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元素都是提醒,每时每刻都可修行

发布时间:2025-03-23 00:13:51

每种元素都是提醒,每时每刻都可修行
在藏地,看到遍地飘舞的经幡、藏民手中的转经筒,看到布达拉宫前一次次匍匐在地的人们,看到佛菩萨像前无数盏点燃的酥油灯,还有绕塔,人们会自动排成一队,顺时针方向围着一座塔转圈……这些情景使得那些对佛教不大了解的人都难免会有一个疑问,以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来供养、崇拜,难道不是迷信吗? 在《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中,身为哲学家的父亲本着西方完全理性主义的精神问出家的儿子:“看起来这反而像是最低等的、最差劲的一种祈祷。我无法理解像佛教这么含蓄的教义怎么可能鼓励这种信念!”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在于作为主要提问人的父亲问出的很多问题是我也一直存疑,也想知道答案的。作为还不太资深的佛教徒,我理解大礼拜的意义在于降服自身的傲慢,它同时也代表皈依,但与其说是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不如说皈依的是我们内在的觉、正、净,当我们一次又一次五体投地,我们不仅在礼敬唤醒了我们、成就了我们的三宝,我们也在礼敬自己本来的佛性。我也理解供灯的含义,灯,象征了光明和觉悟,能将无始劫来的压迫着我们的无明驱赶,能带给我们觉醒的温暖和快乐,当我们在佛菩萨像前点燃一盏灯,我们祈愿自己能成为明灯,照亮众生的路,祈愿所有生命的觉悟。但是,那些风中飘扬的经幡和转经筒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迫不及待来读这位出家僧侣的解答,顺便说一句,这位僧侣的第一位老师是康居仁波切,在仁波切离世后整整十二年时间一直陪伴在顶果钦哲仁波切身边,受他的直接教导,他的另外一位根本上师是敦珠法王。这三个当今藏传佛教如太阳般光明璀璨的人物保证了他带给我们的是无缪的回答,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他的回答如下:“其实这种习俗一点都不迷信,这只是反映佛教有各种丰富的方式,来提醒我们要一直保持对心的觉察性。在佛教中,四种自然元素都被用来提醒我们:风所吹动的经文旗、油灯的火、通过上升的热气转动法轮、刻上咒语的石头以及推动水动式法轮的溪流。这么一来,我们所作所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元素,我们视线之内的一切,都可以刺激我们从内在祈祷,激励我们的利他念头。当一个西藏人将印着经文的旗子挂起来,他想的是:‘无论吹过这些祈祷文的风吹向哪儿,愿它所碰触到的所有众生,能从他们的痛苦中或痛苦的因中得到解脱;愿他们能经验快乐以及快乐的因’。如此,他再次许下菩萨的誓言……”“我们运用一切外在的事物做支持,让所见到的一切,所听到的一切,都能带领我们的心回复到这种利他的态度上,并且让自己反省。于是大自然本身变成一大本经文,任何东西都能激励我们走向心灵道路。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人性的方式,让我们不要忘记佛陀的教义。”这个回答让我非常感动,怎样的智慧和慈悲才会达成这样的善巧方便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以用来提醒我们反观自心和利益他人。我又多么幸运,可以接触到这么伟大的教义。那么,又怎么解释那么多人连续好几个小时在那里绕着佛塔游行?他们是在以走路的方式健身吗?那为什么不到森林公园里面去?为什么还一定要顺时针?答案是佛教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是机械地、缺乏深意的一切都转化成了修行。“通常走路只不过是为了尽快到达某处,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皮,工作只是为了尽力去生产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居住在一个一切活动都蕴含着心灵生活的社会中,最一般的行为也都会有意义。好比说,走路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走向证悟;点一把火,我们心中许愿,希望所有众生的负面情绪就此被消灭;……佛塔象征着佛陀的心。因为身体的右边被视为荣耀的位置,他们绕塔的时候一直让佛塔在他们右手边的位置,以示对佛和他教义的尊敬。换句话说,就是顺时针绕转。而他们边走,心边转向佛陀和他所教导的一切。”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下次见到佛塔便一定会去绕几圈吧,边绕边提醒自己去反省和从事利他的事业。想到在佛教最富丽堂皇的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曾读到过的一段,重读并抄录:“菩萨进屋时,愿有情皆得入解脱城;菩萨睡时,愿有情皆得如来法身;菩萨梦时,愿诸法证如梦,菩萨系腰带时,愿有情皆接上善缘;坐垫时,愿得金刚座;生火时,愿烧尽惑薪;炽燃时,愿起燃智慧火;饮时愿得智慧甘露;食时愿得禅定食;外出时愿自轮回城中解脱;下梯时愿为有情入轮回;开门时愿开解脱城门;关门时愿闭恶趣门;入道时愿入圣道;上行时愿有情能得善趣乐;下行时愿有情断除三恶趣;起足时愿从轮回中拔出;下足时愿为利有情而落恶趣;见装饰时愿得一切相好;见无饰者愿守头陀行;见满器愿功德圆满;见空器愿离垢而空;见生喜时愿于法生喜心……”每天我们都要洗脸刷牙、吃喝拉撒、开门关门、举足下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从来不知道这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生活其实可以非常有意义。只要我们有心、用心,就会发现,佛陀时时处处都在为我们转动他的法轮。这是最伟大最慈悲最智慧的教法,这是令人随喜赞叹,令人发意追随的菩萨的修行。

在藏地,看到遍地飘舞的经幡、藏民手中的转经筒,看到布达拉宫前一次次匍匐在地的人们,看到佛菩萨像前无数盏点燃的酥油灯,还有绕塔,人们会自动排成一队,顺时针方向围着一座塔转圈……这些情景使得那些对佛教不大了解的人都难免会有一个疑问,以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来供养、崇拜,难道不是迷信吗? 
在《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中,身为哲学家的父亲本着西方完全理性主义的精神问出家的儿子:“看起来这反而像是最低等的、最差劲的一种祈祷。我无法理解像佛教这么含蓄的教义怎么可能鼓励这种信念!”
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在于作为主要提问人的父亲问出的很多问题是我也一直存疑,也想知道答案的。
作为还不太资深的佛教徒,我理解大礼拜的意义在于降服自身的傲慢,它同时也代表皈依,但与其说是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不如说皈依的是我们内在的觉、正、净,当我们一次又一次五体投地,我们不仅在礼敬唤醒了我们、成就了我们的三宝,我们也在礼敬自己本来的佛性。
我也理解供灯的含义,灯,象征了光明和觉悟,能将无始劫来的压迫着我们的无明驱赶,能带给我们觉醒的温暖和快乐,当我们在佛菩萨像前点燃一盏灯,我们祈愿自己能成为明灯,照亮众生的路,祈愿所有生命的觉悟。
但是,那些风中飘扬的经幡和转经筒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迫不及待来读这位出家僧侣的解答,顺便说一句,这位僧侣的第一位老师是康居仁波切,在仁波切离世后整整十二年时间一直陪伴在顶果钦哲仁波切身边,受他的直接教导,他的另外一位根本上师是敦珠法王。这三个当今藏传佛教如太阳般光明璀璨的人物保证了他带给我们的是无缪的回答,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他的回答如下:

“其实这种习俗一点都不迷信,这只是反映佛教有各种丰富的方式,来提醒我们要一直保持对心的觉察性。在佛教中,四种自然元素都被用来提醒我们:风所吹动的经文旗、油灯的火、通过上升的热气转动法轮、刻上咒语的石头以及推动水动式法轮的溪流。这么一来,我们所作所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元素,我们视线之内的一切,都可以刺激我们从内在祈祷,激励我们的利他念头。
当一个西藏人将印着经文的旗子挂起来,他想的是:‘无论吹过这些祈祷文的风吹向哪儿,愿它所碰触到的所有众生,能从他们的痛苦中或痛苦的因中得到解脱;愿他们能经验快乐以及快乐的因’。如此,他再次许下菩萨的誓言……”
“我们运用一切外在的事物做支持,让所见到的一切,所听到的一切,都能带领我们的心回复到这种利他的态度上,并且让自己反省。于是大自然本身变成一大本经文,任何东西都能激励我们走向心灵道路。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人性的方式,让我们不要忘记佛陀的教义。”
这个回答让我非常感动,怎样的智慧和慈悲才会达成这样的善巧方便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以用来提醒我们反观自心和利益他人。我又多么幸运,可以接触到这么伟大的教义。
那么,又怎么解释那么多人连续好几个小时在那里绕着佛塔游行?他们是在以走路的方式健身吗?那为什么不到森林公园里面去?为什么还一定要顺时针?
答案是佛教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是机械地、缺乏深意的一切都转化成了修行。

“通常走路只不过是为了尽快到达某处,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皮,工作只是为了尽力去生产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居住在一个一切活动都蕴含着心灵生活的社会中,最一般的行为也都会有意义。好比说,走路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走向证悟;点一把火,我们心中许愿,希望所有众生的负面情绪就此被消灭;……佛塔象征着佛陀的心。因为身体的右边被视为荣耀的位置,他们绕塔的时候一直让佛塔在他们右手边的位置,以示对佛和他教义的尊敬。换句话说,就是顺时针绕转。而他们边走,心边转向佛陀和他所教导的一切。”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下次见到佛塔便一定会去绕几圈吧,边绕边提醒自己去反省和从事利他的事业。
想到在佛教最富丽堂皇的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曾读到过的一段,重读并抄录:
“菩萨进屋时,愿有情皆得入解脱城;菩萨睡时,愿有情皆得如来法身;菩萨梦时,愿诸法证如梦,菩萨系腰带时,愿有情皆接上善缘;坐垫时,愿得金刚座;生火时,愿烧尽惑薪;炽燃时,愿起燃智慧火;饮时愿得智慧甘露;食时愿得禅定食;外出时愿自轮回城中解脱;下梯时愿为有情入轮回;开门时愿开解脱城门;关门时愿闭恶趣门;入道时愿入圣道;上行时愿有情能得善趣乐;下行时愿有情断除三恶趣;起足时愿从轮回中拔出;下足时愿为利有情而落恶趣;见装饰时愿得一切相好;见无饰者愿守头陀行;见满器愿功德圆满;见空器愿离垢而空;见生喜时愿于法生喜心……”
每天我们都要洗脸刷牙、吃喝拉撒、开门关门、举足下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从来不知道这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生活其实可以非常有意义。只要我们有心、用心,就会发现,佛陀时时处处都在为我们转动他的法轮。
这是最伟大最慈悲最智慧的教法,这是令人随喜赞叹,令人发意追随的菩萨的修行。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