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2 17:03:47
周泳杉老师:入则孝是圆满落实孝道
“入则孝”是发蒙的初机,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学习,接受教育最基础的学科,那就是“入则孝”。早上我们也讲到过蒙以养正的重要性,这个我们就不再重复。唯一要跟大家再探讨的,那就是这样的教育不是单靠言教,而是靠身教。换句话说,《弟子规》不是仅仅给孩子读的。我们看“弟子”,好像是小孩子才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的,其实我们都是圣人的弟子。小孩怎么学《弟子规》?因为我们知道,童蒙的时候,他的智慧还没有开显,这个时候他的学习完全是靠模仿。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叫教育?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上行下效。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模仿,它就是模仿。用科学的语言来讲叫做遗传。我们总觉得基因会遗传,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情绪会不会遗传?会遗传。脾气会不会遗传?会遗传。这个就是教育。所以,《弟子规》是父母表演给孩子看的,这就是教育,它叫身教。而在孩子智慧还没有开发之前,他就模仿对的事情,就形成了对的习惯,对他日后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就我们早上说的,就像一条河流,它的源头是清澈的,将来它流到了中下游的时候,它能够嘉惠的群众就相当的广泛,无法计算。这是童蒙养正的重要。而第一点就要表演孝道给孩子来学习。 而在这个“科会”当中,末学借用了《孝经》谈到的五种孝道来做为《弟子规.入则孝》的段落的分析。当然这也是李毓秀夫子在写《弟子规》的时候,他老人家学问道德都已经成就了,所引用的都是圣贤人的言教和脉络,自然它会吻合圣人的意旨。所以我们从“入则孝”通篇来看,正好跟《孝经》的五种孝行吻合。在《孝经》里面谈到,我们已经写在这个白板上,“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五条缺了一条,侍奉父母的这一个孝道就不圆满。所以,这五条在我们谈“入则孝”的时候是一条都不能够缺少。 而从“父母呼,应勿缓”到“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条是“居则致其敬”,它强调的是一个恭敬的那个敬字。这一条是总纲领,换句话说,有了这一条,下面这四条才能够趋近于圆满。这一条有了缺失,下面的四条就做不成功了。从“冬则温,夏则酢本涂继傅健把蛑缕淅帧薄?墒茄蛑缕淅炙址殖伤母雎雎纾改钢怼⒀改钢摹⒀改钢荆褂醒改钢邸K哉飧鲅姆段嗟钡墓惴海擞行我约拔扌蔚牡愕愕蔚巍R虼嗽凇岸蛭拢脑酢保飧鍪乔康餮恚迅改钢硖逭展撕谩U庖惶酰蠹铱梢钥吹骄俚煤苌伲皇撬邓恢匾窍喽杂诤竺娴难改钢摹⒀改钢尽⒀改钢郏庖惶跏亲罨镜模迅改傅纳硖逭展撕谜馐亲罨镜摹=酉吕创印俺吭蚴。柙蚨ā币恢钡健吧碛猩耍萸子恰保飧鍪茄改钢模酶改赴残模灰酶改覆傩奈颐牵飧鍪茄改钢摹T倮矗暗掠猩耍萸仔摺笨迹健扒自魑遥⒎较汀保馐茄改钢荆鞠颍馐侵傅赖路矫娴摹⑵犯穹矫娴摹W詈螅扒子泄墒垢钡健昂牌妫⑽拊埂保馐茄改钢郏删透改傅闹腔邸=酉吕矗扒子屑玻┫瘸ⅲ缫故蹋焕氪病保馐恰安≡蛑缕溆恰薄!吧ト辍钡健吧ゾ±瘛保馐恰吧ピ蛑缕浒А薄!凹谰〕稀钡健笆滤勒撸缡律保馐恰凹涝蛑缕溲稀薄BR> 总共这五条,我们看到李毓秀夫子他在编辑“入则孝”的时候就是按照《孝经》的这个脉络来指导我们一条一条怎么样圆满落实孝道。所以可见得古人的学养都是有本有源,他不是自己杜撰的。我们很佩服李夫子这样的一个眼光,为什么?因为从头到尾,我们如果按照这个脉络去做,一条都不会漏掉。换句话说,我们早上讲的“余力学文”,学文的目的在哪里?学文的目的在圆满孝道。没有学文,我们空凭一个孝心,能不能把孝道做得很圆满?未必。因为我们有心,可是不明理,可能在无形当中亏了孝道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余力学文告诉我们的是,学问的寄托是在于经典。而经典是死的,需要人把它演出来,所以我们要依靠老师。所以我们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亲仁就是表师承,而余力学文就是学问的依据,那就是经典。这两者合起来,我们学问就有落实处了,落实在哪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就落实在这里。所以为什么叫余力?告诉我们,学必须要有根本,无本之学不可取。
本文有『居士林网』jsl.com.cm提供整理和服务器存储