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2 19:23:36
蔡礼旭:学会劝谏及受谏
蔡礼旭老师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谏不入,悦复谏”,“悦”是喜悦的悦,如果对方不听劝,就等对方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讲,也就是说要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复”是劝一次没有用要再劝,这是耐性问题。“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误会,你还要坚持劝下去。所以,你要帮助别人、劝导别人,先要做到不怕委屈,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挠的态度。 一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纵使劝谏后,对方不能接受,也不要有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该做的事,问心无愧。而劝父母不能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再不劝了,这种态度就失去为人子女的本分。别人对不对并不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自己有没有做对,有没有尽到本分。 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讨,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渊决定率领军队朝着既定的路线行军,李世民认为走这条路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如此就会全军覆没。他就劝导父亲别走这条路,但是父亲不听。隔天早上出发之前,李渊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就走出来,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一边放声大哭,一边说:“父亲,这样去肯定会全军覆没。”他愈说哭得愈厉害。父亲一看,儿子还真难得,坚持要劝诫他,后来他就改变了路线,军队因此才免于危难。《弟子规》说的“号泣随”指的就是这个历史故事。 一份孝心拯救了一支军队,这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确实要很谨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回想一下这几十年,假如我们在某个关键时刻抉择错了,或许就没有这个福分在一起听闻圣贤教诲。所以,人要时时谨慎,还要时时感恩,因为在人生的过程中,有很多亲友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提醒、引导和规劝。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能接受别人的劝言,这个雅量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等他被拍马屁拍习惯了,再来教他接受别人的劝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弟子规》教导我们要“闻誉恐,闻过欣”。听到别人称赞我们,我们要受宠若惊,要警惕自己做得还不够;听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要欢喜接受,还要感谢别人,这样才能“直谅士,渐相亲”,所有肯劝告你的朋友就会围到你的身边来。有一次我们要吃饭时,邵老师指出一个女学生某个动作不大好要改正。话才讲完,女学生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说:“谢谢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邵老师很惊讶!给这些小孩指出缺点,他们不但没有生气,还会感谢你,给你深深地一鞠躬。当孩子从小就能接纳别人的劝告,对他一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蔡礼旭老师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