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忍耐三思”“平心暗想”提醒我们要冷静、要理智

发布时间:2025-03-23 00:14:05

蔡礼旭:“忍耐三思”“平心暗想”提醒我们要冷静、要理智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濉5比棠腿肌R蚴孪嗾Q芍俏抑皇恰P肫叫陌迪搿!/p>  我们看这两句,“忍耐三思”、“平心暗想”,可见得要把一个家庭能够团结和睦,人与人相处要和谐,从这两句就提醒我们:要冷静、要理智,要懂得忍让,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情绪化,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所以能够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才能掌握自己家庭、团体的未来。尤其身为父母、身为领导者,假如不理智,常常意气用事,脾气大,情绪化,可能无形当中就影响自己的小孩也是这样的性格。以前身为父母长辈的人,他的慈爱表现在哪?在孩子面前一定做好榜样,给孩子好的影响。为什么?孩子小,“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好的示范就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他就受用一生。这个慈爱表现在为孩子一生幸福着想,这个谨慎的态度、理智的态度就可以提得起来。   那我们再细细体会这两句经文,就是人在听他人说话的时候,要很平心静气的、很冷静的去判断。不要别人一说,某某人怎么讲你,讲你的坏话,哪些流言蜚语,你一下子一听,情绪就上来了。可能对方他不是有好的目的,他可能是要毁谤人,对人有成见,所以这个时候要比较能够冷静、客观,去分析、去判断事实的情况。   实在讲,话传了一、两个人以后,可能就跟本来的状况差很多。为什么?讲的人是一个意思,听的人可能又加了他的意思进去。所以一个领导者,假如知道言语有时候不准确,可能会造成误会,这个时候就会要求底下的人,这个要训练他们,“讲话要如实传达,不能东掉一句,西掉一句,然后表达清楚。”这个时候可以,“你讲一遍给我听看看。”不管是当面交代或者电话交代,交代完说:“你讲一遍给我。”这样就可以确认他在听话的时候能不能记得清楚、表达清楚。这个都要训练的。所以懂得这些谈话、做事都要训练的父母、领导,他培养出来的孩子跟下属,他的成熟度、应对进退能力就比较强。这些细节都不重视,可能办起事来也是状况百出,我们闽南话说的,做事零零落落,就好像什么都做得不缜密,不仔细,这边也有情况,那边也有情况。   所以客观分析了,是谗言,不可听,甚至还要善巧的提醒这个讲谗言的人,或者批评人的人,“你批评错了,这样做对你也没有好处,我们要修点口德。”但不是指责他,我们跟一切人结善缘,不结恶缘。你提醒他,句句都是为他好,他就容易接受。   假如他传来的这个话,确实对方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批评我们,要不要生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吧?人家批评得对,要感谢他。假如人家传来说,某某人怎么批评你,你还说谢谢他,这个传话的人被你感动,“这个人很有修养,听说是学《朱子治家格言》的,还是学过《了凡四训》、《弟子规》”,这个叫给经典、给圣贤祖宗脸上贴金,我们照着做。  说到《了凡四训》,我们复习一下,被人家毁谤好事还是坏事?好事。我们一起讨论过,天底下没有坏事,“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他没有那个过失却被人家侮辱、批评,“子孙往往骤发”。请问大家,他自己有修养,能忍辱,子孙能骤发,他呢?他福报不就更大。理得心安,道理真的明白的人,心就不会被境界起起伏伏。人家毁谤我们,是送福报给我们跟子孙,好不好?所以以后有人骂了,你就说谢谢你,给他鞠个躬,他送福报给你,他骂不下去了。就像打架,一个人打,一个人都不还手,最后他也打不下去了。所以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只要自己心态对了,没有一件事是坏事情。所以我们期许自己跟一切人广结善缘,不结恶缘。真的遇到很跟自己过不去的人,那就反求诸己,“世间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我们的真诚还不到,不跟他计较,一般见识,慢慢这个缘就会转了。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濉5比棠腿肌R蚴孪嗾Q芍俏抑皇恰P肫叫陌迪搿!/p>
  我们看这两句,“忍耐三思”、“平心暗想”,可见得要把一个家庭能够团结和睦,人与人相处要和谐,从这两句就提醒我们:要冷静、要理智,要懂得忍让,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情绪化,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所以能够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才能掌握自己家庭、团体的未来。尤其身为父母、身为领导者,假如不理智,常常意气用事,脾气大,情绪化,可能无形当中就影响自己的小孩也是这样的性格。以前身为父母长辈的人,他的慈爱表现在哪?在孩子面前一定做好榜样,给孩子好的影响。为什么?孩子小,“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好的示范就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他就受用一生。这个慈爱表现在为孩子一生幸福着想,这个谨慎的态度、理智的态度就可以提得起来。 
  那我们再细细体会这两句经文,就是人在听他人说话的时候,要很平心静气的、很冷静的去判断。不要别人一说,某某人怎么讲你,讲你的坏话,哪些流言蜚语,你一下子一听,情绪就上来了。可能对方他不是有好的目的,他可能是要毁谤人,对人有成见,所以这个时候要比较能够冷静、客观,去分析、去判断事实的情况。 
  实在讲,话传了一、两个人以后,可能就跟本来的状况差很多。为什么?讲的人是一个意思,听的人可能又加了他的意思进去。所以一个领导者,假如知道言语有时候不准确,可能会造成误会,这个时候就会要求底下的人,这个要训练他们,“讲话要如实传达,不能东掉一句,西掉一句,然后表达清楚。”这个时候可以,“你讲一遍给我听看看。”不管是当面交代或者电话交代,交代完说:“你讲一遍给我。”这样就可以确认他在听话的时候能不能记得清楚、表达清楚。这个都要训练的。所以懂得这些谈话、做事都要训练的父母、领导,他培养出来的孩子跟下属,他的成熟度、应对进退能力就比较强。这些细节都不重视,可能办起事来也是状况百出,我们闽南话说的,做事零零落落,就好像什么都做得不缜密,不仔细,这边也有情况,那边也有情况。 
  所以客观分析了,是谗言,不可听,甚至还要善巧的提醒这个讲谗言的人,或者批评人的人,“你批评错了,这样做对你也没有好处,我们要修点口德。”但不是指责他,我们跟一切人结善缘,不结恶缘。你提醒他,句句都是为他好,他就容易接受。 
  假如他传来的这个话,确实对方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批评我们,要不要生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吧?人家批评得对,要感谢他。假如人家传来说,某某人怎么批评你,你还说谢谢他,这个传话的人被你感动,“这个人很有修养,听说是学《朱子治家格言》的,还是学过《了凡四训》、《弟子规》”,这个叫给经典、给圣贤祖宗脸上贴金,我们照着做。
  说到《了凡四训》,我们复习一下,被人家毁谤好事还是坏事?好事。我们一起讨论过,天底下没有坏事,“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他没有那个过失却被人家侮辱、批评,“子孙往往骤发”。请问大家,他自己有修养,能忍辱,子孙能骤发,他呢?他福报不就更大。理得心安,道理真的明白的人,心就不会被境界起起伏伏。人家毁谤我们,是送福报给我们跟子孙,好不好?所以以后有人骂了,你就说谢谢你,给他鞠个躬,他送福报给你,他骂不下去了。就像打架,一个人打,一个人都不还手,最后他也打不下去了。所以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只要自己心态对了,没有一件事是坏事情。所以我们期许自己跟一切人广结善缘,不结恶缘。真的遇到很跟自己过不去的人,那就反求诸己,“世间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我们的真诚还不到,不跟他计较,一般见识,慢慢这个缘就会转了。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