禅法的四十三颂,保存在秦译「坐禅三昧经」里(参照「出三藏记集」卷九所载僧本,又有数颂见於「俱舍论」「入大乘论」的引文。
鸠摩逻多的弟子有诃梨跋摩(师子铠),着「成实论」。旧传他着书的用意是「偏斥毗昙(有部),专同譬伞梗槐w谛三藏也说他用经部义,检「俱舍论」所引经部,和他很多相同(见「三论玄义」卷上)。经部本来从譬墒λ低苫桑酝镀梢簿突岫嗤俊5姘夏ψ攀樗担巡荒芩闶瞧烧叩恼冢饪葱┧髭姘夏Φ拇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就可知道。传称他不满意於师说,而和他所认为五部本源的僧只(其实是分别说部)共鸣,於是用「淘汰五部、商略异瑞」的方法来着「成实论」。其先鸠摩逻多着「婶N论」u已有了和会各家的倾向,因而论首所归敬的人,除有部诸论师而外,还有牛王行道者(u犊子部),到了诃梨跋摩更采用分别说部的议论,对於原来譬墒λ担晌接辛私徊降目埂/FONT>
从譬烧叩萱游浚庑牍楣妒依薅胜受)。他在阿陀郊外着作了经部的根本毗婆沙(见「西域记」卷五,又「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十一),此书现已失传,它的篇幅相当大,玄奘法师游学印度的时候,曾在禄勒那国费去一冬半春的光阴才学习完毕(见「慈恩法师传」卷二)。室利罗多的重要主张,散见於唐译「顺正理论」(论中引文称他为上座而不名)。其後有大德逻摩(西藏传作罗多),着书不详,但「顺正理论」也引了他的学说数条。
譬烧咦删渴χ幔杂幸徊糠旨岽旒牟挥牒狭鳌K浴杆痴砺邸卷二十五)指出上座的亲教门人和同见者对於上座有不承信的,而「顺正理论」「中观释论」等常常并举经部和譬烧叩乃捣āT诰靠蠢矗鞘钡钠烧咭部伤闶蔷恳焓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十一)。现在这一方面的着作要推陈译的「四谛论」为代表。论的作者是婆薮跋摩(世铠),生在世亲之後,大约是西元第五世纪末叶的人。从他着书的序颂看,在他以前,解释譬烧咧行淖谝逅内械模绣褥寡拥穆月酆头鹜用觉亲)的广论。迦旃延的人世不详,佛陀蜜则明明是世亲的老师(见陈译「婆薮盘豆传」)。他的广论除了广释文句和义理而外,还有次第(u因缘本末)和庄严(u为帮助了解而引证的故事),这完全是譬烧叩淖鞣纭V领丁杆内新邸挂镁坎煌乃捣ǎ济靼浊鸪隼矗只钩R浴妇闵崧邸顾滴渚荩梢约结崂雌墒α⑺堤鹊囊话摺/FONT>
经部的源流大概如上,现在来述它的主要学说,这随着它的前後变迁,可以分作经部前期(u譬烧说、经部本宗说和经部後期说三类。
为经部前驱的一譬烧撸馑洳煌耆恢拢堑闹行乃枷耄谰荨复笈派陈邸顾玫淖柿希煌庀戮俚募阜矫妗W钕龋烧呤且运内懈爬ǚ鹚道粗谱魉侵髡诺母倭斓摹U饪聪执嬗泄仄墒Φ淖攀觥赋墒德邸实就是谛)「四谛论」的结构莫不如是,便可了然。另外,和譬烧呦喽粤⒌挠胁考啾鹌裳担彩蔷退内猩献叛鄣摹O瘛复笈派陈邸咕砥呤撸秃苊飨缘刂赋鼍啥苑ㄊΑ⒎直鹇壅吆推烧呓馐退内械牟煌F烧咚悼嘹惺敲啥苑ㄊυ蛭迦≡蹋直鹇壅哂炙滴新┌丝唷F烧咚导惺且祷螅啥苑ㄎ新┮颍直鹇塾治嗅嵊邪F烧咚得疒形祷缶。啥苑ㄎ衩穑直鹇塾治 F烧咚档磊惺侵构郏啥苑ㄎ扪Хǎ直鹇塾治苏馈F烧哒庑┨乇鹚捣ǎ崂础杆痴砺邸卷五十七)还加以批评。以为只说名色是苦谛,乃因它的实体u是五取蕴之故;又只说业惑为集谛,乃由於惑力能够系心令向余趣,业力令其自体各别的缘故;又只说烦恼灭为灭谛,乃因灭了烦恼就会於色等得到解脱;又只说止观为道谛,乃因止观可以摄受了一切的圣道。这样,譬烧叨造端内械慕馐停幻馐鞘视κ被鹩杏靡猓⒎蔷烤怪浮H绱伺缆吵杉比荒蜒云皆省J导势烧咧厥铀内校肿魈乇鸬慕馐停加兴牡渚荩u是依照「法句」的要旨来为组织。「法句」说,「八直最正道,四谛为法迹」(见吴译本卷下「道行品」)。又说,「道为八直妙,圣谛四句上」(见秦译本卷十三「道品」)。这些都以谛和道并举,可见譬烧咧谒内校耆菪薜赖姆秸搿S纱私馐透鞅疒邢啵惨灰佬薜蓝怠O瘛阜ň洹顾担嘎构殪兑埃窆樾榭眨骞榉直穑w人归灭」;又说,「若不自烦恼,犹器完牢具,如是至泥洹,永无尘垢翳」(上均见秦译本卷二十三「泥洹品」)。这是说修道究竟归宿概蹋概棠耸腔缶〉囊庖濉S秩缢担干钊胫构郏鹦心税病见吴译本卷下「沙门品」),这以止观为修道。又如说,「数自兴烦恼,犹彼器败坯,生死数流转,长没无出期」(见秦译本卷二十三「泥洹品」),这以惑业为生死因,u是集谛。又如说,「一切名色,非有莫惑」(见吴译本卷下「沙门品」),这说於名色起惑,属於苦谛。以上都是譬烧呓馐退内械牡渚荩荒芩邓灰磊邢唷/FONT>
其次,譬墒Φ乃内欣砺弁耆靡恍姆ㄗ鞴岽P囊烂顺煽嗵澹钟苫笠迪蹈慷墓福构鄣餍亩妇唬运内邪擦ⅲ抵恍摹4怂狄渤鲮丁阜ň洹埂O衷诳茨洗鸬渲兴4娴摹阜ň洹咕杀荆诿饕宓谝徽u是「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云云的两个颂(参照吴译本卷上「双要品」),是特别标出心性本净的根本要义的。这样的心法,譬烧呋垢院芏笠男稳荩拖瘛阜ň洹吴译本卷上「心意品」)所说,「独行远逝,寝藏无形」(唐译「瑜伽师地论」卷十九引文作「心远行独行,无身寐於窟」)。依照旧解,这有四方面。远逝说心的过去,前际很难了知。独行说它现在次第生起,不会同时而有多心。无形说它生起刹那u灭,并无实体。寝藏说它未来住在四种识住(色受想行)中能往後世。为四谛枢纽的心法便是具备这些相状的。它搬嵯嘈⒛驯妫蛑渤莆赶感摹埂2⑶伊喽吹模行姆ù蔚谄穑挥邢嘤见「大毗婆沙论」卷十六、五十二、九十、九十?五、一百四十五),寻伺u心的粗细状态,遍於三界(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五十二、九十、一百四十五),灭定有心(见「大毗婆沙沦」卷一百五十二)等等主张。
最後,譬烧咴擞梅直鹚档姆椒ǎ造兑磺兴辰缌敌薜朗导世辞鸺偈担芏嘤胗胁肯喾础@缢涤形唷⒁蛟怠⒈砦薇硪怠⒃穹窃衩鸬榷嘉奘堤澹獗阋鹩胁考ち业恼纾蛊烧吆退粤⒌那槭聘酉悦鳌/FONT>
譬烧叩难档搅粟姘夏ψ拧赋墒德邸故保米判碌姆⒄埂K辗直鹚挡康乃だ磁栏骷遥氐闳栽陟队胁俊O瘛赋墒德邸故灼鄣母髌秦译本卷二、卷三)就有七论正破有部的主张。另外,它和譬删伤挡煌悖缢悼嘹形迦≡蹋疒形鹑牡龋颊攵杂胁苛⒀浴!赋墒德邸怪髡盼迦≡淌羌倜某色香味触)为实法(因五蕴从四大起,四大又由四尘成,故只有四尘实在),这就和有部之说相反。至於灭三心的次第,依二谛论门,观假说我法是世谛无,而五取蕴为胜义有,更进而观五取蕴於世谛假,而空於第一义是。如是两重展转,达到究竟,完全采用分别说部的理论,这就和有部相去愈远了。
(现代佛学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号)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