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2025-03-23 00:13:59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 不换」的教训一样。 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 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因此, 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 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台宗的圆教的佛,共有六种,称为六即: 六即: 一、理即佛: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理体觉性─佛性─────┐                 (惟具佛性) │                            ├外凡                            │ 二、名字即佛:是指闻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后,能够豁然而悟─┘                     (惟解佛性) 三、观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观其心, 随喜、读诵、说法─┐        降伏烦恼─弟子五品位 ├外品┐                   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                               │                               ├内凡┐                               │ │ 四、相似即佛:是指修持的功用已深。 │ │               已至六根清净位─十信位─内品──┘ │                                  │                       十住位┐ │圆教五、分证即佛:是指已入圣位,分分破除无明, 十行位│ ├             分分实证觉性─佛性─十回向├圣因 │八位                      十地位│ │                       等觉兴┘ │                                  │ 六、究竟即佛:是指无明断尽,功德圆满, │ 圆证觉性─无上正等正觉─妙觉位─圣果─────┘                                     以上所举的六种佛,第一种是指一切的众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大地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第二种是指已经听了佛 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来就有成佛的可能。第三种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 能降伏(不是断除)烦恼的人。第四种是指已经六根清净快要进入圣位的人。第五 种是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到了第六种,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圆满,才 是无上正遍知觉。 由此可见,「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种的「理佛」或第二种的「名字 佛」,而不是第六种的「究竟佛」。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 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马 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这一层道理,对于禅宗的开悟,也可以触类旁通了。许多人以为「即心即 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 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实,开悟并不即是成佛,乃至也并不即是见道,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禅师, 自称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可见,开悟并非成佛,如说开悟 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禅 宗的开悟,相近于「得法眼净」──见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 禅宗破了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如果以天台 圆教的「六种即佛」来衡量,禅宗破了第三的牢关,也仅同于第四「相似即佛」位 。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师,当他们参到一个「入处」──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后,往 往倒要隐于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因为他们尚未进入圣阶,充其量,是走 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只劫的第一阿僧只劫届满。 从这一点看来,一些只知盲修瞎参的禅客们,可以把神智清一清了,因为,他 们纵然已经破了三关,也不过是贤位的凡夫而已。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 不换」的教训一样。
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 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因此, 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 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台宗的圆教的佛,共有六种,称为六即:
六即: 一、理即佛: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理体觉性─佛性─────┐                 (惟具佛性) │                            ├外凡                            │
二、名字即佛:是指闻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后,能够豁然而悟─┘                     (惟解佛性) 三、观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观其心, 随喜、读诵、说法─┐        降伏烦恼─弟子五品位 ├外品┐                   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                               │                               ├内凡┐                               │ │
四、相似即佛:是指修持的功用已深。 │ │               已至六根清净位─十信位─内品──┘ │                                  │                       十住位┐ │圆教
五、分证即佛:是指已入圣位,分分破除无明, 十行位│ ├             分分实证觉性─佛性─十回向├圣因 │八位                      十地位│ │                       等觉兴┘ │                                  │
六、究竟即佛:是指无明断尽,功德圆满, │ 圆证觉性─无上正等正觉─妙觉位─圣果─────┘                                     以上所举的六种佛,第一种是指一切的众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大地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第二种是指已经听了佛 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来就有成佛的可能。第三种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 能降伏(不是断除)烦恼的人。第四种是指已经六根清净快要进入圣位的人。第五 种是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到了第六种,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圆满,才 是无上正遍知觉。
由此可见,「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种的「理佛」或第二种的「名字 佛」,而不是第六种的「究竟佛」。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 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马 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这一层道理,对于禅宗的开悟,也可以触类旁通了。许多人以为「即心即 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 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实,开悟并不即是成佛,乃至也并不即是见道,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禅师, 自称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可见,开悟并非成佛,如说开悟 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禅 宗的开悟,相近于「得法眼净」──见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 禅宗破了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如果以天台 圆教的「六种即佛」来衡量,禅宗破了第三的牢关,也仅同于第四「相似即佛」位 。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师,当他们参到一个「入处」──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后,往 往倒要隐于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因为他们尚未进入圣阶,充其量,是走 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只劫的第一阿僧只劫届满。
从这一点看来,一些只知盲修瞎参的禅客们,可以把神智清一清了,因为,他 们纵然已经破了三关,也不过是贤位的凡夫而已。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