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佛祖的格言》(续一)

发布时间:2025-03-22 17:40:31

学佛笔记—《佛祖的格言》(续一)
               学佛笔记——《佛祖的格言》(续一)
七. 烦恼
1.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2. 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3. 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4. 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5. 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6. 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八. 障碍 
1.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2.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3. 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4. 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5. 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6. 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7. 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8.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9. 所有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五四、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10.  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的四大污垢。
11. 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九. 愁苦 
1. 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2. 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 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3. 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4. 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5. 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6. 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7. 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8. 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徵。
9. 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释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完美。
10. 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11. 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12. 能真正洞悉苦恼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径。 
十. 待人 
1. 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著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2. 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3. 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4.平等地对待每一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5. 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6. 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7. 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理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8. 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9. 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彬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10. 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11. 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  
十一. 心境 
1.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2.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3. 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4. 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5. 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充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6. 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 ──佛陀。  
十二. 行善 
1. 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2. 人生难免一死,应该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3. 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个人充满著福德。
4. 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5. 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十三. 实行
1. 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2. 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3. 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4. 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5. 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幸福,而且还使他刚愎自用。
6.读诵没有用的话语十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7. 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佩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学佛笔记——《佛祖的格言》(续一)
七. 烦恼
1.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2. 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3. 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4. 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5. 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6. 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八. 障碍 
 
1.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2.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3. 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4. 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5. 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6. 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7. 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8.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9. 所有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五四、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10.  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的四大污垢。

11. 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九. 愁苦 
 
1. 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2. 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 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3. 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4. 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5. 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6. 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7. 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8. 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徵。

9. 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释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完美。

10. 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11. 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12. 能真正洞悉苦恼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径。 
十. 待人 
 
1. 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著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2. 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3. 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4.平等地对待每一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5. 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6. 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7. 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理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8. 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9. 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彬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10. 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11. 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  
 
十一. 心境 
 
1.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2.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3. 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4. 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5. 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充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6. 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 ──佛陀。  
 
十二. 行善 
 
1. 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2. 人生难免一死,应该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3. 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个人充满著福德。

4. 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5. 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十三. 实行
1. 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2. 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3. 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4. 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5. 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幸福,而且还使他刚愎自用。
6.读诵没有用的话语十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7. 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佩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