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2 23:51:34
烦恼如弹簧
记得一个法师说过,对一个事物,无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会增加你对这个事物在意识里的印象。就拿反对来说,你反对的程度越强烈,那么这个事物在你意识中的印象也就越深。这就好比说,父母会反复教育孩子不要怎么样,即使是很听话的孩子,确实反复在听我不要怎么样,可是,在这样的反复中,他都是在意识中加深这件事。事物由不要做到要做,会自然的互相转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吧。所以,管的越严,反抗的力量越大。总会有一天,管的疲劳了,就让反抗的力量所主宰了。其实,这是说着相持戒的情形。无论是执著犯戒的相还是执著持戒的相,都不能够了脱生死。那怎么办?对于小乘的行者来说,方法是远离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不作为,不闻不问。这样只能管好自己。对于大乘要度化众生的菩萨来说,小乘人所采用的办法显然是没有慈悲心。那么做事就会增加对事情的执着,不做事又不能够度化众生,那怎么办?在佛陀的言教中,只有中道的智慧才能够做到踏雪无痕。
记得一个法师说过,对一个事物,无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会增加你对这个事物在意识里的印象。就拿反对来说,你反对的程度越强烈,那么这个事物在你意识中的印象也就越深。这就好比说,父母会反复教育孩子不要怎么样,即使是很听话的孩子,确实反复在听我不要怎么样,可是,在这样的反复中,他都是在意识中加深这件事。事物由不要做到要做,会自然的互相转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吧。
所以,管的越严,反抗的力量越大。总会有一天,管的疲劳了,就让反抗的力量所主宰了。其实,这是说着相持戒的情形。无论是执著犯戒的相还是执著持戒的相,都不能够了脱生死。
那怎么办?对于小乘的行者来说,方法是远离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不作为,不闻不问。这样只能管好自己。对于大乘要度化众生的菩萨来说,小乘人所采用的办法显然是没有慈悲心。那么做事就会增加对事情的执着,不做事又不能够度化众生,那怎么办?在佛陀的言教中,只有中道的智慧才能够做到踏雪无痕。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