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审视你自己

发布时间:2025-03-23 00:12:35

认真审视你自己
你或许不认为自己的修行含有自私自利的动机,巴都祖古仁波切说,但如果你走近去审视,可能就会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讶了。没有人能凭借自私自利获得佛果。如果真有这种可能,那我们无疑早就成佛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大师;可我们还没有。所有的佛陀都通过利他成就了佛果,而众生之所以仍是众生,原因就是自私。我们的自私是由什么组成呢?——各种各样的“我要”:我要快乐,我要财富,我要安全,等等诸如此类。就像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告诫乐行国王的,我们的自私由世间八法组成——得与失,苦与乐,毁与誉,讥与称。为了克服自私自利和对世俗的迷恋,我们被劝导培养利他心。第八世大宝法王密觉多杰在其著作《上师四座瑜伽》开头的祈祷文中这样写道:  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  祈祷于您上师,至尊之佛陀;  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  祈祷于您上师,遍满之法身;  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  祈祷于您上师,大乐之报身;  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祈祷于您上师,大悲之化身。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祈祷上师时,是以代表尽虚空际众生的心态进行祈祷的,这些众生自无始以来皆做过我们的母亲。在修行上师瑜伽,反复念诵十万遍祈祷文时,秉持这样的心态十分重要。但是,当我们如是念诵祈祷文时,真是这样想吗?我们可能口中在念“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心里想的却是“我,是与整个虚空同等重要的人”。如果内心果真这样想,那我们实际上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祈祷,对祈祷文中念诵到的众生起不到任何作用。做发心不清净的善行,就像吃搀了毒药的美味。吃的时候或许感觉可口,但毕竟是被下了毒的食物,除非你是一只有抗毒力的孔雀,否则一定会被毒死。同样,任何夹杂了烦恼魔或精神苦恼的善行,由于发心不清净也不会是真正的善行。十善业当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受烦恼魔驱动,实际上便已变成相应的十不善业之一。一位佛法修行者势必要得到一些修行的验相。据说闻法的验相是内心寂静调柔,禅修的验相是心中几乎没有烦恼。如果没有得到任何验相,如果我们的佛法修行是由“我和整个虚空同等重要”这样的想法组成,那修行就没有效果——我们就没有在效仿上师,没有依教奉行,没有护持佛法的清净。因此,尤其在学习教言时,不要有自私的发心,不要被自我局限。要忆念“尽虚空际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这一事实,他们都像我一样强烈地渴望安乐,像我一样不愿遭受痛苦;然后下定决心行持善法。这样去领受教言,才能唤起一切众生所追求的永恒和终极的幸福——佛性的全然觉醒。不仅要让一切众生超越三界轮回,得到住于寂灭边的阿罗汉果位,更要让他们成就佛果,而我会为了这个目标行持善法。带着这样的发心,才能洞见众生的痛苦,并认识痛苦的猛烈,明了众生渴求幸福的心愿。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所有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却常常做出与获得幸福背道而驰的行为,做着恰恰会招致痛苦的事,因为我们普遍忽略了幸福的真实成因——善行。一切众生都像我们一样希求幸福,但大部分在寻求幸福时都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抛弃他们是有违于良心、冷酷和自私的。如果你能在真正的爱、慈悲和菩提心的引领下行持哪怕一个微小的善行,其力量和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佛陀的发心据说众生愉悦,诸佛才会愉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是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菩萨示现世间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令一切众生从痛苦及苦因中解脱。这些大士在修行之初就发了愿菩提心,即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希求成佛的心。在修行路上,他们通过行菩提心——修持六度等——来履行大愿。最终,在这两种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他们发现了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说,在修行之路走到顶点时,他们认识了清净无瑕、圆满的自性或称实相。这自性一直都是圆满恒常的,只不过为我们的无明云雾所遮蔽,当它在这条路的顶点显现时,那就是佛果。因此可见,佛果的成就起始于愿菩提心的发心,通过行菩提心来修习,最终由发现胜义菩提心而证悟。我们必须要观察我们发愿效仿的上师们的真正发心和实际行持。如果你想效仿诸佛菩萨,就要学习传承上师们的行为,认识到他们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慈悲。例如,想一想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钦巴的生平。他长期在一间小屋里闭关禅修,屋子小得仅能容他以打坐的姿势待在里面。通过为利益众生所做的大量修行,而非自私自利或某种自我膨胀,大宝法王才成为了大宝法王。佛法的妙药佛陀教授了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为对治我们的烦恼。他传授律藏对治贪爱带来的烦恼,传授经藏对治嗔恨或厌恶带来的烦恼,传授论藏对治愚痴带来的烦恼,传授密咒对治上述这三种烦恼。佛陀的所有教言都是在为我们提供克服这三种烦恼的方法。这些教言如能够对治烦恼,便为有用;无法对治,则无效。正确地学习佛陀的教言,要从认识我们是痛苦的、我们有烦恼开始。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即视自身为病人,视佛陀为医生,视佛陀传授的佛法为治疗三毒疾病的妙药。如果药吃了病没治好,药就没有效果,但在某种意义上,若是我们不能吸收药物,它也无法抵御疾病。在冈波巴尊者创作的学法之路的模版——我们称之为《冈波巴四法祈愿文》——中这样写道:“请您加持,愿心向法/请您加持,愿法向道/请您加持,愿道断惑/请您加持,愿惑显智。”如果我们的佛法修行没有对治烦恼,没有改变或者改善自心,那我们的心就没有真正趋入佛法。心如果没有融入法,法就不可能成为道,断惑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迷惑没有遣除,我们的本智,即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永远无法现前。要想觉醒,唯一的途径就是将五毒转变为五智。通过净化五毒,智慧才能显现并被认识。除此之外,再无跳出轮回之法。自我解脱的重要性真正的佛法修行人必须将注意力放在自身而不是他人的过错上。以我们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肯定,关注他人的过错是徒劳又无意义的。毕竟,我们一直在将毕生的时间都用于寻找他人的过错,而最终自己什么也没得到。佛陀所传授的基本教义就是别解脱或自我解脱。自我解脱的概念和教言在佛陀的传法当中占据如此重要且核心的位置,以至于佛陀亲口宣说,在他涅之后,自我解脱的教言可以作为他的代表。自我解脱即是你在有能力帮助他人、令他人从烦恼中解脱之前,必须首先令自己从自己的烦恼中解脱。否则你的烦恼会严重扭曲你对他人的看法,甚至无法真正认识他们。因此,我们要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言,首先就要将佛法修行用于对治自己的烦恼。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过失,认识它的本来面目。如果没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把自己的烦恼投射到他人身上。忽略自身的烦恼,就会越发执著于他人表面的过失;越是将精力放在自认为的他人过失上,我们就越是在增长自己的烦恼——这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无明火添柴。关于这一点,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著的《遥呼上师祈请文》中这样宣讲:“己恶如山但于心中藏,他恶如芥竟毁谤宣扬”。我们不正是这样吗?因为受到自身烦恼的折磨和欺骗,从而认为自心投影出的外境是真实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佛陀教导世人,实相具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现象的因果规律,即世俗谛;另一个是现象的空性,即胜义谛。我们要明白两谛的含义,认识到我们受蒙骗的感知和投射仅仅是自心中未被调伏的烦恼的一种显现。如果没有用心体会这一点,如果我们像蒋贡康楚仁波切所描述的那样,隐藏自己如山的过错却宣扬他人芥子般的过失,那么我们的修行就失去了全部意义;就像莲花生大师所说,“如若没有认识这一点,即便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们,也会和其他人一样受幻觉的欺骗”。我们必须通过佛法调伏自心,不然就无法提升自己的境界。除非根除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折磨我们的烦恼,否则它将继续无止境地折磨我们,而不会有任何改变。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如今,藏传佛教的许多上师接连来到西方。在如此自由、方便,甚至是奢侈的状态中,你能有机会遇到这些上师,聆听他们的教言,这机会几乎前所未有。既然你已经有了这一切,所有这些资源听候调遣,能够真正地运用它就变得尤为重要;你要接触这些神圣的人,对自己产生真正的饶益。所谓真正的饶益,就是让这样的接触帮助你调服自心,克服烦恼。请你们享受这非同寻常的机会,并尽最大的可能运用好它。巴都祖古仁波切是纽约州雷德胡克昆藏帕钦岭中心(KPLCenter)的创始人与精神导师,被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第三世特臣巴韦多吉(1836~1918)。他致力于保存珍贵的传承教言并将它们呈现给西方国家的受众。 摘自:智悲翻译中心翻译:圆梦一校:圆姿二校:才吉、圆莉终审:刘奕


你或许不认为自己的修行含有自私自利的动机,巴都祖古仁波切说,但如果你走近去审视,可能就会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讶了。
没有人能凭借自私自利获得佛果。如果真有这种可能,那我们无疑早就成佛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大师;可我们还没有。所有的佛陀都通过利他成就了佛果,而众生之所以仍是众生,原因就是自私。我们的自私是由什么组成呢?——各种各样的“我要”:我要快乐,我要财富,我要安全,等等诸如此类。就像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告诫乐行国王的,我们的自私由世间八法组成——得与失,苦与乐,毁与誉,讥与称。
为了克服自私自利和对世俗的迷恋,我们被劝导培养利他心。第八世大宝法王密觉多杰在其著作《上师四座瑜伽》开头的祈祷文中这样写道:
  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
  祈祷于您上师,至尊之佛陀;
  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
  祈祷于您上师,遍满之法身;
  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
  祈祷于您上师,大乐之报身;
  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
祈祷于您上师,大悲之化身。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祈祷上师时,是以代表尽虚空际众生的心态进行祈祷的,这些众生自无始以来皆做过我们的母亲。在修行上师瑜伽,反复念诵十万遍祈祷文时,秉持这样的心态十分重要。
但是,当我们如是念诵祈祷文时,真是这样想吗?我们可能口中在念“我的母亲们——尽虚空际一切众生”,心里想的却是“我,是与整个虚空同等重要的人”。如果内心果真这样想,那我们实际上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祈祷,对祈祷文中念诵到的众生起不到任何作用。
做发心不清净的善行,就像吃搀了毒药的美味。吃的时候或许感觉可口,但毕竟是被下了毒的食物,除非你是一只有抗毒力的孔雀,否则一定会被毒死。同样,任何夹杂了烦恼魔或精神苦恼的善行,由于发心不清净也不会是真正的善行。十善业当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受烦恼魔驱动,实际上便已变成相应的十不善业之一。
一位佛法修行者势必要得到一些修行的验相。据说闻法的验相是内心寂静调柔,禅修的验相是心中几乎没有烦恼。如果没有得到任何验相,如果我们的佛法修行是由“我和整个虚空同等重要”这样的想法组成,那修行就没有效果——我们就没有在效仿上师,没有依教奉行,没有护持佛法的清净。
因此,尤其在学习教言时,不要有自私的发心,不要被自我局限。要忆念“尽虚空际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这一事实,他们都像我一样强烈地渴望安乐,像我一样不愿遭受痛苦;然后下定决心行持善法。这样去领受教言,才能唤起一切众生所追求的永恒和终极的幸福——佛性的全然觉醒。不仅要让一切众生超越三界轮回,得到住于寂灭边的阿罗汉果位,更要让他们成就佛果,而我会为了这个目标行持善法。带着这样的发心,才能洞见众生的痛苦,并认识痛苦的猛烈,明了众生渴求幸福的心愿。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所有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却常常做出与获得幸福背道而驰的行为,做着恰恰会招致痛苦的事,因为我们普遍忽略了幸福的真实成因——善行。一切众生都像我们一样希求幸福,但大部分在寻求幸福时都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抛弃他们是有违于良心、冷酷和自私的。如果你能在真正的爱、慈悲和菩提心的引领下行持哪怕一个微小的善行,其力量和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佛陀的发心
据说众生愉悦,诸佛才会愉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是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菩萨示现世间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令一切众生从痛苦及苦因中解脱。这些大士在修行之初就发了愿菩提心,即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希求成佛的心。在修行路上,他们通过行菩提心——修持六度等——来履行大愿。最终,在这两种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他们发现了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说,在修行之路走到顶点时,他们认识了清净无瑕、圆满的自性或称实相。这自性一直都是圆满恒常的,只不过为我们的无明云雾所遮蔽,当它在这条路的顶点显现时,那就是佛果。
因此可见,佛果的成就起始于愿菩提心的发心,通过行菩提心来修习,最终由发现胜义菩提心而证悟。
我们必须要观察我们发愿效仿的上师们的真正发心和实际行持。如果你想效仿诸佛菩萨,就要学习传承上师们的行为,认识到他们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慈悲。例如,想一想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钦巴的生平。他长期在一间小屋里闭关禅修,屋子小得仅能容他以打坐的姿势待在里面。通过为利益众生所做的大量修行,而非自私自利或某种自我膨胀,大宝法王才成为了大宝法王。
佛法的妙药
佛陀教授了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为对治我们的烦恼。他传授律藏对治贪爱带来的烦恼,传授经藏对治嗔恨或厌恶带来的烦恼,传授论藏对治愚痴带来的烦恼,传授密咒对治上述这三种烦恼。佛陀的所有教言都是在为我们提供克服这三种烦恼的方法。这些教言如能够对治烦恼,便为有用;无法对治,则无效。正确地学习佛陀的教言,要从认识我们是痛苦的、我们有烦恼开始。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即视自身为病人,视佛陀为医生,视佛陀传授的佛法为治疗三毒疾病的妙药。如果药吃了病没治好,药就没有效果,但在某种意义上,若是我们不能吸收药物,它也无法抵御疾病。
在冈波巴尊者创作的学法之路的模版——我们称之为《冈波巴四法祈愿文》——中这样写道:“请您加持,愿心向法/请您加持,愿法向道/请您加持,愿道断惑/请您加持,愿惑显智。”如果我们的佛法修行没有对治烦恼,没有改变或者改善自心,那我们的心就没有真正趋入佛法。心如果没有融入法,法就不可能成为道,断惑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迷惑没有遣除,我们的本智,即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永远无法现前。要想觉醒,唯一的途径就是将五毒转变为五智。通过净化五毒,智慧才能显现并被认识。除此之外,再无跳出轮回之法。
自我解脱的重要性
真正的佛法修行人必须将注意力放在自身而不是他人的过错上。以我们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肯定,关注他人的过错是徒劳又无意义的。毕竟,我们一直在将毕生的时间都用于寻找他人的过错,而最终自己什么也没得到。佛陀所传授的基本教义就是别解脱或自我解脱。自我解脱的概念和教言在佛陀的传法当中占据如此重要且核心的位置,以至于佛陀亲口宣说,在他涅之后,自我解脱的教言可以作为他的代表。自我解脱即是你在有能力帮助他人、令他人从烦恼中解脱之前,必须首先令自己从自己的烦恼中解脱。否则你的烦恼会严重扭曲你对他人的看法,甚至无法真正认识他们。
因此,我们要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言,首先就要将佛法修行用于对治自己的烦恼。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过失,认识它的本来面目。如果没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把自己的烦恼投射到他人身上。忽略自身的烦恼,就会越发执著于他人表面的过失;越是将精力放在自认为的他人过失上,我们就越是在增长自己的烦恼——这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无明火添柴。
关于这一点,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著的《遥呼上师祈请文》中这样宣讲:“己恶如山但于心中藏,他恶如芥竟毁谤宣扬”。我们不正是这样吗?因为受到自身烦恼的折磨和欺骗,从而认为自心投影出的外境是真实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佛陀教导世人,实相具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现象的因果规律,即世俗谛;另一个是现象的空性,即胜义谛。我们要明白两谛的含义,认识到我们受蒙骗的感知和投射仅仅是自心中未被调伏的烦恼的一种显现。如果没有用心体会这一点,如果我们像蒋贡康楚仁波切所描述的那样,隐藏自己如山的过错却宣扬他人芥子般的过失,那么我们的修行就失去了全部意义;就像莲花生大师所说,“如若没有认识这一点,即便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们,也会和其他人一样受幻觉的欺骗”。
我们必须通过佛法调伏自心,不然就无法提升自己的境界。除非根除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折磨我们的烦恼,否则它将继续无止境地折磨我们,而不会有任何改变。
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
如今,藏传佛教的许多上师接连来到西方。在如此自由、方便,甚至是奢侈的状态中,你能有机会遇到这些上师,聆听他们的教言,这机会几乎前所未有。既然你已经有了这一切,所有这些资源听候调遣,能够真正地运用它就变得尤为重要;你要接触这些神圣的人,对自己产生真正的饶益。所谓真正的饶益,就是让这样的接触帮助你调服自心,克服烦恼。请你们享受这非同寻常的机会,并尽最大的可能运用好它。
巴都祖古仁波切是纽约州雷德胡克昆藏帕钦岭中心(KPLCenter)的创始人与精神导师,被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第三世特臣巴韦多吉(1836~1918)。他致力于保存珍贵的传承教言并将它们呈现给西方国家的受众。
摘自:
智悲翻译中心
翻译:圆梦
一校:圆姿
二校:才吉、圆莉
终审:刘奕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